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明瑩
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小時候,老師常常教導我們: 1噸紙等于20多棵樹,我們要節約用紙,保護森林……現如今,一次性用紙使用如此廣泛,那樹木會不會被砍光呢?
不必擔心。因為我們日常使用的大部分紙制品,根本就不是用木頭做的,而造紙對環境的影響,還有著不易被人們察覺的地方。我們先來說說造紙所需的原料。
紙的原材料主要是植物纖維,而植物纖維大致可分為:木材纖維,也就是樹木;非木纖維,比如做印鈔紙的棉花,做卷煙紙的麻,還有竹子、甘蔗渣、蘆葦、稻草等;回收纖維,也就是各種紙制品的回收物,像廢報紙、過期刊物、包裝紙箱等。
據統計,我國在2013年生產的紙漿中,以回收廢紙為原料的紙漿占了77.6%,而木漿僅占11.5%,其余的就是非木漿了,約占10.8%。到了2014年和2015年,回收纖維紙漿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也達到了所有紙漿的65%。我國目前造紙原料的中堅力量,還是回收再利用的廢紙。
另外,近幾年,來自速生林的木材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常見的速生林品種有泓森槐、速生楊、速生桉等。其中泓森槐實屬“開掛”品種。它對土壤要求不高,在沙土、黏土、石礫沙壤中都能生長,對酸性土壤、鹽堿地也不畏懼,簡直是荒山造林的“小先鋒”。它病蟲害少且耐旱,比較省心。泓森槐除了做木材用,附加值還很高。槐花能做茶,也能釀蜜,莖葉還可以加工成飼料。而且泓森槐基本6年左右就能成材。
如果我們這么想就片面了。因為造紙業對環境的危害并不在于砍樹,而是水污染。
制漿、漂染等環節所排放的污水,會對環境造成極為嚴重的影響。
按理說,符合排放標準的污水在進入自然水域后,由于水域的自凈能力,基本不會造成過大的環境影響。但這里涉及另外兩個問題:一是環境容量。一定面積的水域所能消化污染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眾多紙業工廠共同使用一片水域,做環境測評的時候,只估算一家的數值,就容易出現偏差。二是累積效應。比如污水中所含的重金屬,會隨著近海生物鏈最終在人體內累積,危害極大。要是再有不靠譜的造紙廠偷偷做一些手腳,比如偷排、讓環保設施停轉,不達標排放等,積累的污染就更慘不忍睹。
當然,也不是說因為造紙業有污染我們就不用紙了。想要愛護環境,我們可以做的事情還不少。比如,盡量使用大品牌的紙制品。大品牌接受的監管力度較大,一般不會偷排或者進行數據造假。又比如,節約用紙。衛生紙能用2節就別用4節,文件能雙面打印就別單面打印。我們日常所用的,像洗臉巾這樣可以重復利用的紙制品,別用完就扔,還能當抹布擦擦灶臺,擦擦地。如果喜歡讀紙質書,盡量購買采用環保用紙和環保印刷的書籍,還可以適當購買二手書籍。這樣一點一滴積累起來,對于環保的幫助也是十分可觀的。
此外,最需要我們做的,也是現在大力提倡的,就是垃圾分類。認真做好垃圾分類,能夠提高垃圾利用率,變廢為寶,還可以減少土地資源的消耗,減少對水、土壤、大氣的污染,真正起到對環境的保護作用。
(選自2022年第3期《科學24小時》,本刊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