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芝



“如今,漫步在小區,到處都給人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小區改造提升后,居住環境變好了,住著也舒心多了……”近日,在鄞州區明東小區,幾位居民在茶余飯后的聊天中,紛紛點贊小區改造提升的成效。
告別“臟亂差”,迎來“潔凈美”,近年來,明東小區在老舊小區改造基礎上,以人為本全方位推進小區“微更新”,用“繡花”功夫雕刻細節,同時借助數字化手段,不斷提升城市治理專業化和精細化水平,讓美好宜居可觸可感。
雕琢城市細節,打造更多“動人之處”
斑駁破舊的小區門頭煥然一新,雜亂無章的小區角落盛開鮮花,“最美上學路”上回蕩著孩子們的歡聲笑語,“睦鄰吧”里映襯著老年的閑適淡然……在社區、物業、居民的共同努力下,明東小區,這個有著26年房齡的老舊小區,“華麗轉身”為環境優美、道路整潔、車輛停放有序的美麗家園,身邊環境的“小變化”切切實實地在一定程度滿足了居民的需求。
早在2020年9月,明東小區被列入鄞州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通過屋面整體翻新、道路白改黑、樓道內翻新、圍墻改造、安防監控、景觀綠化提升等一系列改造項目,這個典型的老舊小區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人們眼前。
居住環境變美了,功能服務設施也有了較大提升,然而,小區的改造升級卻并未止步,一場更具溫情的“微更新”提上了日程。
“我們主要圍繞老年人和青少年這兩大群體的需求,對小區進行了更進一步的改造。”鄞州區明樓街道明東社區黨委書記、主任阮蕾瑛介紹說,位于小區東側的鄞州朝暉實驗學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民工子弟學校,現有師生近1100名。為了減少上下學過程中的交通安全隱患,同時也為孩子們的上學路增添一道新“風景”,一條“最美上學路”應運而生。考慮到學校以“足球”為教學特色,改造中提取足球元素,繪制與足球文化相關的簡筆畫融入學生等候區中,并采用不同的色塊來劃分家長等候區、學生等候區、通行區,同時融入趣味性的互動項目,讓這條道路既有文化又有顏值,得到了家長和學生的一致好評。
對明東小區的不少老年居民來說,買完菜去“睦鄰吧”小坐一會,嘮嘮嗑、講講大道是每天的“必修課”。這是社區打造的集小區黨支部、業主委員會、志愿服務、居民議事等于一體的黨群服務中心,也是一個“老有所樂”的好去處。
“明東小區現有常住居民5000多人,其中60周歲以上1500多人,是一個老齡化比較嚴重的小區。”阮蕾瑛告訴記者,為了豐富老年人的生活,黨員干部和居民主動作為,小區內以老助老的氛圍日漸濃厚。
在阮蕾瑛看來,“微更新”雖小,但格局須大,在“微更新”模式下,要堅持以人為本,圍繞居民的審美、需求,更多關注人們的日常生活,考量日常所需。
為此,小區的角角落落都可以見到充滿創意、飽含愛心的設計,志愿服務在這里蔚然成風。比如,小區入口西側,沿河打造了舒適的休閑長廊和完備的兒童設施,呈現了一處含飴弄孫、休閑自在的場景。“明東有禮,吉慶有余”幾個大字沉穩內斂,又不失俏皮,讓人印象深刻。
進入小區,一處凝聚著過往時光的“溫情故事帶”吸引人們的眼球。據介紹,這里曾是一個不足10平方米的廢棄垃圾房,如今整修一新,成為一個小型的懷舊“博物館”。里面陳列著社區工作人員四處搜羅得來,以及居民自發捐贈的老物件。此外還有“公益一條街”“智慧小屋”“和好屋”……明東小區嘗試將藝術元素融入社區建設,創新社區治理方式,以基層居民自治激發社區治理活力,讓“微更新”成果變為縈繞在居民心頭的“小溫暖”。
數字賦能,為老舊小區插上“智慧翅膀”
消防通道總是被占道怎么辦?獨居高齡老人生活安全隱患如何排查?河道污染如何才能及時發現?垃圾分類怎樣實現精細精準管理?針對這些老舊小區時常出現的痛點、難點,明東社區通過數字化手段輕松破解。
近日,記者在明東社區智慧管理平臺看到,“綜合態勢”“安防管理”“重點人員”“建筑管理”“河道監測”“城市文明”等涉及社區管理的各大板塊一覽無余,系統通過技術手段把社區事件中的時間、位置、人物、視頻等信息關聯起來,形成可查、可看、可選、可分析、可調度的“社區一張圖”。
“比如,社區內消防通道增加視頻監控,遇上占道情況,系統智能判斷,在上報街道執法部門的同時,還會同步給車主推送移車信息。”工作人員介紹說,商戶占道經營管理或者河道管理也是采用同樣的方式,利用社區內的視頻裝置,將視頻數據接入平臺,統一管理,方便街道、社區管理人員遠程巡街、巡河,提高日常工作效率,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對一個老小區來說,高齡獨居老人的安全問題一直是社區關注的重點和難點。定期上門,挨家挨戶巡查,以往工作做得再細致也免不了有遺漏。于是,社區將目光投向智能化管理,利用智能水表輕松“破題”。
水表和老人安全,這兩件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然而,在科技加持下,智能水表卻發揮了“及早發現老人危險”的預警作用,為獨居老人設了一道安全屏障。據悉,明東社區共為130余位70歲以上的獨居老人安裝了智能水表讀數設備,當12小時內水表讀數低于0.01立方米時,系統會自動向獨居老人家人及社區網格員預警。
“裝了智能水表后,心里特別踏實,因為知道有人在默默惦記你。”采訪過程中,小區內不少老人向記者道出了心聲。從過去的定期上門到現在的隨時關注,這背后,也意味著街道、社區基層服務治理從“廣撒網”到“點對點”的轉變。5F0F9353-1F79-4A0B-A9B8-F0EEC1E813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