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嬌蓉



彭思龍,中科院自動化所蘇州研究院院長
身為一名“理工男”,彭思龍對書的偏愛可能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比起專業書籍或是武俠、科幻,他對社會學、心理學、哲學類書籍,特別是中國傳統經典情有獨鐘。
他說:“一切技術都只是‘術,哲學、社會學等文史經典中,則蘊含著更深層智慧的‘道,只有兩者相輔相成,才能找到推動科學技術、乃至人類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
以書為友,提升人生視野
漫長人生猶如曠野,在彭思龍看來,書籍既是千萬條岔路口的引路人,也是踽踽獨行時的旅伴,更是呼朋引伴的老友。
彭思龍的少年時光是在農村度過的,因為沒有機會念書,他對讀書總是懷有特殊的渴望。為了滿足求知欲,從孩童時期到大學、研究生階段,他總是如饑似渴地閱讀各類書籍。
“小時候讀書是為了滿足求知欲,隨著閱讀面的拓展,我越發想了解好書,包括好的文學,好的哲學。同時,在我的成長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生活上、工作上的問題和困惑,于是我就開始帶著問題去讀書,通過閱讀心理學、哲學,甚至歷史類書籍,我在書里多多少少都能得到一些啟發。”
從田間到課堂,彭思龍完成了從農村孩子到中科院數學研究所博士、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專用集成電路設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CCF理事、CCF分部工委主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智能制造中心主任的蛻變。
通過大量的閱讀,他發現,無論是對于個體還是全人類而言,現在所遇到的幾乎所有問題,都不是首例,也不是特例。早在100年、200年,甚至2000年以前,這些問題都早已被先賢們思考過、討論過了,所以當人生遇到困境時,讀一讀經典,借鑒一下別人的想法,能更快地克服對未知的恐懼,幫助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作為一名老師,不管面對中學生、大學生還是研究生,我都會向他們強調閱讀的重要性,因為閱讀可以擴大一個人的知識面、胸襟、視野和人生格局。當人生面對重大抉擇時,大量的知識儲備能夠給你充分的理由,幫助你抓住改變人生的契機。”這種時候,彭思龍往往會拿自己舉例。
站在整個漫長人生的角度,彭思龍認為,想要獲得豐滿的人生,必須站在更高的格局去看待世界,只有這樣,人生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我常常對理工科的學生說,要多讀經典,光看專業類的書籍是沒有用的,專業本身只是個表象,你必須超越專業,從專業里悟出一些東西來,明白其中的道理和哲學,超越自己的專業,人才能真正自由。”
除此以外,彭思龍覺得閱讀在人際交往中,也給他帶來了很大的幫助。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世界,任何兩個小世界都是有差別,如果不能跨越這種差別,就無法達到跟別人溝通和交流的目的,所以當一個人看到的世界越大,他所能包容的小世界就會越多,朋友也會越多。
“一個人的認知太單薄了,個體的選擇空間也很有限,如果能在生活中擁有很多朋友,大家求同存異,人生的體驗也會更快樂一些。”
行走蘇州,感受江南智慧
來蘇州之前,彭思龍對蘇州的印象主要是富庶的江南水鄉和名人輩出的歸隱圣地。孫武、費孝通……從古至今,有太多深具歷史影響力的文武豪杰出自蘇州、選擇蘇州,這不免讓熱愛傳統文化的彭思龍對蘇州的文化氛圍心馳神往。
“一個地方走出很多杰出人才并不鮮見,但是那么多文化名人選擇隱居蘇州,一定說明這個地方的氛圍是適合于文化圈的,在這里,有適合文化生活、文化交流的土壤。”帶著這樣的想法,在蘇州工作生活的三年半時間里,彭思龍行走了很多地方,也交往了不少朋友。在開弦弓村街頭,他對費孝通的經濟學、社會學理論有了更深切的認識;聽著寒山寺響徹古今的鐘鳴,他感受著寒山文化的和合之美;好友相贈的絲質山水作品,讓他沉浸于絲綢文化的綿延和江南山水畫的胸懷……
在他看來,書籍帶給蘇州的,是浸透在生活中的文化,這些超越生活形態的想法、生活態度、價值觀、處世之道,不是一本書,不是幾句話,也不是幾堂課帶來的,它是千百年來崇文重教的蘇州生活,彌散而成的廣泛層面的文化氛圍,大概只有這樣的文化沉淀,才能催生這樣一種特點鮮明的社會形態。
“我經常到公園里跟蘇州人聊天,發現蘇州本地人生活基本都是相對安逸的,他們并不去追求那些顯性的財富,即使從事非常普通的工作,他們總給人一種知足常樂的感覺。”
如今,蘇州中科行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依托中科蘇州機器視覺技術研究院在人工智能、機器視覺、智能制造等方面的技術優勢和科研成果,重點圍繞工業機器視覺、智能制造和大數據醫療等領域,開展前瞻性的應用技術研究和產業化工作,解決高端智能制造中的核心技術難點,促進中國高端制造的技術升級,越來越多的蘇州工廠也此變得智能而高效,“蘇州智造”成為了蘇州的金字招牌。
彭思龍認為,蘇州這些年的飛速發展也得益于這種自適、非功利的普遍群體性格。十幾年以前,蘇州像全國的大多數城市一樣,正以加工廠、制造業為主要經濟來源,在發展的快車道上飛馳。那時蘇州就已經將目光放到經濟轉型,著手啟動自動化設備的生產制造。
“可想而知,任何轉型都存在陣痛期,蘇州能夠不被眼前短期利益蒙蔽,率先選擇一條長期發展的產業轉型之路,沒有知識儲備所提供的見識、格局,做不出這樣的決定。”彭思龍說。
“我的很多同行、學生選擇來蘇州創業,很快就上市了,這種速度是其他地方所沒有的。是蘇州良好的服務體系,一以貫之的政府信用,堅定長遠的發展眼光,造就了蘇州優越的產業環境,也成就了城市的輝煌。”
在彭思龍看來,蘇州的發展智慧,在諸多社會學論著中都有跡可尋;同時,作為城市發展的經典案例,蘇州也不斷充實著中國的社會學、經濟學理論。
沉淀時光,閱讀人文經典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電子書和電子閱讀器的應用讓彭思龍的閱讀量一下子提升了很多,他甚至還花了一年多時間,去看人氣極高的網絡玄幻文學。在他看來,閱讀沒有無用的,即使是快餐式的網絡文學亦有其可取之處。問題在于,現在的信息之泛濫,對于相對成熟、有鑒別能力、過濾能力的人來說還好,但對年輕人來講是很有害的,因為那些碎片化的信息一擁而上,擁塞了人有限的、接受信息的“帶寬”,這會導致年輕人接受有用信息的機會越來越少。
過去的名家、大家一輩子作品可能才幾百萬字,而現在的快餐文學,一本書動輒幾百萬字,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一般人閱讀速度不夠快的話很容易就被它淹沒了。尤其是現在網絡信息的智能化推送,會導致人接收的信息越來越集中,最終形成信息繭房,成為思想上偏食的“營養不良癥患者”。因此越是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對人的信息過濾能力要求就越高。
基于這一點,他總是極力推薦自己的學生、公司的員工閱讀真正具有思想性的經典著作。在他的辦公室,也擺放著大量的書籍,隨時供人借閱,“不過目前看來,似乎效果欠佳”。
“如今,大家似乎都活在害怕被時代拋棄的焦慮之中,因此不由自主地去頻繁查看、接收最新的信息。”談到對年輕人閱讀的擔憂,彭思龍認為學會辨別、學會自洽是最重要的。像自動化這種一直在迭代的高精尖技術,技術人員應當去捕捉最前沿的信息。而文化層面的修養,則應當傳承積累、沉淀下的智慧。只有將追求“點”的前沿和“面”的沉淀相結合,才能解決更多人類社會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
彭思龍稱,他的公司參與了很多智慧城市、智慧中心的建設項目,目前為止,也有許多高新技術企業和技術人員,為了打造具有幸福感的未來城市而做著諸多嘗試。然而,城市的靈魂、居民的幸福感并不如技術迭代和硬件建設一般有跡可尋,它是經年累月傳承下來的內生力量。因此,將前沿技術與時代經典結合,尋找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發展之路,也必須借助對前沿科技的探索和對經典智慧的傳承。230992B8-E704-4748-B0F9-339C00F59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