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孝聽
一副小小的眼鏡,一雙大大的眼睛,幾縷翹起的頭發,似乎在宣示著渾身上下使不完的鉆研勁頭。如果用漫畫筆法來勾勒侯逸凡,這恐怕是最形象的寫照。熱心環保,熱愛書法,熱衷學習。如果用關鍵詞來概括侯逸凡,這三個詞恐怕是最生動的標注。
熱心環保
垃圾分類五星小區的環保小衛士
都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侯逸凡的父親是一位環保工作者,在這種特殊緣分的影響下,侯逸凡從小就對環境保護的知識尤為感興趣。幼兒園期間,在老師的指導下,他經常利用報紙、紙盒、卷筒紙芯和礦泉水瓶等廢舊物品制作班級小玩具,為同學們提供快樂的同時,也讓大家了解到:原來可回收垃圾也能華麗變身,變廢為寶。
自從小區實行垃圾分類以來,侯逸凡就主動承擔起了家中垃圾分類任務。每天下午放學回到家,他都會第一時間將家中的垃圾分門別類地裝在不同的垃圾桶中。為了能夠精確地區分各種垃圾,他平時就經常搗鼓自己的垃圾分類玩具,對各種垃圾分類的知識倒背如流:“消毒液的瓶子是有害垃圾;用過的口罩可以扔到小區的廢棄口罩專用桶;用過的草稿紙都可以投放到可回收桶里……”
“每天晚上小區垃圾投遞的時間一到,他就會帶上在家里分好的垃圾,前往小區的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把家中的垃圾按要求投遞在各垃圾桶內。有時,看到小區中負責垃圾分類的老爺爺忙不過來,他還會主動留下來,幫助老爺爺一起分垃圾。”侯逸凡的父親對此感到欣慰,他說:“暖黃的燈光下,一老一少有條不紊地拆分、歸類、投放,簡簡單單的動作,似乎又萌生出了不一樣的意義,垃圾分類需要這一代人的堅守,更要下一代人的傳承。”
得知自己所在的桐仁小區獲評“垃圾分類五星小區”后,侯逸凡內心的喜悅溢于言表,因為他知道,這份榮譽是屬于他的,也屬于小區里每一位垃圾分類的參與者。
熱愛書法
以汗為墨的傳統文化愛好者
別看侯逸凡今年才8歲,在練習書法的道路上也已經走過了3個年頭了。這3年里,侯逸凡每天堅持練習,筆耕不輟,從啟蒙階段稚嫩的一筆一劃,到如今骨力遒勁的橫豎撇捺,在千載傳承的筆墨中徜徉,于翰墨書香中恣意揮灑,日復一日的浸潤,讓侯逸凡多次在全國中小學優秀書法作品大賽、“引力播”杯書法比賽中獲獎。多年的堅持,不僅磨煉了他的意志,鍛煉了心志,也讓侯逸凡漸漸迷上了傳統文化。
《西游記》《封神演義》《三國演義》《水滸傳》《史記》《資治通鑒》……書櫥里的這些國學經典被侯逸凡翻了一遍又一遍,對書中的歷史典故和圣賢故事更是如數家珍,有時甚至看得入迷到吃飯也不愿意放下。
侯逸凡的父親告訴記者,傳統經典中所承載的“仁、義、忠、孝、禮、信”也在默默地滋養著孩子的成長,讓他變得更謙和、更孝順。在學校里,他尊重老師,見到每一位老師都會問好。作為副班長的他還熱心幫助同學,愿意為同學們服務,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著周圍的每一個人;在家里,他會照顧一天工作回家的父母,幫助父母洗碗筷、疊衣服、擦桌凳,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每逢春節,他總會寫上好幾十副對聯,親自給小區里的爺爺奶奶送去,并同他們一同貼春聯,迎新年。
熱衷學習
居家學習期間的自律小達人
本輪疫情發生以來,侯逸凡的父親每日忙于醫療危廢垃圾的轉運,經常早出晚歸,侯逸凡的母親是一位初三教師,每日朝七晚七更是工作常態。父母忙碌的工作狀態,讓他更獨立、更自律。
每天晚上,他都會按照時間順序列出自己第二天要完成的各項任務:上線上課、完成課后練習、練毛筆字、練小提琴、體育鍛煉、自主閱讀……滿滿當當的計劃表,將居家學習的每一天都安排地充實豐盈。“不僅計劃表井井有條,他還會不折不扣對照執行,自主預習當天要學的內容,對不懂的知識點做標記;上課時專心聽老師講解每個知識點,并做課堂筆記;課后勤于復習,善于思考,認真完成當天的課后作業;每日練習毛筆字和小提琴,用興趣愛好充實課余生活;定時體育鍛煉,保持強健體魄。”侯逸凡自律、嚴謹的學習、生活習慣得到了家長、老師的肯定。
居家學習期間,每日下樓做核酸也成為了生活中的一部分。看到小區里的醫護人員晝夜奮戰在抗疫一線,從早到晚核酸采樣上千次,胳膊累得紅腫酸痛卻依然保持穩健的雙手,侯逸凡聯想到,自己的父親承擔著醫療廢物的調度清運工作,每天披星戴月而歸。在他眼中,疫情之下,正是因為他們的負重堅守,才換來了我們的歲月安好。他說:“身為少先隊員,雖然不能直接參與到疫情防控的戰斗中,但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為抗疫加油。”為了感謝抗疫一線工作人員的付出,每次做完核酸,他都會給工作人員送上一張自己親手繪畫的感謝卡片,用感恩的心和飽含溫暖的一筆一劃向醫務人員致敬致謝。
相信,這樣一位擁有豐盈內心世界的好少年,在未來的成長道路上會越走越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