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煜


從小到大,從上學到工作,從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人的一生總是處于變動之中,但停步靜思,閱讀就像一根不變的絲線,串起了很多散落的年月。
對于文科生來說,讀書是一門必修課,歷史系畢業的洪芳,將閱讀作為生活的一部分。畢業后,她成為了出版社編輯,這門“必修課”就變成了工作,除了尋找城市、書籍背后的人和故事,更多時候她喜歡“偷得半日閑”,找個舒服的姿勢看書。
慢慢地,在出版領域浸潤久了,洪芳對于閱讀的觸角更加伸展開來,并且在工作與日常閱讀的相互作用中,生發出了更多靈感,為生活、為出版,也為城市文化傳播注入了更加生動的內容。
是好讀書之人
某種程度上,洪芳是無法從“讀書”這件事中畢業的。出版家聶震寧說:“讀書,應當是出版業最亮麗的風景;而編輯讀書,則應當成為出版業永恒的風景。”
“編輯,應該是好讀書之人。恰好,閱讀也是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洪芳表示,對于編輯來說,首先要愛書,要愛讀書,才能編輯出讓大眾喜愛的讀物。“于我個人而言,閱讀是一件可以充盈我每一天生活的事情。”
常常有人好奇,對于整天與書打交道的人來說,一年的閱讀量大致有多少。洪芳坦言,數字其實并不驚人,當然數字也沒有絕對意義,但她依然給自己定下了一年精讀50萬字到80萬字的目標。
對于愛閱讀的人來說,編輯是一份夢寐以求的職業。從事出版行業二十余年的洪芳直言,現實其實是“骨感”的。“工作會讓我們接觸各類書籍,也比別人有更多機會去閱讀不同類型的書目,但真正能夠精讀的書并沒有大家想得那么多。”
以前,她一年精讀的書目在20本左右,后來由于工作原因,有些書目往往是泛閱讀,“真正能夠靜下心,沉浸式閱讀的時間,與其他職業的人是一樣的,都是到了節假日才會有大段空閑時間,供自己好好去享受書本帶來的快樂”。
閱讀看似是靜止的活動,但它卻與人類智慧和心靈的成長平行,即便其不能給出任何實操性答案,但總會在閱讀者的內心,書寫下另一種解法。“我始終堅持人在任何階段都必須閱讀,特別是社科類作品,它并非工具但卻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的成長。”
洪芳告訴記者,即便家有讀工科的孩子,但她依然會要求孩子認真閱讀《天堂蘇記》和《話本蘇州簡史》。“每天半小時,認真去品讀我們生活的城市和文化,一開始孩子有些抗拒,后來越讀越有興致,在感嘆內容寫得真好之余,也自感受益匪淺。”
“好書很多,但并非適合所有人。”相信很多人都有過跟著書單閱讀而“踩雷”的經歷。雖說每本書只要讀了都會有所收獲,但如果為了讀某本書而讀,則有一些違背了閱讀的本質。叔本華曾在一本書中寫過這么一句話:“在閱讀這件事上,懂得幾分克制是非常重要的。克制的技巧在于,不要僅僅因為一本書風靡一時就盲目跟風。”這句話可能是要提醒我們面對浩如煙海的書,規劃好自己的閱讀時間。
“我也有過跟風買書,結果卻發現難以讀完的經歷。所以我會建議身邊的朋友,買書前花10分鐘去翻一翻,看看這本書是否符合自己的閱讀習慣,不僅是內容,還有排版、紙張等等。”
好書有很多,每個人的趣味是那么不同,某個人或者某群人的喜好不一定代表大眾,讀書歸根結底是私人的事情,就像歌單,即便分享未必適用。
也是隱身于書背后的人
因為喜愛,也因為職業緣故,洪芳對于書本的熱愛會有一些“偏執”。“不允許有折痕,不允許有水漬,每一本書的背后都凝聚著很多人的心血,我們買了一本書,不僅包括書本身,還有他們的付出,必須要認真對待。”
事實上,一本好書,除了內容,還需要這樣的多方支援:圖書編輯、美術編輯、校對、裝幀設計等等。“一本書的出版,就像照顧與培育孩子,從選題策劃、與作者溝通、審稿加工到后期版面設計、封面設計及圖書包裝,任何一本好書的‘出生都需要群策群力,蘊含了很多人的心血。”
如果說,書是作者沉淀積累的智慧結晶,那么對讀者來說,就是接受文化的過程,讀者讀得舒服,作者收到積極反饋,就是編輯最大的成就。選題是否獨到,內容是否吸引,設計是否讓人眼前一亮,如何滿足讀者的不同興趣……作為編輯每個環節都需要好好把關。“一位優秀的編輯需要是一位‘全能型選手,這是一個挑戰,當你能夠應付這些挑戰后,才能成為優秀的出版人,為大眾輸出更多好書。”
毋庸置疑,編輯這個行業時間和質量成正比,時間投入越長,質量就越高。就如關于江南歷史的書籍,一個簡單的問題有時候也需要花不少心思和時間去解決。
編輯出版《貴潘友朋信札》的經歷讓洪芳記憶深刻。
“清代蘇州有兩大潘姓家族,一家以經商致富為奮斗目標,被當地人稱為‘富潘,另一家則以科舉仕途為家族追求,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貴潘。作為蘇州望族,‘貴潘在乾隆朝狀元、四朝元老潘世恩與其孫咸豐朝探花、工部尚書潘祖蔭的共同經營下,至咸豐、同治年間已臻極盛。”洪芳介紹,“貴潘”家族有保存信札的傳統,除家族內部通信外,與其族人有書信往來的很多是在當時頗有社會影響的人物,如“狀元宰相”張之萬、洋務運動代表人物丁日昌,蘇州名門望族貝氏、顧氏、彭氏等士紳。
“這套書所選的近800通信札涉及作者161人,寫作的時間集中于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閱讀這些繁體字書寫的書信,洪芳一開始也害怕會覺得枯燥,“認真讀完這些內容涉及宗族關系、社會交往、官場生態、時局政治、經濟生活、士紳心態的信札后,內心還是有很多感觸的,而對信中提到的說法,特別是自己不確定的背景知識,都需要再去翻閱資料”。
《貴潘友朋信札》中提到了“捐納”,在清朝其與保舉、銓法及吏治是怎樣一種關系?帶著疑問洪芳又去查閱了大量資料,直到在一本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找到了“捐納”的來龍去脈,她才滿足。
確實,即便是學識淵博的資深編輯,也會有“盲區”,這也就要求好編輯要有甘于坐“冷板凳”的耐心。“作為幕后工作者,我們要對作者、對讀者負責,需要謹小慎微,一句話、一個詞都有可能需要多次出入圖書館和檔案室。”A49AB35B-2911-45A8-A94B-2B801D8F50B2
對文字錙銖必較,用自己“專”且“雜”的學識,以慢工出細活的態度,交出更好的作品,是洪芳作為編輯對自己提出的要求。“編輯出版書籍是一份責任,當然在過程中我也會通過閱讀發現很多樂趣,最直接的體現是會學習、接觸到很多新的知識,這是這份職業帶給我的快樂。”
推廣書籍要多元化
都市人都是繁忙的,很難有大把大把用于閱讀的“專屬時間”,好在聰慧的人們,懂得在碎片化的時間里,開辟出自己的精神角落,形成了珍貴的閱讀風景。
“我們對書的熱愛不拘于一種形式。”洪芳說,每日在軌交上,她常常瞥見年輕人的手機頁面是閱讀軟件,抑或是聽書App。“當下的讀書,早已不再局限于紙質書,電子書、聽書都是很好的選擇。我自己就在聽書App上聽完了好幾部大部頭書,這種轉換風格的閱讀,也是很好的充實自己的途徑,在無法享受安靜看書的時間里,帶來了另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
閱讀的方式越來越多元,推廣閱讀的方式也是層出不窮。如何讓讀者在海量書籍中找到一本書,也是編輯們一直在思考的。“光有好的選題是不夠的,現在不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我們需要通過多元手段,把好書推薦給大家,給大家提供一份別開生面的閱讀指南。”
去年,古吳軒出版社出版的《“洋蘇州”眼中的中國小康》榮獲了第三屆江蘇省新聞出版政府獎圖書獎。這本書以報告文學的形式,講述了為蘇州經濟社會發展、中外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貢獻的12位外國友人的故事。
“書籍本身的內容很有意義,它以蘇州觀照全國,以外國友人的視角客觀記述了蘇州小康生活的新時代特征,呈現了一幅城鄉面貌日新月異、百姓生活幸福美好的多彩畫卷。去年的江蘇書展上,我們也特意安排了一場分享會,邀請了三位書中的主角,來到現場為大家講述自己的故事。”洪芳告訴記者,整場分享會還進行了網上直播,收獲了不少點擊率,也提高了蘇州的國際曝光率和認知度。
“之前《院子里的姑蘇》的線下活動也非常有意思。”雖然過去了好幾年,但她對那天的活動記憶深刻。“活動地點是狀元博物館,時間是上午9點30分,主要內容是由狀元博物館館長帶領大家深度尋訪狀元故居。活動前我們并沒有做過多宣傳,讓人意外的是,才8點30分,很多市民都聚集在了狀元博物館門口。他們說,希望早點來可以搶占有利地形,更有參與感,這讓我很感動。”她說現場還有一位媽媽帶著孩子來了,詢問后得知,他們本來只是路過,出于好奇拉著孩子來轉了轉,沒想到孩子到了狀元博物館就不想走了。
沉浸式地體驗江南文化,對孩子來說是一次非常好的教育,對成人來說,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加深他們對蘇州的感情。“我們出版的書籍致力于將這座城市最美的一面展現出來之余,也希望讀者可以通過閱讀,通過我們的活動,對蘇州有更深刻的理解,更熱愛蘇州。”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讓讀者能夠通過書籍對蘇州這座城市有更多的了解,今年古吳軒出版社還面向愛閱讀的讀者,發起并成立“古吳軒書苑”,以多種形式陪伴讀者閱讀之余,也希望讓他們通過書籍,可以重新認知我們所生活的這座城市。
把江南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蘇州,一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古吳軒,深耕于這座城市三十余年的寶藏出版社。三十余年來,古吳軒出版的書籍種類包括主題出版、地方文化、古籍經典、社科普及、書畫藝術和少兒讀物等,其中涉及蘇州和江南文化的書目占比還是非常重的。
“作為本土出版社,我們一直以傳播江南文化、打造蘇州城市品牌和城市精神為己任。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積累了深厚的底蘊,讓我們在出版書籍時更有底氣。”洪芳直言,多年來古吳軒出版社不僅會聚了各行各業的專家,讓他們成為出版社的“智囊團”。同時通過日積月累,古吳軒的觸角深入到了城市各個脈絡之中,并不斷向周邊覆蓋,“特別是談到江南文化的時候,我們的眼光不能僅僅局限于蘇州,更要放眼整個江南地帶,才能為讀者出版更加全面、權威的書籍”。
關于講好蘇州故事,通過文字和書籍傳遞江南的“流行元素”,古吳軒一直在前進。
“創新之路叢書”以報告文學的形式呈現了蘇州高新區自成立以來,區域內各行業領軍人物的故事,從側面反映了改革開放40年來蘇州高新區的迅速發展和蘇州人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精神,同時也讓更多人了解到了一個創新的蘇州。《志說蘇州》以一個修志工作者的視角,從地方志的角度解讀蘇州歷史,著力追求歷史的本真,書中所收錄的文章涵蓋面廣,包括名人、歷史、古跡、故事等各方面,讀來可讓人對蘇州的人文歷史有一個既宏觀又微觀的了解。《蘇州百景》收錄了知名版畫家沈民義所繪的百幅精美版畫,配以知名學者王稼句典雅古奧的文字,展示了蘇州氤氳江南的幽美百景,整本書展示了新蘇州的精致之景,將江南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的精神風貌完美結合,詮釋了新江南、新蘇州的時代內涵。《典范蘇州》歷時四年,通過聽聲、讀城、博物、品味、識人、傳道共六輯24卷,展示了一磚一瓦間最原汁原味的蘇州……
采訪的尾聲,洪芳介紹說,今年古吳軒將積極響應國家對于“古籍保護”的號召,對古籍重點書系的出版、古籍的復制與復刻、刻書技藝的傳承與發展進行規劃,做好古籍的活化利用。“在今年7月初舉行的江蘇書展上,古吳軒古籍系列將首次集中展示。”此外,古吳軒也將繼續強化書畫特色,在書畫古籍出版與普及推廣等方面做出影響力,凸顯古吳軒的審美特色與裝幀力量,打造最美圖書。助推江南文化品牌建設,重點打造入選“十四五”時期國家重點出版規劃項目《江南磚雕》等圖書,大力拓展數字出版,深入發展文創產業,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致力于揚古展美,傳播文化,服務社會,成為江南文化的守護者與傳播者。A49AB35B-2911-45A8-A94B-2B801D8F50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