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東

哲學家朱謙之先生說:道者變化之總名。與時遷移,應物變化,雖有變易,而有不易者在,此之謂恒。平定砂器秉承道之深隱幽冥,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賡續著不衰的制砂技藝,為這片綿延千年的沃土增添了無限的風華。無論是街巷還是鄉村,人們都能領略到砂器藝人生動的鮮亮姿影,用雙手、用情感乃至對砂器文化的摯愛。
走進這處深藏于古巷的小院,是在一個冒昧的午后。從民國才女石評梅的故居拐進小巷,再轉過三道彎,便是師從紫砂名家吳亞平的張師傅家。走進古式的院門,一陣陣“咚咚咚”的敲擊聲透過窗欞,傳進了我的耳朵。推開房門,邁過門檻,仿佛一下子走進了紫砂的世界,墻上的三架六層陳列柜擺滿了紫砂的各種器型,有水仙盆、筆筒、花插、三鼎足獸紋熏爐、人物雕塑等,最搶眼的是各種器型的紫砂壺,有井欄、半月、百納、雪華、竹段等,有的是燒制好的,有的正在陰干。
看著這些做工精良的紫砂制品,我不禁問起張師傅:“這些都是您的作品嗎?”
“談不上什么作品,就是喜歡鼓搗些玩意,一來是怕手生忘了,二來是如果碰到愿意學的,還可以傳一傳手藝。”張師傅拉開了話匣。
“那您能談一談,當年吳老給您的一些在制壺方面的啟示嗎?”
“先是手把手地教,再一個就是悟,讓徒弟們從一條線、一個面去感悟,既要耐得下心來,又要不斷地去嘗試。吳老為人很謙和,凡是他會的都要逐一示范、講評,徒弟們都很喜歡他。”
張師傅的話雖然簡單,但其中所蘊含的哲理卻值得人們品咂,所謂匠心獨運,發乎于心,呈顯于器,相互交融,方可制成上品。
為了繼續探尋砂器藝人們的心靈世界,我在一個溫煦的午后,再次漫步進砂淘街的“得一壺莊”。走進寬敞的展示大廳,瞬間就被濃厚的紫砂文化所深深陶醉。環繞四周的砂器展柜、闊大的砂器制作臺,一方中式茶臺擺滿了幾個正在開壺的紫砂壺,伴著裊裊的茶香,我們開始了深入的交談。
“從什么時候開始做砂器的?為什么會選擇這個行業?”我迫不及待地問起來。
“從2017年響應縣委、政府的號召,走上的這條路。至于選擇這個行業,我覺得還是興趣與愛好,尤其是看到燒制成型之后,總有種說不出的成就感……”坐在茶臺對面的小張師傅這樣說道。
“那你們從哪里學的這門手藝?現在有多少人在做砂器?”
“我們的公司在宋家莊,有十幾個人在從事這項工作。不僅如此,2018年、2019年、2020年我們公司還承擔了對技術人員的培訓任務,其中大概有二三百人成了紫砂制作的技術骨干。”小張師傅一臉自豪地說。
“你是如何教這些學員的?比如,從你對紫砂的理解和美學方面的追求等這些方面。”我的問題顯然有些犀利。
“我總覺得如果做成一件有靈性的紫砂器,首先得中規中矩,然后再融入自己的情絲,比如對事物的觀察、對這項技藝的癡迷和在秉承傳統上的創新。”小張師傅的回答讓我讀出了一種器承于道的高深,妙手偶得,皆為本真。
從資料中得知,近些年來平定砂器藝人獲得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稱號的13個,省級非遺傳承人13個;獲得國家專利28項;獲得各項國家級博覽會、設計大賽、創意大賽獎項46個,省級獎項176個,市級92項。
只是隨性的走訪和翻閱資料,就讓我從細枝末節中找尋到了平定砂器文化的厚重和砂器制作藝人們的生生不息、世傳有緒。這些深植于博大鄉土中的砂器師傅們在傳續中擷奇創新,在傳統里匠心獨運,大巧如拙,大象無形,融器于道,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