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婉,孫宜飛,劉 彬,郝金余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為患者頭部運動到某一特定部位誘發的短暫性眩暈,多數持續時間在1 min以內,且伴有特征性眼震等癥狀[1]。該病是臨床較為常見的短暫性發作外周性眩暈疾病,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且復發率較高,在15%~40%[2]。血尿酸與腦、腎、血管疾病有著密切聯系,已有報道發現血尿酸與BPPV存在相關性[3]??偰懝檀?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是細胞基礎代謝必需的物質,參與人體的能量代謝。血清球蛋白包括多種抗體,可增強機體免疫力。既往研究報道,血脂及球蛋白水平均與腦血管疾病有關[4],但二者與BPPV發病的關系,臨床研究較少。本研究旨在探討BPPV患者血尿酸、血脂、球蛋白水平變化,并分析上述指標與BPPV復發的關系,為臨床治療提供思路,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4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92例BPPV作為觀察組。①納入標準:符合BPPV的診斷標準:頭部運動到某一特定位置出現短暫眩暈的病史,變位性眼震試驗(Dix-Hallpike試驗或滾轉試驗)誘發出特征性眼震,且具有短潛伏期(<30 s)和疲勞性[5];隨訪資料完整。②排除標準:嚴重頸椎病、心臟病、精神疾病者;無法配合隨訪,或隨訪丟失者;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者。另選取同期95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排除BPPV、過敏及自身免疫性疾病,身體健康,近期無感染)。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生化指標檢測:觀察組于入院當日、對照組于體檢當日抽取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貝克曼AU5800)檢測TG、TC、HDL-C、LDL-C、血尿酸、球蛋白水平,相關試劑購自安徽大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血尿酸>420 μmol/L、TG>1.7 mmol/L、TC>5.98 mmol/L、LDL-C>3.4 mmol/L為異常升高,HDL-C<1.0 mmol/L、球蛋白<20 g/L為異常降低。
1.2.2治療方法:觀察組采用Epley手法治療[6],患者坐于治療臺上,頭部向患側轉45°,并在主治醫師幫助下迅速取仰臥位,頭部下垂于床邊,與水平面呈30°;將患者頭部向健側轉90°,再將患者頭部連同身體向健側翻轉90°。此時患者側臥于治療臺上,待眩暈消失后緩慢坐起,頭略前傾。完成上述4個步驟為1個治療循環,每一體位待眼震消失后再保持1 min。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以及復發與未復發BPPV患者TC、TG、HDL-C、LDL-C、血尿酸、球蛋白水平。以電話或門診的方式對BPPV患者隨訪2個月(截至2020年12月),記錄患者復發率。收集患者的一般資料,包括姓名、性別、年齡、合并疾病、偏頭痛、中耳炎等,分析影響BPPV復發的相關因素;并評估血脂、血尿酸、球蛋白聯合檢測對BPPV復發的預測價值。

2.1兩組血尿酸、血脂、球蛋白水平比較 觀察組血尿酸、TG、TC、LDL-C高于對照組,HDL-C、球蛋白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BPPV和健康體檢者兩組血尿酸、血脂、球蛋白水平比較
2.2復發與未復發BPPV血尿酸、血脂、球蛋白水平比較 隨訪顯示,復發44例,復發率為47.83%。復發組血尿酸、TG、TC、LDL-C高于未復發組,HDL-C、球蛋白水平低于未復發組(P<0.05)。見表2。

表2 復發與未復發BPPV患者血尿酸、血脂、球蛋白水平比較
2.3影響BPPV復發的相關因素分析 高血壓病、糖尿病、偏頭痛、中耳炎以及血尿酸、TG、TC、LDL-C、HDL-C、球蛋白水平異常為影響BPPV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P<0.01)。見表3。

表3 影響BPPV復發的相關因素分析
2.4血尿酸、血脂、球蛋白對BPPV復發的預測價值分析 血尿酸、血脂、球蛋白聯合預測BPPV復發的AUC為0.943(95%CI:0.827,0.978),敏感度、特異度分別為0.920、0.938,均較單一指標高。見表4。

表4 尿酸、血脂、球蛋白對BPPV復發的預測價值分析
BPPV可發于各個年齡段,以50歲以上人群中多見。目前,BPPV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臨床以壺腹嵴頂結石學說、半規管結石學說認可度最高[7]。手法復位是治療BPPV的常用方案,但有部分患者在經過治療后,仍面臨較大的復發風險。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血尿酸、TG、TC、LDL-C高于對照組,HDL-C、球蛋白水平低于對照組,可見BPPV患者血尿酸、血脂、球蛋白均處于異常表達狀態。尿酸水平升高會加劇機體氧化應激反應,刺激血管壁,引起血管損傷。既往研究證實,尿酸參與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及進展[8]。有研究發現,BPPV患者存在血脂水平表達異常,認為血脂代謝異常可能是導致內耳缺血引發BPPV的一個重要因素[9]。內耳的血供主要來自迷路動脈,而迷路動脈多來自小腦前下動脈或基底動脈的終末支,內耳對缺血非常敏感,耳蝸的缺血可以引起聽力減退、耳鳴等耳蝸受損表現;前庭系統缺血則誘發BPPV發作[10-11]。球蛋白是存在于人體血清中的蛋白,以單體的形式存在,可對機體產生保護作用[12]。本研究發現,復發組血尿酸、TG、TC、LDL-C高于未復發組,HDL-C、球蛋白水平低于未復發組。提示血尿酸、TG、TC、LDL-C、HDL-C、球蛋白與BPPV復發存在密切聯系。
本研究進一步分析發現,高血壓病、糖尿病、偏頭痛、中耳炎以及血尿酸、TG、TC、LDL-C、HDL-C、球蛋白水平異常為影響BPPV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這與薛軼文等[13]研究結果相符。提示影響BPPV復發的危險因素較多,臨床需從控制BPPV患者血壓、血糖、血尿酸、血脂、球蛋白等水平,并積極治療患者偏頭痛、中耳炎,以降低BPPV復發的風險。動物實驗發現,高血壓病、糖尿病等會導致大鼠迷路動脈管壁損傷,并加劇主動脈纖維化,影響內耳血液循環,導致缺血、缺氧,引起耳石代謝異?;蛎撀鋄14]。故合并高血壓、高血糖的BPPV患者復發率較高是由于高血壓、高血糖易引起耳石再次形成。本研究還發現,血尿酸、血脂、球蛋白聯合預測BPPV復發的AUC、敏感度、特異度均較單一指標高。
綜上所述,臨床可對BPPV患者加強血尿酸、血脂、球蛋白水平檢測,評估其復發風險。且可通過干預上述指標,降低BPPV復發概率。目前,關于BPPV與血尿酸之間關系尚無一致結論,后續將納入更多患者,進行多中心研究來進一步分析血尿酸、血脂、球蛋白與BPPV發生、復發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