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既肯定了資本邏輯的歷史進步性,又批判了資本邏輯所面臨的價值困境。從生態維度來看,資本邏輯中的生產邏輯和消費邏輯都潛藏著不可消弭的生態悖論。我國當前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需要發揮資本邏輯的積極作用,但同時必須竭力規避資本邏輯的負面影響,要加強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教育和宣傳,提升全社會的生態意識,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加快形成綠色健康的生產方式,構建綠色消費模式,養成健康綠色的生活方式,推動建設“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皆備的“美麗中國”。
關鍵詞:資本邏輯;生態批判;生態悖論;《共產黨宣言》
[中圖分類號] A811 [文章編號] 1673-0186(2022)005-0076-011
[文獻標識碼] A? ? ? [DOI編碼] 10.19631/j.cnki.css.2022.005.006
一直以來,學界對《共產黨宣言》的研究集中在科學社會主義、階級斗爭學說以及無產階級政黨理論等各個方面,鮮有基于生態維度進行的理論挖掘和梳理。實質上,《共產黨宣言》在以消滅私有制、建立“自由人的聯合體”為“紅色”主線的同時,也蘊含著建立人與自然和睦共榮、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綠色”輔線。當前,全球生態問題加劇,我國學界加深了對《共產黨宣言》的研究,進一步闡釋挖掘了《共產黨宣言》的生態文明思想。不少學者認為,《共產黨宣言》是體現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重要文本之一,《共產黨宣言》探索的是資本主義反文明的異化本質,而所有的生態問題都緣起于資本的增殖邏輯。
一、問題緣起:資本邏輯的生成與作用
當今世界,氣候變化、環境污染、生態環境惡化,生態危機進一步加劇。人類一直關注地球環境問題,但是,這一問題為什么始終無法得到解決或者減緩呢?早在100多年前,馬克思、恩格斯就給出了問題的答案,他們指出,資本主義社會為了利潤,無底線、無止境地盤剝地球資源,形成了人無限向大自然索取的制度,這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方式造成的。為了實現盡可能豐厚的利潤,窮盡利潤空間,資本可以鋌而走險、使用一切手段,巧取豪奪。可以說,只要資本邏輯依然在世界上占據支配性地位,發揮支配性作用,仍然是為了獲取最大化利潤而生的,那么生態危機是無法從根本上予以解決的。
(一)資本邏輯的生成
資本主義社會到來之前,其要素也曾在封建社會的商業經濟形態中有所萌芽,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商業在整個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很低。工商業在社會中占據主體地位是在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之后。資本家出現了,是由商人轉變而來的,剩余價值也出現了,是由商業利潤所形成的。這一切形成了資本邏輯。馬克思指出,資本的一切都是非常骯臟的,資本出現后,人們之間只有現金交易,利害關系凸顯,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了。資本邏輯即是資本在運行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內在屬性和客觀規律,實質上,資本邏輯就是資本增殖,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了資本增殖的方式:“資本的條件是雇傭勞動。”[1]403后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更加深入地論述:資本增殖的源泉是剩余價值,而剩余價值的創造又來源于且只來源于雇傭勞動。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出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方式得以形成的條件是勞動者一無所有,被迫失去了生產資料,除了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沒有任何養活自己的方式,而資本家通過占有生產資料獲得了對社會生產的支配權。資本家在勞動力市場購買勞動力,從而擁有了對勞動者勞動力的使用權,勞動者成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被資本邏輯支配的人。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創造大量的剩余價值,資本家通過占有剩余價值,形成了新增的資本,并將新增的資本的大部分投入擴大再生產中,資本主義的整個生產過程就成為資本最大化的過程。為了完成資本增殖的“神圣”使命,資本必須與雇傭勞動緊密結合,以便于在生產過程中源源不斷地吸吮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資本邏輯的最大特征就是使資本自身增殖,產生剩余價值。資本“人格化”之后就是資本家,資本家是資本外化為人的形式,資本家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靈魂同樣也是資本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靈魂[1]1028。今天,墨西哥的一個億萬富翁的收入就相當于他最窮困的1 700萬同胞的收入總和。以資本為中心的生產決定了資本主義生產具有無限擴大的趨勢,只要有利可圖,資本主義就能干出反社會的暴利勾當。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認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是統治階級的利益,被壓迫者只需要滿足最低的生存需要,當今資產階級統治的西歐充分證明了這一點。資本家所注重的只是利潤,生產出來商品的效用也顯得不那么重要了[2]。
(二)資本邏輯在歷史上的革命性作用
相比原始社會、封建社會等社會形態,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本邏輯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資本邏輯在促進社會制度的變革與發展、提高社會生產力、更新人們的思想觀念等方面具有歷史進步性。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高度評價了資產階級的作用,德國著名思想家漢娜·阿倫特將《共產黨宣言》開篇部分稱為“你見過的對資本主義的最高褒獎”。
首先,從促進社會制度的變革與發展來看,資本邏輯無情地“炸毀”了封建的所有制關系。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1]402它在掙脫封建羈絆的同時,建立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它鼓吹利己主義,用交換價值代替了人的尊嚴,用貿易自由取代了特許自由。資本主義的大生產極大地提升了社會生產力,從根本上促使生產關系發生變化,在資本邏輯面前,以自給自足、自我封閉為主要特征的封建社會生產關系被打破了。資產階級在統治的地方把所有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都摧毀了,宗教虔誠、熱忱或者傷感被利益主義所淹沒,被“現金交易”所取代[1]233。市民關系、舊的制度和舊的經濟形式也被打破了,資本使剝削赤裸裸地顯示出來,封建社會的所有制關系已經開始阻礙生產,最終被資本主義社會所有制取代了,因為資本主義社會所有制可以更好地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資本邏輯按照自己的面貌創造出了一個新的世界。0D88F609-22BA-4037-9A53-759709A227CE
其次,從提高社會生產力來看,資本邏輯像“魔法師”一樣實現了“自然力的征服”。在資本主義出現之前,原始社會、封建社會個體的小生產,生產資料主要是供個人使用的,因而是原始的、笨拙的、效能很低下的,社會生產力在兩千年的人類文明里并沒有得到明顯的提升。資本主義興起后,資本邏輯下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和近乎殘酷的市場競爭,讓一切有利于商品經濟發展的因素充分流動起來,資產階級在較短的階級統治中創造出空前的生產力,資本邏輯創造了偉大的物質進步。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對此作出了客觀的評價: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1]405。工廠大工業逐步取代工場手工業,從根本上改變了以人力為主的生產方式,生產工具的革命性變革使得生產效率急劇提高,資本征服了自然,在生產中廣泛使用先進的機器,在工農業中采用了化學最新的發展成果,資產階級創建了規模巨大的船隊,鐵路里程不斷延伸,電報傳播到全世界,資本征服了每個大陸,開拓了世界市場,資本家的大生產雇傭了大量的人口,讓世人驚嘆于社會勞動所創造出來的生產力量。工業革命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釋放出人類改造自然的偉大力量,迅速地改變著世界,其偉大成就,使“埃及金字塔、羅馬水道以及哥特式教堂等不同的藝術奇跡”都為之遜色、無法比擬。
最后,從更新人們的思想觀念來看,資本邏輯消除了與固定關系相適配的尊崇觀念和見解。研究歷史可以發現,歐洲的中世紀完全是從野蠻狀態發展而來的,中世紀把古代文明、哲學、政治和法學全部掃除了,在這個過程中,僧侶壟斷了知識教育,神學滲透進了教育,教會的教條、圣經的詞句在法庭中具有了法律效力。僧侶代表著中世紀封建主義的意識形態,歐洲中世紀的歷史只有宗教和神學。資產階級以宗教和文化為突破口,開展了反封建的斗爭,最終獲得了全面勝利,奪取了國家政權。資產階級占據統治地位后,原有的舊的社會關系和等級秩序被破壞掉,人們需要用新的眼光來重新審視他們之間的關于生產關系的變革持續被資本推動著[1]403-404。歷史上所形成的一切社會關系以及與之相關的觀念和見解都逐步被消除了,神圣的職業也被世俗化,宗教和神學走下了神壇。資本建立了世界市場,使得各民族的精神產品迅即世界化、全球化,成為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被克服了,最終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世界各地的文明最終形成了一種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世界文明。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確定,有了資產階級后,世界上才產生了自由、民主、民權、女性主義、共和主義和科學進步等一大批寶貴財富。
(三)資本邏輯阻礙了人類社會發展并摧殘了生態環境
資本邏輯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提升,改變了社會關系,但資本邏輯在生產關系的變革、意識形態的塑造、生態環境的維護等方面陷入了困境。資本主義的生產生活方式早晚會毀掉我們的星球。斯洛文尼亞著名哲學家斯拉沃熱·齊澤克將資本對氣候變化等生態環境的破壞描述為“有史以來最大的市場失靈”。
首先,從生產關系的變革來看,資本邏輯在無限擴張的同時,生產力的提高也孕育著摧毀現有生產關系的潛在力量。馬克思、恩格斯批判道:資本家創造了資本主義所有制,并如同魔法師一樣創造了巨大的生產生活資料和交易手段,但是現在這個魔法師卻不能再控制自己呼喚出來的惡魔了,他的魔術失效了[1]406,資本客觀上使生產力得到了大的發展,但是無法擺脫因自身缺陷所帶來的問題,每過一段時間,資本主義社會就會發生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資產階級在發生經濟危機時不得不銷毀大量商品,社會的生產力水平瞬間就倒退了很多。我們可以發現,經濟危機的產生是因為資本邏輯始終追求利潤最大化。資本逐利的本性創造了社會財富,釋放了資本活力,但是資本主義的生產具有盲目性和無序性,生產出了過多的商品,而無產者始終處于赤貧狀態,沒有能力購買過多的商品,這就產生了生產過剩的矛盾,這種矛盾是資本主義私有制與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無法克服的。正如《共產黨宣言》所指出的,社會生產力太強大了,資產階級的所有制關系和資產階級的文明已經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1]438。資產階級也曾試圖解決這一問題,但是并沒有徹底解決危機,資產階級所采取的措施只不過短期緩解了危機,但從長遠看又加深了資本主義矛盾,為下一次危機的到來埋下了伏筆。
其次,從意識形態的塑造來看,資本邏輯“褻瀆”了“一切神圣的東西”。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再次強調了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人類的生產條件、生活情況、社會關系以及社會存在影響著人類的意識,社會存在變化后,社會意識也會隨著改變[1]419-420。資本邏輯改變了“人們的社會存在”之后,自由主義、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等思想觀念都紛至沓來。資本主義社會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整個社會充斥著對財產的私人占有、對資本增殖的貪婪以及自由競爭的個人主義的思想。資本主義社會的上層建筑,諸如法律、道德、宗教,全都是資產階級為了維護其自身利益的工具,充滿了偏見,是個人主義為核心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制度化。資本邏輯創造了以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為核心的思想,扭曲著人們的價值觀念,支配著資產階級逐利的生產模式。由于資產階級逐利的天性,使得資本無情地斬斷了人們之間的情感,人類社會中的尊嚴、愛情、友情、人格、名譽等,本來不是商品,但也被作為商品,具有了交換價值,甚至連美好溫情的家庭關系也被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資本家只考慮是否獲得利潤,利潤以外的任何事物都無法引起資本家的絲毫興趣。為了刺激人們消費,資本家利用所掌控的媒體,在社會上宣揚超前消費、及時行樂等觀念,誘使消費者過度消費,消費者不知不覺中充當了資本邏輯實現的消費機器。
最后,從生態環境的維護來看,資本邏輯蘊含著不可消除的生態悖論。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賴以存續的生產資料私有制,是近代以來生態危機不斷加劇的根本原因。由于受到資本邏輯的主宰,資本總是在有用性的意義上對待一切事務,自然界也無法避免,成為人的對象或者說“有用物”。人們探尋自然規律的根本目的僅僅是奴役自然界,被人類所支配,從而使大自然成為資本增殖的要素。這樣,自然界就不過是有用性的某種具體體現者而已,它只是為資本邏輯所主導的一個環節。資本把世界上的一切都與錢聯系在一起,把世界上的一切都轉變成能賺錢的機器,把自然界也轉化為金錢。資產階級不斷擴大再生產,一個必要條件就是要擁有充足的原材料。資產階級投入巨額資本,運用先進的工業技術,對河流、森林、礦產、石油等自然資源進行飽和性開采,生產出商品并賣掉獲得利潤,形成資本增殖。資本家為了追求利潤而無休止地擴大生產規模,對自然資源的大肆掠奪開采遠遠超過了自然的承受能力和自我修復能力,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資本邏輯與自然界承載能力之間形成了尖銳的矛盾。如果說在資本邏輯主導一切之前,自然界還讓人類感覺到敬畏的話,那么在資本邏輯占據統治地位后,自然界也就成了 “真正是人的對象”“真正的有用物”,它不再具有自身價值。盡管在資本時代,人們也在不斷地研究自然界,發現自然界的更多規律,但是其目的只是讓自然界變得更加有用,更好地成為資本開發和利用的對象,成為資本增殖的工具。只要資本邏輯占據主導地位,就不可能實現環境的保護。0D88F609-22BA-4037-9A53-759709A227CE
二、價值困境:資本邏輯的生態悖論
那么,資本邏輯究竟是如何引發生態環境問題的呢?通過對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關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分析可以判定:受資本增殖本性的驅使,無論是資本的本性還是資本的生產邏輯抑或是資本的消費邏輯,都是導致生態環境問題的罪魁禍首。資本的增殖本性主導著資本的生產邏輯和消費邏輯,大量生產與大量消費的耦合互動催生出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
(一)資本生產邏輯的時間、空間延伸必將引發更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
馬克思曾經對 “資本”做出明確的論述,資本是一種體現著某種社會形態的生產關系,不僅僅是一種物[3]。資本必須把雇傭勞動納入其生產過程之中,通過榨取工人階級的剩余勞動才能滿足其增殖的訴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本家支付給工人的工資就是雇傭勞動的平均價格,這一工資僅能維持工人最低的生活水平[1]415。在工人工資僅夠維持“生命的再生產”的情況下,資本家通過延長工作時間和提高生產技術都可以獲得更多的剩余勞動。也就是說,無論是延長工人的絕對勞動時間還是相對勞動時間都能滿足資本的增殖需要。這種生產上的無限擴大,不僅破壞了工人“自身的自然”,也勢必破壞天然存在的自然界。馬克思后來在《資本論》中進一步論述 “工作日”,資本家要求工人在工作時間高強度地拼命勞作,能不休息盡量不休息,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取剩余價值,資本家總是想提高 “工作日”的最長時限,以最大限度地剝削工人,令勞動力資本的作用最大化,使資本增殖。馬克思強調,工作日的減少驅使工人在相同的時間內提升勞動強度,勞動更密切地充滿勞動時間的間隙,因而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勞動被壓縮的程度越大,工人的勞動工作壓力相對應地也就越大。因此,無論資本家采用哪些新方法,盤剝的本質是始終如一的,資本家會想方設法地占用工人用餐、入睡等各個方面的時間,直至榨干勞動力資本的所有價值。因此,工人長期處于高強度的工作狀態中便成為一種常態,這種狀況加劇了生態環境問題。另外,從空間維度來看,資本掙脫了國家和民族的藩籬,把地域性的生產變成了世界性生產。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描繪了這一縮影,資本邏輯會驅使資本家不斷地擴大銷路,為了最大限度攫取剩余價值,資產階級不甘心滿足于只在本國范圍內進行生產和銷售,而是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擴張,形成統一的世界市場,把整個世界變為資本的原材料供應地和產品傾銷市場,以實現賺錢的目的。美洲的發現,中國、東印度等市場的開辟,促進了商業、交通運輸業的發展,這種發展加速了世界市場的形成和工業的擴張,新工業的建立成為一切民族生死攸關的重要問題。資產階級建立了全球性的市場,各個國家的生產消費成為全球性市場的一部分,生產商品的原材料是世界性的,可能來自地球的另一端,生產出來的商品銷售到了全球各地。全世界豐富的資源和廣闊的市場對產品的需求讓資本家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加快生產速度并極力擴張銷路,這就導致資本對自然資源更大規模的掠奪。資本擴張全球化使資本生產從開采國內自然資源延伸到國外的自然資源,資產階級將被掠奪國家的自然資源據為己有,毫無顧忌地進行掠奪和占有,無節制開采和利用。他們的大肆掠奪不僅會造成當地資源的枯竭,還會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被掠奪的國家和地區不得不承擔嚴重后果。資本難以逆轉對生態的破壞,資本家想方設法轉嫁生態危機,將本國產生的大量垃圾運到發展中國家進行傾倒處理,由發展中國家承受資本家造成的生態破壞的后果。此外,資本家還把對本國產生生態環境破壞的工廠轉移至落后國家,使落后國家的生態環境遭到進一步破壞,加重了當地的生態危機。長此以往,資本增殖的邏輯必然會導致全球性自然資源的枯竭,也必然會引發全球性的生態危機。
(二)資本消費邏輯的范圍、程度擴展也必將導致更為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
資本的生產邏輯支配著資本的消費邏輯,一旦資本主義的生產變成世界性的生產,資本主義的消費也必然成為世界性的消費。對此,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做出了生動的描述,為了更好地找到商品銷售的市場,資產階級不辭辛勞地奔波在全球各個地方,以便資本能在多個地區落戶,進行開發和聯系[1]404。處于異化勞動中的人們也期望通過消費來確證自己在異化勞動中所喪失的人格與尊嚴。然而,這種消費并不能從根本上滿足人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換言之,它不過是一種異化的消費。馬克思本人并未就消費異化做過專門論述,在他的著作中,對消費的討論總是和資本主義生產聯系在一起。盡管如此,馬克思提出的兩個概念,一個是哲學上的“異化勞動”的概念,一個是經濟學上的“商品拜物教”的概念,可以為我們進行資本消費邏輯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和角度。商品拜物教是“異化”的又一種形式,本來是由人的勞動創造出來的價值,卻外在表現出“自然”特性,人們的勞動表現出來的是商品形式,反映成商品本身的物的性質,這就掩蓋了勞動的社會屬性和商品的本質。“商品拜物教”容易導致人們產生誤解,把社會的外觀誤認為是社會的現實和本質,錯誤地把服務、商品、市場等消費的活動當作是個人真正的物質利益,從而容易導致人的本質、人的需要被異化。因而,在消費活動中,人越來越以物質的滿足當成自己的所有需求,人越來越被物質的世界所控制,這就是“異化”在消費領域中的一種表現。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本·阿格爾曾明確指出:異化消費是“人們為補償自己的那種單調乏味的、非創造性的,且常常是報酬不足的勞動而致力于獲得商品的一種現象”[4]。進入現代工業社會,異化消費的表現更甚。為了刺激人們消費,資本家投入大量廣告,大肆宣揚消費主義,提供各種金融政策,誘使消費者超前消費、過度消費,在資本主義社會,消費行為已經偏離了人類消費需求的合理限度,消費者不知不覺充當了資本邏輯實現的消費機器,消費主體和消費客體等都出現了向對立面轉化的現象。這種無限擴大的異化消費進一步加劇了生態環境問題,無節制消費產生大量的工業垃圾和生活垃圾,人們的消費反過來推動資本的生產,從而進一步增強資本的反生態性[5]。由此,資本的消費邏輯在范圍和程度上的雙重擴展使全球的生態環境問題變得更加嚴峻,而生態環境的破壞既是消費異化的內容,也是消費異化的產物。0D88F609-22BA-4037-9A53-759709A227CE
三、解決出路:資本邏輯的運用與限制
馬克思曾經指出,最終制約資本主義的就是資本本身,因為資本的不斷再生產正是資本主義無法跨越的邊界。資本的本性是與生態格格不入的,是完全反生態的。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下資本邏輯生態悖論的分析,從學理上確證了我國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與合理性。但需要思考的是,既然資本邏輯存在著生態悖論,那么在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應該全盤否定資本邏輯的作用嗎?顯然答案為否。正如前文所言,資本邏輯既有積極的正面,更有消極的反面,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要求我們并不能完全排斥資本邏輯,而應該違害就利、揚長避短,在充分發揮資本邏輯積極作用的同時,更應該有效地規避資本邏輯的消極作用。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培育生態自覺,加強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教育和宣傳
馬克思指出:資本的增殖本性必將在它追求普遍性的過程中受到限制,而且它會讓人們認識到資本本身就是這種趨勢的最大限制,直到那時,人們就不得不利用資本來消滅資本[6]。也就是說,在資本邏輯陷入價值困境之時,這種“社會存在”會催生出限制資本甚至消滅資本以及保護生態環境的“社會意識”。只有產生了這種新的“社會意識”才能樹立生態自覺,才能更好地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但是,這種新的“社會意識”不能完全依靠“社會存在”自身的孕育和成熟,因為它即使可以實現也相當緩慢,所以還必須通過教育、宣傳等方式使人們從“自發”的狀態升華為“自為”的狀態。依照列寧的觀點來說,這種生態自覺的培養同樣也離不開“灌輸”這種重要的教育和宣傳方式。可以說,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和宣傳的本質是群眾思想工作和社會動員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個人都和生態文明建設密不可分,每一個公民踐行生態文明,推動生態文明。教育宣傳工作是推進我國生態環境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產生的強大精神力量,會轉化為強大的物質生產力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教育和宣傳提供了方向指引、根本遵循和實踐指南,要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進一步加強宣傳,廣泛發動群眾,講好生態人、生態事,鼓勵群眾積極參與生態環保,投身生態文明,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形成人人、事事、時時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氛圍[7]。組織好主題環境日等活動,加大向公眾開放生態設施的力度,擴大公眾參與渠道,多從具體案例入手講述生態故事,讓人們感覺到生態就在大家身邊,從而打動人心。改變以往以生態知識科普為主的傳統方式,逐步增加生態環境信息公開、生態環境科學普及、生態環境輿論引導等內容 。扭轉以往傳統的“灌輸式、單一化”的說教方式,加快雙向、多向互動式轉變,把一人主講改為大家討論,優化講述的模式,運用接地氣的語言風格,讓大家感受深刻、難以忘記,使受眾的參與感、體驗感、獲得感更強。主動適應受眾個性化、分眾化趨勢,充分運用互聯網手段開展宣傳教育,在教育宣傳媒體傳播的內容、渠道、效果上增強針對性、精準度,既要有傳統媒體的有力報道,也要有自媒體的跟進宣傳,做到“潤物無聲”“余音繞梁”,贏得全社會的共鳴和支持,提升生態環境主流輿論信息的到達率、閱讀率和點贊率。
(二)推進綠色科技的創新與應用,形成綠色健康的生產方式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雖然批判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科技運用,但他們并沒有批判科學技術本身。因為科學技術作為一種無所謂褒貶的客觀存在,只有在特定的社會制度或社會關系中才會發揮積極或消極的作用。馬克思還在《資本論》中詳細地探討了在工業生產中如何運用科學技術變廢為寶的方法。他指出:化學工業采用一定的手段能夠把本行業及其他行業的廢料合理利用起來,比如,以前一無是處的煤焦油可以轉化為苯胺染料、茜紅染料(茜素),近些年甚至還把它轉化為醫用藥品[8]。我國早已認識到綠色科技的創新與應用之重要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2035年,我國要“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我國已向世界莊嚴作出“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達到碳達峰,力爭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承諾。要實現既定的目標和承諾,就要推進綠色科技的創新與應用,形成綠色健康的生產方式,從而有效地規避資本邏輯的消極作用。當前,全球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發展迅猛,世界迎來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國際產業秩序正在加速重塑,我國也在加快推進綠色科技的創新與應用,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降低生態環境損害,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提供動力支持和實現路徑。綠色生產方式是搭建技術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空氣污染少的產業布局和生產方式,大幅度提高經濟發展綠色化水平,加速發展綠色產業鏈,尋求經濟社會發展新的突破點,從而實現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11]。這種方式必須要把能耗生態破壞、綠色效益等要素納入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圍繞節能、降耗、減污等目標,依托先進的、生態的工程技術,對生產過程進行全流程的污染控制。通過智能化賦能,推行綠色生產、使用綠色能源、發展綠色產業,對傳統產業進行智能化、數字化改造。大力發展無人駕駛、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對農業發展實施綠色變革,對服務業進行智能更新,循環使用能源資源,減少對資源總量的消耗。加快融合原有的綠色技術性生產方式自主創新因素,創建面向優秀人才、產品研發、商品、銷售市場的支撐體系,讓科學技術在綠色生產方式中變成新型長久的驅動力。鼓勵各類企業在經營理念、產業規劃、售后服務等方面進行綠色生產方式升級,激發企業拓展綠色業務,生產綠色產品,贏得消費者的認可,占據市場優勢。當我國大多數市場主體都摒棄追求短期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取向,主動積極構建綠色健康的生產方式,從而節能降碳、減排增效,就可以達到使全社會有效地規避資本邏輯的消極作用的目標。與此同時,我國產業結構也實現了轉型升級,從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向高端邁進。0D88F609-22BA-4037-9A53-759709A227CE
(三)構建綠色消費模式,養成健康綠色的生活方式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批判大規模生產和大規模消費必將帶來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因此,除了改變現有的生產方式之外,也應該革新現有的消費模式。那么,什么樣的消費模式才是合理的?什么樣的生活方式才是綠色的?馬克思對此曾做過明確的回答:作為自然主體的個人需要即是“必要的需要”,而奢侈的需要恰好是自然必要性的反面[9]。換言之,綠色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指消費滿足個人必要的需要而不是奢侈的需要,這是一種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在滿足人類自身需求的同時盡最大可能保護生態環境的生活方式。這需要人們改變消費觀念,摒棄不科學的理念,擠出虛假需要的泡沫,確立真實、務實、實際、必要的需要,從而有效地規避資本邏輯的負面影響。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社會上開始出現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并對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影響下的消費方式出現了餐飲浪費、過度包裝、奢侈攀比等行為,造成了嚴重鋪張浪費,增加了大自然的負擔,給生態環境帶來破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強化公民環境意識,推動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風尚[10]。《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要求:“加強生態文化的宣傳教育,倡導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11]養成健康綠色的生活方式,要積極培育綠色文化導向和價值導向,積極倡導形成綠色生活理念,在全社會營造適度消費、科學消費、綠色消費的氛圍,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抵制奢侈浪費和過度消費,推廣綠色生活科學理念,催生公眾綠色生活的內生動力,讓綠色生活方式成為新的社會風尚。綠色生活方式涉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要加大宣傳力度,廣泛開展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創建活動,引導公眾從自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養成節約用水、用電、用氣的習慣,不使用、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拒絕過度包裝,實行“光盤行動”,用實際行動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深入推進垃圾分類,提高分類的準確性、投放的便利性和資源化利用水平,提升居民參與的積極性。積極構建綠色交通體系,大力倡導綠色出行,加快建設綠色基礎設施,大力發展新能源公交、自動駕駛、軌道交通等綠色公共交通體系,延伸公共交通網絡,為公眾綠色出行提供便利完善的交通設施,減少汽油等化石燃料消耗,減少碳排放,推動能源結構優化和能源使用清潔化,加快充電樁建設,提升充電樁普及率,方便新能源汽車充電,促進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與普及。加快綠色消費市場構建,我國綠色市場體系建設滯后,市場發育不足,應該進一步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提供綠色生活產品的供給,培育綠色消費市場,建立健全綠色消費長效機制,鼓勵企業增加綠色產品和服務供給,推進餐飲住宿業綠色發展,實施綠色設計、綠色采購、節能降耗、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總之,生態問題的本質是社會制度問題,因此,資本邏輯的生態悖論只有通過變革社會制度才可能完全消除。隨著社會制度的不斷更迭,資本邏輯在消解的過程中也會逐漸克服自身所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我國雖然是社會主義國家,但基于我國的特殊情況尤其是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還必須充分發揮資本邏輯的積極作用,這是現階段誰也不能改變的社會現實。《共產黨宣言》中對資本邏輯的生態批判啟示我們:一定要科學地規避資本邏輯的負面效應,避免走一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先污染后發展的老路子,而是要走出一條“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兼顧的新路子。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2.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44.
[4]? 本·阿格爾: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M].慎之,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494.
[5]? 賴嬋丹.論資本邏輯和生態危機的關系[J].云夢學刊,2018(1):105-108.
[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0-391.
[7]?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96.
[8]?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7.
[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25.
[10]?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96.
[1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5-05-06.
The Ecological Criticism of Capital Logic Based on Communist Manifesto Prospective
Yang Le
(Academy of Marxism,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ic of Social Science, Beijing 102488)
Abstract: in Communist Manifesto, Marx and Engels not only affirmed the historical progress of capital logic, but also criticized the value dilemma faced by capital logic. From the ecological dimension, the production logic and consumption logic in the capital logic hide an irresistible ecological paradox. At present, China is still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and still need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positive role of capital logic. However, at the same time, we must try our best to avoid the negative impact of capital logic,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and publicity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enhance the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of the whole society to accelerate the formation of green and healthy production mode and build a green consumption mode by using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cordingly, we can develop a healthy and green lifestyle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beautiful China" with "golden mountains and silver mountains" and "green rivers and green mountains".
Key Words: Capital logic; Ecological criticism; Ecological paradox; Communist Manifesto
作者簡介:楊樂,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外馬克思主義。0D88F609-22BA-4037-9A53-759709A227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