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麗
一、引言
檔案工作存史、資政、育人,是一項利國利民、惠及千秋萬代的崇高事業。紅色檔案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保存的歷史證據,它們是中國歷史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和民族的寶貴財富。2021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指出大力挖掘紅色檔案資源,建立“四史”教育專題檔案資料庫,傳承紅色基因。紅色檔案資源作為中國共產黨寶貴的歷史財富,是我國紅色文化的重要支撐,也是百年黨史這部“豐富生動的教科書”的重要佐證材料。它具有多重價值,主要表現為效益轉化的經濟價值、傳承古今的歷史價值、堅定信念的教育價值。對紅色檔案資源的開發與綜合利用,成為推動其價值體現的重要抓手。新技術的快速發展,既對紅色檔案資源的開發利用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為紅色檔案資源的開發利用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本文將基于大數據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云計算技術,分析探討數字時代紅色檔案資源的開發利用策略,以期為檔案部門今后開發利用紅色檔案資源提供參考。
二、新技術在紅色檔案資源開發利用中的策略
(一)以大數據分析技術為手段,推動紅色檔案資源的深度挖掘
大數據挖掘,即從大數據中挖掘知識,大數據挖掘技術有效地解決了數據和知識之間的鴻溝,是將數據轉變成知識的有效方式[1]。大數據技術具有明顯的非結構性特征,它能夠有效處理多來源、多類型、多尺度數據,且數據處理規模可觀。可以說,大數據技術的快速發展為紅色檔案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奠定了技術基礎,為深層次挖掘紅色檔案資源的價值帶來可能。第一,基于大數據技術的人工智能分析,能夠有效提升紅色檔案編研工作的效率。傳統的人工編研往往是憑借經驗對大量的紅色檔案信息資源進行采集、整序、分析、加工,其效率往往由編研人員的經驗和水平決定,且容易出現錯誤。運用大數據技術能夠快速梳理出海量紅色檔案資源中有價值的信息,并能根據使用者需求對有效信息進行提取,從而形成編研成果,實現紅色檔案資源的深層次挖掘。編研的高效性是大數據區域區分于傳統數據分析的最顯著特征,快速挖掘紅色檔案資源中的信息價值,及時為黨和國家、人民群眾做好決策是適應新時代形勢的基本要求。第二,大數據技術為紅色檔案資源開放鑒定工作效率的提升注入強大動力。2020年6月20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其中一個重要變化,是將縣級以上各級檔案館的檔案開放年限從30年縮短至25年,這給檔案開放鑒定工作帶來了機遇與挑戰。紅色檔案資源由于其特殊的歷史性,部分內容會涉及到國家機密,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綜合運用能夠快速完成開放鑒定的工作,決定哪些紅色檔案資源適宜向社會開放,為檔案管理者提供開放決策,切實提升檔案管理水平。第三,大數據技術為提升紅色檔案的分級分類效率提供了可行路徑。檔案信息資源的分類管理,是實現紅色檔案信息資源高效應用的重要基礎。引入大數據概念,利用科學化方法,將收集的紅色檔案資源按照特定的方式進行分類存儲、分類管理、分類檢索和分類應用。此外,大數據技術還可對用戶歷史借閱記錄、查詢記錄進行統計,分析用戶的查詢習慣、重點關注內容、借閱頻繁檔案等信息,通過預測查檔人員對紅色檔案資源的使用行為,有針對性地對檔案數據進行電子編研,最大化地釋放檔案價值,滿足社會對紅色檔案資源的需求。綜上所述,數字時代大數據技術的普及給紅色檔案資源的開發帶來機遇,充分利用好大數據技術,能夠實現紅色檔案資源深層次挖掘、多層次分析,為貫徹落實好新時期檔案事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提供技術路徑。
(二)以虛擬現實技術為依托,強化紅色檔案的展陳宣傳方式
虛擬現實技術是一種通過計算機仿真技術構建的虛擬世界和模擬環境,可實現多元信息的融合、交互式的三維動態視景和實體行為。虛擬現實技術為新時代檔案展陳工作開辟了全新的模式,利用其沉浸感強、互動性高的特點,能夠給使用者帶來強大的代入感,提升檔案展陳趣味性和宣傳效果,解決傳統檔案展陳宣傳手段枯燥單一的問題。通過構建三維虛擬環境,它能還原歷史畫面,讓觀展者“身臨其境”般地重溫紅色崢嶸歲月,了解歷史事件的真相,增強對檔案工作的社會認同感。例如,天津市河西區檔案館利用其官方網站和微信公眾號推出“河西歷史展”全景VR網上展廳。該展廳以《河西歷史展》真實場景為基礎,搭建身臨其境的三維互動虛擬空間,具有自動導覽、地圖導航、文字介紹、場景還原、VR體驗等多個功能,采用360度全景攝影等虛擬現實綜合技術,全方位、多維度、多媒體、交互式地真實再現展廳和作品原貌,得到了當地居民的好評。此外,虛擬現實技術有利于傳統檔案的保護。紅色檔案資源具有年代久遠、檔案實體脆弱等特點,頻繁使用會對其造成不可逆的損害,虛擬現實技術則能彌補這一短板,有利于檔案保護。它利用3D仿真技術還原檔案實體的原貌,從而避免因過度展出對檔案原件造成的傷害。
(三)以云計算技術為基礎,打造紅色檔案資源的資源共享模式
檔案服務是檔案工作的主題,是檔案工作發揮社會作用、為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貢獻的重要途徑。檔案信息服務作為檔案服務的重點方面,將其與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科技有機結合,促進檔案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1]。云計算作為信息時代的產物,它利用互聯網將用戶的信息存于數據中心,并按需提供相應的服務,其核心是更安全的系統、更低的IT使用成本,其基本特性是虛擬化、整合、安全。目前,我國紅色檔案資源共享的瓶頸問題主要集中表現在:由于各地受經濟發展水平、管理水平、政策制約的影響,其開放共性程度差異化較大,導致已有的信息資源整合困難、共享程度普遍偏低,管理和服務手段也相對滯后。
云計算技術為我們破解上述瓶頸問題開辟了新的路徑:(1)加快紅色檔案資源數字化建設的進程。云計算技術是以信息為基礎,只有將紙質檔案、音視頻檔案、膠片檔案、實物檔案等多元載體數據化,才能實現紅色檔案的各種云上服務。目前,受資金、技術、人員等因素的制約,紅色檔案資源的數字化水平參差不齊,欠發達地區在服務器配置、基礎網絡設施建設等方面普遍低于發達城市,減緩了紅色檔案資源數字化建設的整體步伐。(2)從政策、技術、管理等多個維度,建立健全紅色檔案資源共享的安全監督機制。制度層面可建立執法監督機制,檔案管理部門定期對共享平臺的日常管理與運行情況進行執法檢查,從而保障數據安全。技術層面可研發智能監管系統,對接入平臺的各節點狀況進行監控,對運行異常、可疑行為進行報警預警。此外,還可成立云安全部門,由專人對云平臺實施監管,定期形成監控數據報告,針對各類問題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保證共享平臺以及紅色檔案資源的安全。(3)打破彼此之間的信息壁壘與孤島效應,積極探索科學合理的共享機制。以紅色檔案資源為核心內容,搭建信息共享平臺,形成互聯互通、全網連接的環境,加快資源的整合與交換,充分發揮信息資源互補、紅色檔案優勢互補,實現海量紅色檔案信息資源的增值效益與協同效應。(4)建立統一著錄規則與建設標準。紛繁復雜、多源異構、海量信息是建立云共享平臺的難點之一,因此紅色檔案信息資源的整合需要一套統一的標準體系,包括軟硬件基礎設施的建設標準、利用模式標準及網絡與軟件服務的協議標準等,以滿足異地檔案部門對信息資源的無障礙對接,達成良性開放共享模式。
三、結語
在新技術背景下,檔案工作者要堅持樹立創新驅動發展思想、主動服務思維、跨界融合思維、開放共享思維[2],主動探索新途徑、挖掘新技術開發利用好檔案信息資源,創新“互聯網+檔案服務”模式,讓更多“沉睡”的紅色檔案資源“活”起來,重現黨和國家的紅色記憶,更好地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為人民群眾做好服務,進一步彰顯新時代彰顯檔案資源的核心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雅潔,楊冰,羅燕,等.大數據挖掘在食品安全風險預警領域的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15, 43(8):332-334.
[2]沙洲.“互聯網 +”思維下的檔案服務創新路徑[J].山西檔案,2018(1):16-20.E664E504-03CA-4E5E-B1BB-4C8A6205F0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