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偉, 安艷華, 周建博, 曹秋梅, 吳婷婷, 朱 丹, 張雅楠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 1.急診科;2.內分泌科,北京 100176
糖尿病屬于臨床常見的內分泌代謝性病癥,患者出現微血管病變將損傷器官組織,糖尿病病情的加重會使微血管的病變程度進一步加重,致使血液循環障礙,使患者血壓水平升高,發生心力衰竭[1]。糖尿病并發癥會威脅患者身體健康及其生命安全,需給予有效治療,以取得更加理想的治療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討羥苯磺酸鈣治療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療效及對患者血糖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自2019年8月至2020年5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收治的93例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與糖尿病微血管病變臨床診斷標準[2]相符并確診。排除標準:嚴重的臟器疾病;惡性腫瘤;認知或精神障礙;依從性較差;基本資料缺失。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n=47)與常規組(n=46)。常規組中,男性29例,女性17例;年齡36~75歲,平均年齡(55.1±4.8)歲。觀察組中,男性17例,女性30例;年齡37~76歲,平均年齡(55.9±3.8)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 常規組選擇常規藥物治療:患者口服20 mg單硝酸異山梨酯(廣東新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8356),2次/d。觀察組接受羥苯磺酸鈣治療:患者口服500 mg羥苯磺酸鈣(寧夏康亞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808)治療,3次/d。兩組均接受21 d的治療,同時停用抗氧化及抗凝藥物。
1.3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顯效,治療后相關癥狀有明顯改善,血糖水平下降程度>30%,可以進行正常生活和工作;有效,治療后相關癥狀出現些許改善,血糖水平下降程度在10%~30%;無效,治療后無任何變化,血糖水平下降程度<10%[3]。(2)血糖水平:分別抽取患者治療前后的靜脈血3 ml,離心處理后利用康立BG-800A血氣分析儀檢測糖化血紅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lc)、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與餐后2 h血糖(blood glucose 2 hours after meal,2hPG)水平。(3)血漿相關指標:利用放射免疫法檢測血管內皮素(endothefin,ET)水平,利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超敏C反應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依照試劑盒說明書實施操作。(4)血液流變學指標:檢測血細胞比容、血漿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及全血高切粘度。(5)生活質量評分:選擇生活質量評估量表(SF-36)對患者生活質量實施評估,分數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好[4]。
治療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 治療效果 常規組治療后,顯效21例,有效16例,無效9例,治療有效率為80.4%(37/46)。觀察組治療后,顯效24例,有效20例,無效3例,治療有效率為93.6%(44/47)。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常規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血糖水平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HbAlc、FPG、2hPG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糖水平比較
2.3 血漿相關指標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ET、hs-CRP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漿相關指標比較
2.4 血液流變學指標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血細胞比容、血漿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及全血高切粘度均較治療前改善,且觀察組改善程度優于常規組,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2.5 生活質量評分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常規組,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糖尿病會導致患者機體內正常的糖代謝過程紊亂,微血管發生病變,進而出現糖尿病足、視網膜病變以及糖尿病腎病等并發癥,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5]。糖尿病微血管病變可通過神經組織、皮膚、視網膜、心肌及腎等表現出來,臨床主要將糖尿病腎病及視網膜病變等作為糖尿病微血管發生病變的主要反應場所[7-9]。
羥丙磺酸鈣膠囊又稱為可元膠囊,主要成分為羥丙磺酸鈣,是臨床用于防治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主要藥物[10]。有研究報道,羥丙磺酸鈣膠囊能夠使血液黏稠度與毛細血管的通透性下降,抑制血小板活性,進而改善血液流變以及微循環狀態[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高于常規組,血糖水平、血液流變學指標以及生活質量評分均優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提示,相比于其他藥物,羥丙磺酸鈣對于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患者的治療效果更加明顯,能夠使患者的微循環障礙及血液流變學得到改善,避免相關組織受到更多的缺氧缺血性傷害,促進患者病情康復。
有研究報道,糖尿病腎病病情程度與hs-CRP水平具有一致性,糖尿病微血管病變與hs-CRP水平具有明顯關聯[13]。C反應蛋白可以刺激巨噬細胞對組織因子、低密度脂蛋白與分泌細胞因子的攝入過程進行刺激,促使單核細胞黏附于內皮細胞之上,在血管內皮細胞發揮直接作用,使因其他炎性介質導致的血管損傷效果被放大[14]。血管內皮細胞可分泌ET,是一種血管收縮肽,能夠使血管的收縮過程更加強烈。有研究報道,糖尿病患者以及糖耐量受損患者的ET水平與毛細血管發生阻塞、視網膜的收縮、新生血管的形成等具有密切聯系[15]。ET可用于診斷微血管病變,是一種敏感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血漿相關指標改善程度優于常規組(P<0.05),這提示,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患者經羥丙磺酸鈣治療后,機體內的ET、hs-CRP水平下降程度更明顯,能夠有效防止患者出現相關并發癥,改善預后,提高生存質量。
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由于研究所選取的患者例數相對較少,存在個體差異情況,可能會導致研究所檢測的數據存在偏倚。此外,本研究屬于回顧性分析,各項檢測數據在時間方面同樣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因此,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可通過采取擴大樣本的前瞻性研究,為研究結果的準確性與完善性提供保障。
綜上所述,羥苯磺酸鈣治療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效果理想,可降低患者血糖水平,有效緩解病情,提升預后及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