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國家治理現代化離不開基層治理的現代化。由于處在治理體系末梢,基層治理有著較為獨特的屬性。具體來說,基層以上的各級治理主要是根據大數定律和平均法則,對普遍性問題實施治理,運轉的核心在于制度設計,更加注重規范性。而基層治理一頭連接上級組織,一頭應對具體事務,工作對象主要是碎片化場景和差異化個體,運轉的核心在于工作實效,更加注重靈活性。通過這樣的比較可以看出,基層治理不應是國家治理向基層的簡單延伸,否則就會因機制僵化而削弱治理能力。一個典型的反例是,過去群眾到政府辦事經常會“多頭跑、跑多次”,根源就在于政府是以內部科層組織直面群眾,導致群眾的需求被分解到眾多行政職能中,這些職能又散落于各個部門甚至不同層級,于是群眾只能被動地與這套陌生體系打交道,增加了溝通成本,降低了辦事效率。因此,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要遵循基層治理客觀規律,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效果導向,從服務管理對象的實際情況出發,以體制機制創新為路徑,以更好解決問題為標尺,最終落腳于全面提升基層應對復雜性需求的能力上。從上述分析視角看,江北“一件事”集成改革為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很有價值的范本。
“一件事”集成改革聚焦于“事”,體現了以解決問題為本位的理念。該項改革圍繞單個事項的運行邏輯展開,這個出發點意味著事項辦理具有最高的優先等級,政府各層級各部門的運轉都要讓位于事項的運轉。通過梳理分析事項如何運行,審視政府自身在權責配置、體制機制、方式流程等方面的不足,再進行相應的調整完善,這就是服務型政府的主動治理。聚焦于“事”,最直接的效果是保持對問題和需求的回應,促使基層治理從封閉、單項行為向開放、互動行為轉變,治理工作更具彈性,更加符合現實需求。

“一件事”集成改革發力于“集”,找準了提升治理能力的路徑。集成就是要解決基層治理條塊分割、多頭管理等問題,系統重塑跨部門、跨層級、跨領域的協同工作機制。要把各方面力量集成起來,首先要規范主體和邊界。基層治理包含著復雜多變的人、事、活動、關系,其中的權責利往往比較混亂。通過集成,不僅能把“誰干”“干啥”的問題搞清楚,而且可以有效排查清理治理盲區,實現“凡事必有主體”。在這個基礎上去優化原有流程中的重疊、煩瑣、模糊等問題,能夠很好地形成權責明確、流程清晰、環環相扣的工作機制。
“一件事”集成改革作用于“改”,將為基層治理現代化帶來深遠影響。改革是實踐與認知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過程,“一件事”集成改革在這個過程中釋放了更深層次的效應。從時間維度上看,該項改革能夠實現自我迭代的良性循環。因為基層的治理事務、治理需求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只有從需求出發,才能確保治理工作與時俱進、有力有效。從組織維度上看,該項改革潛移默化地增強了政府的自我約束能力。在改革場景下,事項辦理成為多方合作互動的過程,對于參與其中的部門而言,部門間的配合協調讓工作任務變得更具“公共性”,無形之中強化了相互監督,有助于提升工作的規范化、標準化。從技術維度上看,該項改革將持續促進新技術在基層的深度應用。目前,數字技術是辦好“一件事”的重要工具,隨著“一件事”擴面,基層應用數字技術以及其他新技術的內驅力將會越來越強,“技術下基層”形成的積累沉淀也將為基層治理的變革重塑提供強大動力。
責任編輯: 張逸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