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潤佳




飛廉即是蜚廉,作為神話人物的飛廉最先出現在《楚辭》中,但并不是作為風神出現的。最先把飛廉作為風師的是《呂氏春秋》,于是后人在注釋《楚辭》時就把飛廉當成了風伯。再加上飛廉善走、祖先與風和鳥關系密切、其衍生出趙國和秦國及諸多姓氏等原因,就這樣飛廉逐漸被神話成了風神。
風神作為中國上古神話中一個重要的神,其名稱、外形與職能在古籍中的記載比較復雜多變。將飛廉作為風伯始于漢代王逸對《楚辭·離騷》的注釋。古代“飛”“蜚”通用,故飛廉即為蜚廉,這二者即是一個概念。以下就飛廉(蜚廉)是如何成為風神或者風伯進行探究。
《楚辭》中的飛廉與風伯
在先秦時期與上古神話有關的典籍中,目前只有《楚辭》中“飛廉”是作為神人名稱出現的。如《離騷》云:“前望舒使先驅兮,后飛廉使奔屬”。《楚辭補注》中,王逸將其注為:“飛廉,風伯也。”洪興祖補注:“《呂氏春秋》曰:‘風師曰飛廉。’應劭曰:‘飛廉,神禽,能致風氣。’”既然前一句“前望舒使先驅兮”中的望舒應為神人,飛廉也很可能是神人形象。在《楚辭》中的飛廉是否真的等于風伯呢?顯然是不確切的。
《楚辭·遠游》中同時出現了風伯與飛廉,并且相距不遠。《遠游》中有:“歷太皓以右轉兮,前飛廉以啟路。陽杲杲其未光兮,凌天地以徑度。風伯為余先驅兮,氛埃辟而清涼。”如果飛廉就是風伯,則完全沒有必要在后面一句再重復寫一遍飛廉。若以其中的“啟路”與“先驅”意義相近來證明飛廉與風伯為一人,也不嚴謹,因為作“啟路”“先驅”這類工作的不僅是飛廉和風伯,如《遠游》前文還提到“召豐隆使先導兮”,那么豐隆也是先導了,難道豐隆、飛廉、風伯也是同一人嗎?在《楚辭》中,風伯是“先驅”,但除了《遠游》,在《九辯》《離騷》中,飛廉都不再是啟路或者先驅了,特別是《離騷》中,飛廉已經在后面了。
《楚辭》中關于飛廉的語句,不能說明飛廉是風神(風伯)。上述三處關于飛廉的詩句都沒有說出飛廉有任何風神的特征,而僅僅體現出飛廉“善于奔走”的特征。“奔屬”和“衙衙”都有奔走的意思,這能夠證明飛廉是風神嗎?如果說,在《九辯》中“屬雷師之闐闐兮,通飛廉之衙衙”一句中飛廉應和雷師相對而為風師、風神,也是缺乏依據的。在《楚辭》中,除了飛廉外,雷多是和雨、電、云一起用的。如《離騷》有“左雨師使徑侍兮,右雷公以為衛”一句,與雷公相對的是雨師。另外,“《呂氏春秋》曰:‘風師曰飛廉。’”這一條為孤證。《呂氏春秋》為先秦的典籍,這一條作為古人所引的佚文還是很重要的,可惜沒有其他有力的佐證能夠證明飛廉就是風伯。飛廉和風伯兩個名字僅在《楚辭》中同時出現,在與《楚辭》創作時間相同或比《楚辭》創作時間早的其他典籍中沒有同時出現過,也沒有說飛廉就是風伯或風神,如《韓非子》《山海經》只有風伯而沒有飛廉。風伯名為飛廉這一說法,僅來源于后人的注解和后來的書籍。如不考慮偽作的問題,《呂氏春秋》成書的整體時間比《楚辭》中《離騷》《遠游》《九辯》三篇晚,難以證明離騷中的飛廉和風伯為一人。
《楚辭》中的飛廉應該是行動迅速,善走,可“啟路”,也可“假疾風之力”的神人。《楚辭》中對于神靈的描述,多與上古神話中的神靈形象相同,《楚辭》中的風伯顯然也是上古神話中的成員之一(與《山海經》的風伯同名),所以可以確定“風伯”在上古神話中作為風神的名稱。但是在先秦典籍中的上古神話里卻并沒有“飛廉”,更遑論“飛廉”就是風神了。如果在《楚辭》中的飛廉并不是風伯或者風神的話,那他是誰呢?實際上,《楚辭》中的飛廉應當是一個行動迅速,善走,可“啟路”,可“假疾風之力,使奔屬于后”的人物。在史書中也記載了這個善走飛廉的原型。
善走的飛廉(蜚廉)
飛廉善走,是顓頊的后代、秦趙的祖先。對于歷史人物飛廉(蜚廉),比較主流的說法是飛廉為秦人的先祖之一。《史記·秦本紀》對此有詳細記載:“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脩。女脩織,玄鳥隕卵,女脩吞之,生子大業。大業取少典之子,曰女華。女華生大費……生蜚廉。蜚廉生惡來。惡來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周武王之伐紂,并殺惡來……蜚廉復有子曰季勝。季勝生孟增。孟增幸于周成王,是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繆王……繆王以趙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為趙氏……惡來革者,蜚廉子也,蚤死。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幾,太幾生大駱,大駱生非子。以造父之寵,皆蒙趙城,姓趙氏”。可知蜚廉為顓頊后代,非子的祖先,而非子即秦嬴,秦國的開國君主。
飛廉、惡來及飛廉衍生出的姓氏。《史記·趙世家》對蜚廉的記載:“趙氏之先,與秦共祖。至中衍,為帝大戊御。其后世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惡來,事紂,為周所殺,其后為秦。惡來弟曰季勝,其后為趙。”此外,在其他典籍中也有一些關于蜚廉的記載,如《荀子》中《儒效》云:“刳比干而囚箕子,飛廉、惡來知政”。《解蔽》云:“紂蔽于妲己、飛廉,而不知微子啟,以惑其心,而亂其行”。《成相》云:“世之災,妬賢能,飛廉知政任惡來”。文獻中也有不同的記載。如《孟子》云:“周公相武王……驅飛廉于海隅而戮之”,《呂氏春秋》高誘注云:“造父,嬴姓,飛廉之子,善御,周穆王臣也”。飛廉(蜚廉)在史書典籍中也有作為姓氏、國名出現的情況。《史記·秦本紀》云:“太史公曰:秦之先為嬴姓。其后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脩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
飛廉成為風神的時間和原因
既然《楚辭》中的飛廉應該還不是風神或者風伯,那么“飛廉”是何時開始又因何原因成為風神的呢?
飛廉成為風神可能緣于《呂氏春秋》以及飛廉的讀音。洪興祖所引《呂氏春秋》一句,說明飛廉成為風神一說與《呂氏春秋》的成書時間大致相仿,亦即為戰國末期時就有了,這并不是一個很晚的時間,但距離《楚辭》的創作時間還是整體晚了一些。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單“風師曰飛廉”這一句,便足夠使人認為飛廉就是風伯的別名,亦即飛廉就是風神的名稱之一了,不知王逸是否也是因此而注飛廉為風伯。
據《說郛·卷七》載,宋朝孫穆《雞林類事》言“風曰孛纜”。目前學者們對于“孛纜”來源,有梵語、上古漢語、阿爾泰語、中古朝鮮語等說法,且因為“孛纜”與“飛廉”音近,飛廉為“孛纜”(風)之音轉符合“風曰孛纜”說。這一說法雖存爭議,但亦不能排除有合理之處的可能。若此說法成立,則因讀音,人們將風神稱為“飛廉”,是說得通的。而《呂氏春秋》可能根據這一讀音作注,或者在其之前“飛廉”就已經成為風以及風神的代名詞的情況是極有可能的。
善走使飛廉逐漸被神化。有人認為,飛廉成為風神是因為飛廉善走,類似“飛毛腿”,故有了飛的特征,因此成為風神。這其實是有些牽強的,飛廉有善走的特點(健步如飛、移動迅速)而到風神(司風)其實仍有很大的距離。故筆者認為,飛廉原本是殷商紂王的重臣,地位很高,又有善走、勇武的奇異之處,是故漸漸被神化為一個行動迅速、孔武有力的神人,這才應該是《楚辭》中的飛廉形象,因為上文也已論證《楚辭》中突出體現了飛廉“善于奔走”的特征,故《楚辭》中的“飛廉”應該指的就是這位善走、有力的神人,而其如此鮮明的特征是容易與作為風神的“風伯”區分的。然而漸漸地人們對于《楚辭》中飛廉與風伯的關系理解產生了歧義,又有相關的注解,飛廉又有“來去如風”的特點,于是人們就把飛廉混同于司風的風神了,可以說,司風的功能是由于擔任風神的需要而“強加”給飛廉的,這一功能是飛廉這一人物原型所本來沒有的。另外,上古神話中的神多為部落首領的化身,如果飛廉不單是一個歷史人物,而代表一個部落的話,那也容易被神化為一個神人的形象。
飛廉成為風神與其祖先、家族和風的淵源有關。
飛廉是顓頊的后代,顓頊與風關聯密切。顓頊作為北方之神,輔佐他的便是一位海神兼風神(玄冥/禺強)。這位海神兼風神還是他的叔叔或兄弟:禺強為黃帝之孫,而顓頊據《山海經》記載為黃帝玄孫,而其他典籍多記載為黃帝之孫,二者有較近的親緣關系,《淮南子》中《天文篇》云:“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冥,執權而治冬”。《時則篇》云:“北方之極,自九澤窮夏晦之極,北至令正之谷,有凍寒積冰、雪雹霜霰、漂潤群水之野,顓頊、玄冥之所司者萬二千里”。“治冬”也容易使人聯想到冬日多寒風的特點。還有顓頊因風而復活的故事。《山海經·大荒西經》云:“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蘇。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顓頊死即復蘇”。顓頊與“八風之音”“樂風”有關。《呂氏春秋·古樂篇》:“帝顓頊生自若水,實處空桑,乃登為帝。惟天之合,正風乃行,其音若熙熙凄凄鏘鏘。帝顓頊好其音……”《山海經·大荒西經》:“西北海之外,有榣山,其上有人,號曰太子長琴。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長琴,是處榣山,始作樂風。”傳說顓頊為風姓。《左傳·僖公二十一年》云:“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路史》引《姓纂》云:“顓頊帝風姓。”
飛廉的祖先多與鳥類關系密切,而鳥類與風的關系又很密切。飛廉的祖先之一大業是“玄鳥隕卵,女修吞之”所生,這與殷商始祖契的降生方式近乎完全一樣(《詩經·商頌·玄鳥》云:“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而“玄鳥”與風的關系又十分密切。據《史記·秦本紀》記載,大業之子大費“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大費之子大廉為“鳥俗氏”;大廉玄孫孟戲、中衍“鳥身人言”……飛廉作為玄鳥的后代,祖先多與鳥類有關系,雖史料中對于飛廉和鳥類的直接關系沒有提及,但是既然家族代代多有鳥類的特征,那么飛廉也很可能是一樣的。而在這個與鳥類結緣的大家族中,只有飛廉在《楚辭》等文學作品中多次出現,人們在解說飛廉形象時,便由此把飛廉與風聯系起來,附會說飛廉是風神。
飛廉這一支中的很多人物是風神。丁山在其著作中考證“飛廉一名費中,急言為風”“大費、費仲、飛廉,皆風神也”“若大費、大廉、費昌、孟戲、仲衍、蜚廉、造父等,非天空之神御,即速御之風神”,把秦一干祖先全部歸為風神之列,其實也有些武斷。但飛廉及其家族“善走”“善御”(費昌、造父、非子)的特點,或者與風有著些許關聯,這一說法還是值得參考的。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