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勇, 劉振華, 徐小蘭, 舒 婷, 盧光磊
1.儋州市人民醫院 超聲醫學科,海南 儋州 571700;2.北部戰區總醫院 第一派駐門診部,遼寧 沈陽 110000
肝硬化是臨床常見的慢性進行性疾病之一,是一種或多種疾病在長期及反復作用下形成的一類彌漫性肝損傷。終末期肝硬化患者難以自愈,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海南島地處中國南端海域,瓊西地區主要指臨高、儋州、昌江等地,當地居民生活飲食習慣與海南東部地區具有明顯差異[2]。有研究發現,瓊西地區肝病發生率較高,主要以酒精性脂肪肝、肝癌、肝硬化等為主[3-4]。但目前尚缺乏相關調查數據。基于此,本研究對瓊西地區居民肝病發生情況進行調查,分析肝硬化發生率、病因及預后的影響因素,為針對性的干預措施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自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瓊西地區的200例肝硬化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診斷為肝硬化;居住于瓊西地區;臨床資料完整;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腎等臟器疾病者;合并惡性腫瘤、精神疾病者;依從性差、不配合者。
1.2 研究方法
1.2.1 資料收集 通過問卷形式對患者進行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性別、年齡、民族、飲食習慣、飲酒情況、肝病家族史、病程、Child-Pugh分級、合并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情況、丙谷轉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轉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總膽紅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膽紅素(direct bilirubin,DBIL)、白細胞計數(white blood count,WBC)、紅細胞計數(erythrocyte count,RBC)、肌酐(creatinine,Cre)。分析不同時間、不同年齡段肝硬化發病率及病因分布。
1.2.2 隨訪 通過門診、電話等方式進行隨訪,記錄患者隨訪6個月的預后。根據患者是否出現肝硬化失代償表現分為進展組(合并肝硬化失代償)與無進展組(無肝硬化失代償)。比較兩組患者臨床資料與實驗室指標。

2.1 肝硬化發病率及病因分布 200例肝硬化患者中,2016年發病率為16.0%(32/200),2017年為19.5%(39/200),2018年為23.0%(46/200),2019年為17.5%(35/200),2020年為13.5%(27/200),2021年為10.5%(21/200)。其中,乙型病毒性肝炎占比最高(22.7%),其次為乙肝合并酒精性肝炎(24.0%)、酒精性肝炎(22.5%)。見圖1、2。

圖1 2016—2021年肝硬化發病情況分布 圖2 肝硬化病因分布
2.2 不同年齡段肝硬化發病率 年齡≤30歲肝硬化患者占比10.5%(21/200),31~40歲占比23.5%(47/200),41~50歲占比31.0%(62/200),51~60歲占比18.5%(37/200),年齡≥61歲占比16.5%(33/200)。
2.3 進展組與無進展組一般資料比較 200例肝硬化患者中,84例病情進展,116例無進展。進展組與無進展組患者長期飲酒、肝病家族史、病程、Child-Pugh分級、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及合并肝性腦病比例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進展組與無進展組一般資料比較/例(百分率/%)
2.4 進展組與無進展組實驗室指標比較 進展組AST、ALT、TBIL、DBIL、Cre高于無進展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進展組與無進展組實驗室指標比較
2.5 多因素回歸分析 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長期飲酒、肝病家族史、病程、Child-Pugh分級、肝性腦病、上消化道出血、AST、ALT、TBIL水平是肝硬化患者預后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表3 多因素回歸分析
近年來,隨著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環境的改變,肝硬化發病率不斷增加[5-6]。有研究發現,瓊西地區肝部疾病發病率呈不斷增長趨勢,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肝癌患者較多[7]。本研究200例患者中,2016年肝硬化發病率為16.0%,2018年升高至23.0%,之后逐漸降低,2021年降低至10.5%,這一變化趨勢考慮與當地居民對疾病認知提高有關,疾病宣傳教育、早期診斷與針對性的干預措施降低了肝硬化發病率[8]。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合并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炎是瓊西地區肝硬化的主要病因。有研究報道,海南地區黎族患者酒精性肝硬化發生率較高,患者平均飲酒時間>15年[9-10]。基于當地居民飲酒習慣,酒精性肝炎、乙肝合并酒精性肝炎發病率顯著高于我國其他城市。分析肝硬化發病率年齡段分布情況結果顯示,31~50歲肝硬化發病率較高,考慮原因與患者生活、社交、愛好、工作等因素有關[11]。
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長期飲酒、肝病家族史、病程、Child-Pugh分級、合并肝性腦病、上消化道出血、AST、ALT、TBIL是肝硬化預后的危險因素。酒精性肝硬化主要由長期、大量飲酒導致,長期飲酒會造成肝組織損害,這種長期且反復的作用誘導肝細胞損傷,同時酒精在機體內代謝形成肝毒性的乙酸鹽,造成肝細胞脂肪變性的同時還會引發脂肪肝,促進肝硬化疾病進展[12-13]。有研究報道,有肝病家族史的患者肝組織更易被損害,預后相對更差[14]。肝硬化發生后,機體會產生一系列的炎癥反應,長期劇烈的炎癥反應會加重肝細胞損傷,促使疾病進展,往往預后不良。另有研究報道,肝硬化患者病程>5年的病情進展風險顯著增加,預后不良風險更高[15]。此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預后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多數晚期肝硬化患者合并門靜脈高壓,其食管下端與胃底靜脈曲張,易造成食管胃底曲張靜脈破裂,引發大出血,死亡風險增加約30%[16]。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消化道內環境失衡,微循環障礙造成胃腸黏膜水腫,防御能力降低,最終影響預后。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會造成胃腸道內氮質吸收入血量增加,血氨水平升高,誘發肝性腦病,肝性腦病患者3年存活率僅為23%,預后較差[17-18]。AST、ALT是常見的肝功能指標,其表達水平對評估肝功能具有重要意義[19]。當肝細胞損傷時,機體內血清AST、ALT呈升高趨勢,且兩者表達水平與肝功能損傷程度呈正相關。TBIL是評估肝功能的重要指標之一,當肝硬化發生時,機體肝細胞排泄功能下降,結合膽紅素進入血液中無法與原有的毛細血管相連通,血液中TBIL水平升高,持續加重時提示肝細胞呈進行性壞死,預后較差[20]。Child-Pugh分級是肝功能及終末期肝病的重要指標,終末期患者免疫細胞數量減少,進而影響其他機體功能,最終影響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瓊西地區肝硬化發病率較高,主要以乙型肝病毒肝炎、酒精性肝炎、乙肝合并酒精性肝炎為主,長期飲酒、肝病家族史、病程、Child-Pugh分級、合并肝性腦病、上消化道出血、AST、ALT、TBIL水平是肝硬化患者預后的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