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棟
一
多年前的春節,我和友人相邀去看海峽兩岸百位書法家之“百福”書法作品展覽。在大型展覽廳里,我們見識了海峽兩岸百位書家就同一個“福”字創作的上百幅書法作品。書寫者年長的100多歲,年少的不到10歲,可謂“四代同堂”齊書“福”,男女老少共創“福”。各種書體的“福”字閃亮登臺,光耀清新;各類變幻體的“福”字出奇制勝,風格獨特。尤其是“福”中添“福”、“福”中藏“福”、“福”倒“福”、“福”滿“福”以及“福壽獻瑞”“福祥盛世”等花樣翻新的祥和祝福之詞布滿展廳,給予觀眾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都說“福人有福”,參觀了這一回“福”主題的技藝精湛的“百福”書法展覽,可說大開眼界、大獲享受、大飽眼福。
由此,我和友人進行了一次關于“福文化”的對話與交流。友人雖非研究“福文化”的專家學者,卻也對“福”字酷愛且相當熟悉。他說:“福”這個漢字的起始可追溯到3500多年前的殷商時代。我們的先人發明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文字之一甲骨文,甲骨文中有關“福”字的寫法有許多種,但基本都是兩只手捧著酒罐子舉起以祀奉的樣子,可以解讀為華人先祖歡樂快慰的真誠展示。我聽了十分吃驚。后來去圖書館查閱相關文獻書籍,證實友人的“福”字說法確有出處。應該說,“福”字體現中華民族早的幸福愿望,凸顯出華夏民族對于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友人對我說:孔子對幸福有自己獨到的理解。他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就是孔子的過人之處。友人還說:古代文獻《尚書》對“福”字細化,產生了“五福”的解釋,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終命,顯然將“福”字具體化,增添對健康長壽、興旺富貴、美德修養等方面的愿望。其中“修好德”一句至關重要,將人生的幸福自然地連接于品格德行,朝著善良仁愛方向引導,提高了幸福生活的品位,為中華民族的福氣代代傳承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平安健康是一個人生命長壽最為重要的元素,沒有平安健康,長壽就會變成一句空話,難以實現。即便靠醫藥延長性命,也會活得沒有生活質量,甚至拖累全家老小,不但無幸福可言,也做不到“五福”中的“考終命”,不能達成人之生命的善始善終。
隨著社會發展,尤其是儒家文化的深度介入,古人又對“福”字注入了莊嚴肅穆而又清新快樂的儀式感。于是諸如祝福、祈福、賜福、請福、接福、納福、摸福等各種儀式和活動也被代代傳承至今,成為中華民族特有的生活習俗和文化符號。友人告訴我說:千萬不要小看了禮儀、儀式活動,它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強烈地推進了儒家文化,尤其是董仲舒儒家禮儀、儀式文化的世俗化與民間化,客觀上催生了從高層至底層民間禮儀文化的發展興盛,使禮儀從業人員迅猛增加。禮儀與節慶、祈福、納福、請福、接福、賜福、祝福等圓融地結合在一起,內生出豐富的文化含量,成為“禮儀之邦”的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燦爛文化景觀。甲骨文中的“福”字,表現的是人用雙手捧著一個裝滿酒的器具,敬獻給神明或祖先,這表明“福”自誕生初始就包含著以濃烈醇香之美酒祭祀先祖、祈福獻福的重要儀式。其后,祈福、納福、獻福等禮儀被西漢大儒叔孫通引入漢高祖劉邦的朝廷。禮儀在中華民族延續了2000余年。
有關貼倒“福”的風俗,有不同版本的故事。有一種說法是與明太祖朱元璋有關。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急中生智,令全城所有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于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察看,發現家家居然都貼了“福”字,無從下手,其中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得知后大怒,下令要將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趕緊阻止,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特意把福字貼倒,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消了氣,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于消除。從此人們便喜歡將“福”字倒貼起來,寓意幸福已到。
二
同友人關于“福文化”之交談進入哲學思辨的層面,是在又一次的假日。當時我們共同提到了老子的名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應該是古代先賢對于“福文化”的最早思辯表述。它的哲學思考與悖論色彩初顯端倪。還有古代文獻《淮南子·人間訓》,有著“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記載,也談到福禍可能產生的變化。應該說從這時起,我們的先祖對于“福”字的線性思維,漸漸地、常態地進入非線性思維或反向思維的,本質上加深了對“福文化”的更深層次的拓展挖掘,給后人留下了對“福”字的多樣辨析。
友人又告訴我說:《韓非子》曾說“全壽富貴之謂福”。福祿壽喜、加官晉爵、長命百歲、散枝開葉、瓜瓞綿綿,這樣的人很有福氣,但是這樣的人極少。對普通百姓來說,他們關注更多的是祈福納福:祭拜祖先護佑子孫,是一種;敬拜土地公公保一方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也是一種;豎梁建房、燒香敬拜,還是一種;男婚女嫁拜天拜地拜父母,再是一種……這里的“福文化”還隱含著地域風情民俗的深厚韻味。
我曾經就“福文化”同生產生活緊密地融合在一起的話題,同友人做過一次探討。我認為在生產生活中融入“福文化”,是民間百姓、藝人極其重要的幸福生活之創造。比如,閩地許多地方的戲劇中人物都禱告風調雨順、夫妻恩愛、子女出息、安康平安、無病無災等,將其看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再如:歷代至今的藝人們在木雕、石雕、漆藝、瓷雕、泥塑、剪紙、年畫等領域,注入福祿壽喜等吉祥的元素,讓“福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潤物無聲地澆灌于精神層面。這些美好愿望最終都融匯于“福文化”的浩瀚大海,表達出人們對人生幸福的向往探尋。友人聽了,覺得有理,也深表認同。
三
關于當代社會“福文化”的交談,是我與友人捕捉到的新話題。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各種文化走向世界成為必然。其中最讓外國人能夠接受的當是“福文化”。對延年益壽的期盼、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世界和平的祈求,成為人類共同的愿望,也是世界人民和國際社會達成的共識。大愛無疆、共享幸福,把幸福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價值追求,各國人民將攜手共同造福,譜寫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接下來,我和友人又談到了“福文化”的社會現實意義。幸福生活需要基本的物質支撐。沒有相對富裕或者小康生活,奢談幸福,連自己的底氣都不足。可是,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富甲一方,財源滾滾,卻依然沒有幸福感,甚至其財富成為引發矛盾的導火索。如何解決物質生活富裕之后生發的揮霍浪費以及精神空虛等,已是人們重視的問題。
人們對物質生活的追求已轉向對幸福指數的追求。幸福指數的首要指標應當是絕大多數人對于幸福的共享。不論是經濟層面的商業競爭,還是單位內部的比拼評優,雙贏乃至多贏作為一種現代理念并漸漸形成風氣,擁有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的人群多了,群體的幸福指數上升就更加明顯了。
精神文化生活的日漸豐富多彩,則是幸福指數上升的另外一個層次。尤其是喜愛高雅藝術和文學閱讀的群體,愈加重視個人在精神層面的提升,文化消費、品格塑造、品位提升和心靈凈化方面的活動,成為這個人群幸福生活的最高旨趣。我的友人在這方面就有與生俱來的追求。他說,作為音樂“發燒友”,只要不出差,再忙再累,回到家中他都要聽半小時至一小時的音樂,在旋律的陶醉中獲得精神的愉悅。
我曾經告訴友人說:既然要尋找有品位的快樂,建議你跟我去一趟這座城市的三江口。友人回答說,三江口建造了全省最大的“茉莉花”大型建筑。五瓣淺綠色的“茉莉花”造型,分別為歌劇廳、音樂廳、多功能戲劇廳、影視中心和藝術博物館。
我們擇日駕車前往海峽文化藝術中心,一到那里,就被五瓣嬌美的“茉莉花”大廈深深吸引。友人喜愛音樂,進了音樂廳。我則喜歡電影,進了4D電影放映廳。所謂4D電影又稱四維電影,它是在3D立體電影的基礎上融入環境特效、模擬仿真而組成的新型影視產品,觀看時可實時感受風暴、雷電、下雨、撞擊、噴灑水霧等,恍如身臨其境。不過,4D電影我體驗一次足矣。友人則不同。他買了年票,成為“茉莉花”中音樂廳的常客。友人是文創公司的老總,“福文化”經營有年,有較為厚實的經濟支撐,同時他緊跟“福文化”新潮,享受著“福文化”的多樣快樂。1E6417D4-C03C-4092-8923-5363AD7165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