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鉑淳

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相互交織,各國觀念激烈碰撞,利益交錯紛繁,中國形象國際傳播難免會受到挑戰。不斷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是新時代國際傳播的迫切要求。
不斷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著力建設一支思想過硬、結構合理、適應新時代國際傳播需要的外語“輿情隊”和“宣傳隊”
新時代背景下,我們要以海外媒體涉華報道為抓手,積極開展輿情監測、收集、整理、分析及研判。首先要深刻把握輿情的話語特征,用好話語分析這把利器,做好海外媒體涉華報道分析,特別是污名化涉華報道分析,努力揭示西方污名化涉華報道的話語邏輯,以此更精準有效地尋求西方污名化話語的破解之道。積極開展海外媒體涉華報道的話語分析,有助于相關輿情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外國涉華態度及評價的研判、輿情危機的挖掘,為后續解決方案的研制奠定了堅強基礎。針對可能存在的輿情危機,傳播人尤其是外語傳播人要弄清并牢牢把握輿情危機的屬性特征,積極研制解決方案,致力于幫助我國開展有效的國際輿論引導,粉碎外界謠言,傳播事實真相,突破西方既有的評價藩籬,讓國際社會了解和認識真實的中國,消除偏見和誤解,增強國際社會對我國的認同,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為國家和平發展謀取更為穩定友好的國際輿論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關于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集體學習時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要深刻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國際傳播借由多種傳媒形式,采用跨國家、跨文化的傳播模式,致力于將一個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各類信息傳播至世界其他國家,以此增進各國間了解及信任,拉近各國間情感距離,加強各國間溝通合作。一般來說,國際傳播對應的學科是新聞傳播學,但隨著信息傳播全球化的提速升級,國際傳播的穿透力、輻射力及影響力越來越大,單靠新聞傳播學顯然已經無法滿足新時代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要求。外國語言文學與新聞傳播學同屬文學,具有共同的學科基礎。此外,兩個學科都旨在培養具有開闊國際視野、強大跨文化傳播能力、扎實外語功底的復合型傳播人才。再者,國際傳播需要緊緊依靠外語翻譯,通過外語翻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新形勢下,國際傳播事業必須引入外語學科,國際傳播事業必須有外語人的身影。兩個學科要充分利用好自身優勢,在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傳播主體、傳播受體等方面做好基礎工作,共同培育能深刻把握新時代國際傳播規律、能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戰略傳播體系的新時代復合型傳播人才,為國際傳播人才培養工作打開新局面、開辟新戰場。新時代傳播人要有意識地當好祖國的“宣傳隊”,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讓國際社會全面了解、客觀認識真實的中國,增強國際社會對我國的認同。
當前,中國正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大國的力量結構、權力格局發生了根本性改變,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得以充分彰顯。新時代背景下,我們要強化自身使命擔當意識,培育濃厚家國情懷,心懷“國之大者”,主動肩負起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
不斷加強傳播模式改革:讓“硬實力”實現新媒體“軟宣傳”
新媒體具有主體多元、內容多樣、篇幅短、傳播快、互動性強、受眾接受程度高等特點。新媒體是破解傳統國際傳播格局制約并打破“西強我弱”國際輿論局面的關鍵力量。要不斷提升新媒體國際傳播能力,通過新媒體平臺主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營造有利外部輿論環境。
構建國家形象國際傳播話語體系,目的在于加強國際輿論引導,傳播真相,粉碎謠言,突破西方既有的評價藩籬,讓國際社會了解和認識真實的中國,消除偏見和誤解,增強國際社會對我國的認同,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營造有利外部輿論環境,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強保障。
構建國家形象國際傳播話語體系,要求傳播主體利用各類新媒體平臺積極在海外發聲,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充分彰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擔當,充分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優越性、科學性、完備性、有效性,充分展現中國建設持久和平、協同合作、共同繁榮、開放包容世界的決心。
構建國家形象國際傳播話語體系,要求傳播主體敢于在各類新媒體平臺上使用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進入21世紀后,為了與世界接軌,我國開始大量引入西方話語,中國話語逐漸弱化。棄用中國話語相當于放棄了我們的輿論武器,非常不利于我國國際話語權的提升,同時還容易掉入西方的話語邏輯陷阱之中。黨的十八大以后,“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等理念相繼提出,為我國國際話語權的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在國家形象國際傳播過程中,新媒體平臺要敢于使用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積極宣介中國主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思想、弘揚中國精神;在國際輿論場上,新媒體平臺要主動運用這些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積極開展國際輿論斗爭,爭奪更多國際話語權。
構建國家形象國際傳播話語體系,必須持續改革國際傳播模式:借助新媒體平臺從“他塑”為主轉為“我塑”為主,通過“軟傳播”積極擺出中國議題并提出中國議程。首先,要充分考慮受眾情況,采用貼近不同區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的精準傳播方式及策略,著力打造符合受眾表述方式、思維邏輯、價值理念的話語,盡可能提升受眾對我國國際傳播話語及其所塑造的我國國家形象的接納程度,增強我國國家形象的親和力,實現最佳的國際傳播效果。要高度重視短視頻、電影、博客這種形式的“軟傳播”。不同于傳統媒體的“硬傳播”,“軟傳播”并非生硬的直接宣傳,而是漸進的、潛移默化的宣傳,其受眾接受程度高,更容易在海外廣泛傳播。要積極轉變國際傳播理念,讓“硬實力”實現“軟傳播”,產生最強的傳播效能,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其次,新媒體平臺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主動出擊,積極塑造能充分展現我國優勢和特色的國家形象。主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積極呈現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技等領域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集中展現中國物質成就、中華文化獨特魅力以及中國人民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再者,在重大突發事件、重大國際關切和熱點問題上,新媒體平臺要主動發聲、快速發聲、及時發聲,第一時間傳播事實、表達觀點。堅決不做西方媒體的輿論搬運工和傳話筒,面對西方涉華報道中的不實言論,新媒體平臺必須旗幟鮮明地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立場和主張,主動回擊并擊碎這些不實言論,積極引導國際輿論,增強我國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與號召力,修復我國負面國際形象,塑造積極正面國際形象。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體國際傳播從業者及新媒體用戶肩負著不斷深化國家形象國際傳播的光榮使命,要以此為契機,努力提高自身政治素養、外語技能、跨文化交際能力、創新能力,主動培育自己的批判意識、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新形勢下,廣大國際傳播從業者及新媒體用戶要不斷鑄牢使命擔當意識,充分發揮新媒體平臺優勢,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塑造積極正面中國形象,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營造有利外部輿論環境。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優秀青年項目)“美國媒體涉華公共衛生事件報道的非直陳話語研究”(21B0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