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佳偉
這兩年,作為一種關注環境(E)、社會(S)、治理(G)的績效標準,ESG開始大熱。從資本市場,到企業運營,再到買基金的個人投資者,似乎人人都在談ESG。很自然,它也成了企業傳播的一項新任務。
因為負責可持續與社會影響力傳播,我也常被同行問起如何做ESG傳播,以便跟上趨勢、展現亮點。每每這時,我會勸他們別著急跟風,先花時間了解ESG傳播的底層規律可能更重要,用公式來簡化表示就是:好的ESG傳播=召喚行動+遵循邏輯。
“召喚行動”,說的是企業傳播的本質,是要借企業的生態站位與業務優勢,參與到社會重要議題討論中,從而為推動社會發展與進步的行動注入共識,以及福山所說的信任。從十年前大家講的協作創新,到現在的高質量發展,都是這一規律的體現。這對高手級傳播者來說,它既是追求也是境界,在此不再贅述。
“遵循邏輯”,指的是ESG傳播從議題設置到故事打磨,都需要符合ESG本源的目標、路徑、行動與評估。之所以我把“邏輯”拎出來,不是故意裝深刻,而是因為ESG本身是一項有體系、有標準的嚴肅管理實踐,不是某些企業傳播者以為的“做善事”。
這兩者相加,就需要企業講好能啟發業內、業外ESG實踐,并幫助更廣大利益相關方形成ESG信念、洞察與行動力的故事。如果做不到這兩項要求,企業的ESG傳播非但不能貢獻到自身的ESG表現與評級上,甚至可能會鬧笑話,并給企業帶來不必要的風險。
那么,既然ESG很專業、很嚴肅,我們企業傳播者怎樣做才能“遵循邏輯”呢?
首先,要抓住ESG是通過資本與管理,引導企業向善、為善這一本源。早在18世紀,衛理公會教徒就開始拒絕投資酒精、煙草等業務。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投資者開始在其投資中體現關注人權、環保等社會責任的價值取向,出現了首只可持續發展基金;此后,在企業界,逐漸聚焦在了經濟、環境、社會三重底線(TBL)上。2000年代,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發起了全球契約,鼓勵將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整合到資本市場中;隨后,各國政府及機構不斷出臺ESG披露要求與標準,以指導企業履行對人與生態共同發展上的責任履行。
了解完上述背景,你就能理解為什么如果企業用“做善事”心態來對待ESG,肯定走不遠。
其次,ESG的落地涉及戰略與執行、披露與評級等維度。因此,相比其它話題,在傳播ESG時需要遵循更多基本的科學與規律。一是要從通用層面去理解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的大目標及具體框架(SDGs)、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科學碳目標倡議組織(SBTi)等組織及規章里的要求。二是一定要結合自己公司所處行業的“利益相關方”與“實質議題”,比如,工業領域中,資源使用、健康與安全極為重要;而在醫療保健業中,產品責任與反貪污則是重點。結合這兩點,才能幫助公司篩選、創造出具有相關性、代表性、重要性的傳播議題,避免一窩蜂只談“雙碳”。
ESG理念方興未艾。盡管當下國內可能還缺乏統一的評估與批露標準,但對傳播來說,只要抓住“召喚行動”與“遵循邏輯”這兩層規律,企業就可以大大方方地將自身已經在做的項目傳播出來。同時,企業提前布局符合規律的ESG傳播,不僅可以讓更多利益相關方看到自己的ESG表現、提升評級,還可以激發更多《愛德曼信任度報告》建議的行動:企業進行跨機構協作,共同解決社會問題。我相信,這是企業的擔當,更是新的戰略機遇。
如此,社會責任的誠意與ESG的成績才能匹配;傳播的故事力與行動的意義感,也才能相融。8198670D-D126-4A38-956B-EB6C21295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