湯志榮



在“雙新”課改不斷推進深入的背景下,教學創新已經成為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各學科突破傳統教學方法限制,新興教學方法層出不窮。體育學科具有特殊性,實踐教學是其主要教學方式,因此,創新教學中的練習方法不可缺少。然而,當前排球技術練習方法仍然以徒手模仿和完整基本技術練習為主,對技術細節有所忽視,導致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的空間感和本體感不夠準確,增加錯誤動作概率。加上傳統教學方法主要采取語言提示、動作講解糾錯等方式,造成學生不能對正確動作進行深入感知,教師為保證全面性教學,無法針對個人進行長時間糾錯,并且具有較大糾錯難度。基于此,本文通過彈力帶在排球專項技術教學中的創新運用,有效提高學生對專項技術掌握的實效性,促使每一位學生真正掌握排球項目這門技術,從而成為他們終身參與體育鍛煉的一門技能,為終身體育觀的形成打下基礎。
長久以來學生在身體素質、理解能力、接受運動技術動作速度等方面存在差異,導致練習過程的動作呈現效果存在很大不同,這要求教師以個體差異為依據,因材施教,同時對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創新,將排球教學困難克服,幫助學生掌握動作重難點,快速準確理解技術動作,短時間內掌握教學內容。
1 解決排球技術課教學難點的需要
1.1 彈力帶應用在練習中對于強化本體感覺形式具有的促進作用
在技能學習中發揮至關重要作用的是本體感覺。技術動作的學習是一個復雜過程,首先由機體肌肉完成動作,促進肌肉記憶的形成,然后神經傳輸給大腦,借助每次練習,使肌肉感覺記憶得以形成,大腦對其糾正,經過多次反饋和調節,使正確技術動作得以建立。學習技術動作如果僅依靠語言指導而不進行技術動作練習,則很難使肌肉本體感覺形成,學生也不能理解技術環節動作要領。學習技術動作實際是形成本體感覺的過程,練習過程中應該重視學生本體感覺的形成,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成效。教學過程中,想要迅速形成和建立本體感覺,必須依靠彈力帶輔助練習,使學生直觀練習并感受技術動作,進而加強理解和掌握。學生初步學習技術動作處于探索時期,僅形成模糊本體感覺,比較容易被聽覺、視覺等代替,由此看來,初學技術時必須適當刺激肌肉,促進清晰本體感覺的形成;除此之外,考慮本體感覺不夠清晰,在矯正技術動作時,大部分初學者應用其他方法如視覺矯正法,立足于排球技術角度可知,應用技術必須依靠視覺幫助,但是,視覺被普遍應用于目標追蹤和廣闊視野的發展方面,控制技術應當主要依靠本體感覺這種非視覺控制技術。基于此,在提高本體感覺清晰度方面,彈力帶輔助練習發揮重要作用。
1.2 彈力帶應用在排球運動技術課教學中的優勢
彈力帶以其獨特優勢得到體育教學訓練的青睞,如經濟實用、安全性好、張力強、便于攜帶、收縮力好,其長度拉伸到一定程度還能還原,使器材損耗一定程度上減少,相比其他輔助器材,可以投入較少資金,操作十分方便,一根帶子可將不同形狀變化出來,被廣泛應用于各種練習中,較強實用性使資源得到最大化應用;輔助教學中應用彈力帶可幫助練習與助力練習,運動軌跡的不固定,能夠突破限制,系在固定地點隨時練習,形式豐富多樣,使用過程中以自身情況為依據靈活調整,如身高等,同時能與教學實際情況相結合,開展有針對性的練習設計;從安全角度看,天然乳膠材料的彈力帶不容易斷開,并且外界環境不會影響彈力帶拉長后的方向,最大程度降低關節承受壓力,可以保證練習的安全性,在體育教學中應用彈力帶可彌補學生感知技術動作的不足,使學生練習的本體感覺不斷增強,幫助其快速掌握技術動作,增加課堂趣味性。
2 排球教學研究現狀
2.1 彈力帶的輔助器材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體育教學訓練中應用輔助器材的研究十分客觀,大部分設計和應用簡易輔助練習器,從排球教學角度看,其研究以單項技術輔助練習器的自主研發設計制作為主。
2.2 彈力帶的相關研究
2.2.1 彈力帶的簡介
健身與康復治療中普遍應用彈力帶,彈力帶有厚度、顏色、阻力差異,截至到目前,天然乳膠是制作彈力帶主要材料,阻力級別共有8種,彈力帶訓練系統中不同顏色之間增加的彈力通常為30%至40%,且規格各有不同。彈力帶顏色不同,其伸長度和彈性也存在差異,練習者可以根據自身能力適當提升彈力,練習時可選擇更高阻力的彈力帶。彈力帶適合于不同性別各個年齡段人群,并且與多關節活動相關,包括跳躍活動等。隨著練習者練習的不同,彈力帶會發生相應變化,并且形式多樣,使練習者多種需求得以滿足。
2.2.2 彈力帶的種類
彈力帶共有3種類型,分別是理療彈力帶、環形彈力帶、扣件式彈力帶。三種彈力應用于不同訓練中,在康復、上肢、塑形訓練中常應用理療彈力帶;在下肢訓練、康復訓練、力量輔助訓練、功能訓練中則應用環形彈力帶;而扣件式彈力帶在功能性訓練、塑形、康復等訓練中比較常用。三種彈力帶具有基本一致的功能,有細微差異存在于形狀中,在力量訓練、功能訓練和康復訓練中均可以應用三類彈力帶。
2.2.3 彈力帶的特點
(1)可調性
隨著彈力帶長度的增長,其阻力會隨之增加,區別于磅數,練習者可以從自身狀況出發,靈活選擇,對練習者的練習需求進行滿足,因此,想要改變阻力,只要調節彈力帶長度即可。由此可見,其優點還包括自由調整負荷,同時彈力帶的阻力與人體肌群發力特點保持一致。
(2)便攜性
便攜性是彈力帶最顯著特點,練習者能夠隨身攜帶這根小小帶子,并且彈力帶的主要材料是橡膠制品,十分柔軟,具有較小體積,重量最小為53克,最大為727克,此外,彈力帶具有低廉價格,較小占地面積,可以突破環境場地限制,原地練習,應用十分廣泛。
(3)安全性
彈力帶練習具有極高安全性,通常在一些固定物體上附著彈力帶一端,當其松動掉落后即可恢復原始狀態,不會反彈傷害練習者,練習者在調節阻力時從自身情況出發,幾乎不會對關節造成壓力,有效防止訓練中受傷。1783069F-2A02-45C9-BA2B-A33044BD9128
(4)無重力性、無慣性
彈力帶輕便特點使訓練中可以忽略其本身重力,運動軌跡不固定,隨著練習內容和目的變化可以任意調整運動方向,多變的阻力角度使彈力帶可以鍛煉到身體任何部位,同時練習形式變化多樣,固定在一個物體上就可以實現全方位、多角度練習;與此同時,轉動十分自由,因此,訓練更加靈活多變。由于彈力帶缺少慣性,訓練中無法借力,能夠獲得理想訓練效果。
2.3 彈力帶在體育教學訓練中的應用研究
應用于體育教學訓練中的彈力帶研究比較少,并且很多傾向于彈力帶康復訓練、彈力帶健身操設計、彈力帶抗阻力量訓練應用中,技術教學設計應用研究十分有限,盡管一些學者將彈力帶輔助練習應用于不同項目技術教學中,然而,練習方法和設計呈現出單一性特點,設計缺少完善性。
2.4 彈力帶在排球教學訓練中的應用研究
應用于排球教學中的彈力帶研究比較少,大部分研究傾向于和其他器材結合使用,將輔助練習器制作出來,此種輔助練習器只能用于單項練習中,具有較少練習方法,不能對學生技術性學習需求進行滿足。很多練習器以傳墊球技術為依據設計出來,只針對個別錯誤動作,具有十分單一的練習形式,與此同時,體育教學中輔助應用彈力帶的練習研究比較少,排球技術教學方面的研究仍處于初級階段。
3 彈力帶在排球技術課教學中應用方法的設計與原則
3.1 應用方法設計的理論依據
設計彈力帶輔助練習需遵守運動技能形成規律,學生運動技能的形成過程包括三個階段,分別是泛化階段、分化階段、鞏固與自動化階段。文章以運動技能形成規律為依據,設計彈力帶輔助練習,包括技能引導練習、技能糾錯練習、技能鞏固練習。
泛化階段學生不能充分理解技術動作,無法將完整技術動作模仿出來,這需要引導學生練習技能,分解、細化和練習動作,為學生快速掌握動作要點提供幫助,避免出現多余動作,逐漸構建正確動作概念。分化階段利用糾錯練習,糾正錯誤動作,減少分化階段時長,幫助學生掌握連貫動作,促進完整技術動作的形成。
鞏固自動化階段借助反復多次實踐,能夠增加大腦皮質在空間與時間上集中與精確性,促進技術動作動力定型的形成。這個階段可以從容練習,動作更精準,細節表現更到位,即使變化環境,也不會影響技術動作。
3.2 應用方法設計的原則
3.2.1 區別對待原則
個體差異要求教學中遵守區別對待原則,考慮每個學生理解的技術動作程度有所差異,更有必要區別對待練習。由于學生身高等差異比較明顯,因此,統一練習時可以采取分組形式;糾錯過程中,以學生掌握理解程度為依據,對練習頻率進行調整;鞏固練習時,立足于學生掌握基礎,對練習難度進行調整。
3.2.2 循序漸進原則
循序漸進原則應該被應用于教學、訓練和練習中,借助彈力帶引導練習時,需以教學內容為依據,循序漸進幫助學生掌握技術動作;糾錯過程中,需要全面剖析錯誤動作,以由簡到繁的順序逐步糾正動作,并與練習相結合;鞏固練習過程中,逐漸增加練習難度。
3.2.3 安全有效原則
安全有效原則是使用彈力帶輔助練習必須遵守的原則,多次確認固定端后再開展練習,使用之前認真檢查彈力帶完整性,若彈力帶存在破損狀況,馬上更換,最好選擇拉伸至初始程度二倍的彈力帶,教師監督學生使用。以個人狀況和練習為依據,將彈力帶彈性設置好,目的是增加本體感受,使學生對正確動作進行快速掌握,在教師監督下調整彈力帶后進行練習。此項原則與上海教育文件中加強醫務監督和安全保障內容相符合,更加關注學生在不同運動負荷下的反應,醫務監督的強化,有利于防治運動性創傷。
3.2.4 趣味性原則
使用彈力帶輔助練習需充分考慮學生興趣和積極性,設計方法和內容必須具有趣味性和豐富性,利用學生對彈力帶好奇心和新鮮感,將實用有趣的練習方法設計出來,激發學生學習排球興趣,發揮積極引導作用,使學生主動練習,或者通過不同練習方式,對學生學習需求進行滿足。
4 彈力帶在排球技術課堂教學中應用方法和手段
4.1 彈力帶在排球墊球技術教學中的應用
為了幫助學生快速準確掌握各項技術動作,本研究借助彈力帶以運動技能形成的三個階段為依據,對排球技術中的墊球技術實施技能引導練習設計、技能糾錯練習設計、技能鞏固練習設計。
4.2 技能引導練習
4.2.1 協調發力練習
協調發力練習的要求是以準備姿勢為基礎,前傾上體,確保向前的身體重心,避免從髖部滑落彈力帶,練習中感受大小腿發力,身體重心從前上方移動到下肢,全力蹬伸,著地的是全腳掌。彈力帶設置標準是蹬伸后彈力帶的充分拉伸。
4.2.2 完整技術性動作模仿練習(以墊球技術為例)
墊球出球方向和速度受到墊球部位和抬臂影響,過高或過低墊球部位都會對球形產生卸力,不準確的墊球部位導致難以控制球的方向、速度,過高抬臂幅度導致出球方向發生錯誤,排球比賽中的二傳受到墊球出球速度和方向決定性影響,順利實施戰術的基礎保障是穩定的墊球。
體前設置彈力帶,徒手練習墊球要求是彈力帶與練習者保持1米距離,練習者稍前傾上體,對人與彈力帶距離進行調整,保證墊球部位擊至彈力帶時,身體與手臂形成45度夾角,將彈力帶設置在腹前高度。
墊球技能引導練習過程中,每人發一條彈力帶,由于對器材量提出較高要求,練習時采取集體徒手模仿,統一模仿練習后,針對仍不能正確練習此動作的學生給予提醒;若學生能夠很好掌握,可以同步進行兩個練習。
4.3 技術糾錯練習
4.3.1 錯誤理解墊球技術
墊球技術并非學生理解的墊,而是用雙手前臂的前部擊球,通過對球反彈力的應用,擊出球的技術動作。在發球、接攔回球、接扣球等各種低球時比較適用,動作簡單,容易學習,多運用于比賽中。
4.3.2 錯誤的擊球部位
在擊球部位纏繞并平鋪彈力帶,實施墊球體感操作,增強學生墊球的視覺直觀性與感官意識,尋找墊球在彈力帶上正確擊球位置。要求是設置彈力帶的擊球位置時,確保一個平面得以形成,原則是不改變擊球后球的運行方向。如圖1所示:
4.3.3 錯誤的墊球發力方向
應用兩條彈力帶,兩端分別固定在踝關節處和腕關節處,將彈力帶收緊,前傾上體,要求垂直線的肩關節超出前腳尖準備姿勢,姿勢固定之后,做拋和墊練習,彈力帶設置要求則為抬臂45度。如圖2所示:
4.3.4 錯誤的手臂動作
此種錯誤的產生原因是發力過度緊張,將彈力帶固定在上臂處,使墊球時的夾臂得以制約,考慮彈力帶特點,再次曲肘不容易造成傷害,方便限制拉伸到極致的彈力。
在肘關節上部固定彈力帶時,嚴禁在肘關節處固定,防止受到傷害,最適合在兩臂肩屈肘外展位置設置彈性。如圖3所示:
4.4 技能鞏固練習
體育場地和器材是保證技能鞏固練習的前提,為此,上海教育文件中明確規定落實經費物質保障,從而實現學校改善體育場地、添加器材、支付教師額外工作量補貼等目的。
通常進行排球墊球技術練習時,使用彈力帶將1.5*1.5的區域設置出來,將其置于3米線內,要求墊球號位是1、2、4、5、6號,墊出的球在此區域落入。滿足此項練習要求后,為加大練習難度,可適當增加彈力帶與地面高度,促進出球弧度的提高。如圖4所示:
5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排球技術課教學中應用彈力帶具有較高的實效性。一方面彈力帶獨特的優勢能夠幫助學生更好掌握技術動作,另一方面彈力帶使用可以幫助學生糾正排球訓練中墊球技術的錯誤動作,提高學生技術動作規范性,促進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高。由此看來,體育教師必須對其給予高度重視,不斷探索和創新應用彈力帶的方式方法,將高質量的教學課堂打造出來,實現專項化體育教學目的。
(作者單位:上海市復興高級中學)1783069F-2A02-45C9-BA2B-A33044BD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