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小溪/江蘇省江陰市農業農村局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高標準農業建設是保證糧食安全的重要抓手。江蘇省江陰市高度重視高標準農田建設,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全面推進農田連片整治“四化”(規模化流轉、標準化建設、生態化改造、產業化發展)行動,科學合理利用耕地資源,完善基礎設施配套,以規?;涌燹r業農村現代化,努力打造“農田集中連片、環境生態美麗、農業規模經營、產業融合發展”的農業土地利用新格局。截至目前,全市耕地面積47.55萬畝,高標準農田面積34.35萬畝,比重為72.2%。2021年秋糧總面積15.77萬畝,其中水稻13.9萬畝,平均畝產620公斤左右,居于歷史高位。
充分認識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的重要性,加強引導、加大投入,系統謀劃、全面推進,在江陰市形成齊抓共建、同心協力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良好氛圍。
突出重點,統籌規劃。出臺《江陰市農田連片整治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明確要求市財政對農田連片整治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給予支持,重點對農田連片整治中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給予獎補。財政預算安排在江陰市鄉村振興資金內。按照畝均不低于4000元的建設標準投入資金,設立高標準農田建設專項資金1000萬元,用于對當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獎補(目前獎補標準為每畝2000元),計劃用3年時間完成全市3萬畝農田整理工作,以每年1萬畝的目標任務推進落實,其中高標準農田建設每年不少于0.5萬畝。重點對全市主要干道沿線、農業特色鎮村、特色田園鄉村和美麗鄉村示范村等區域開展農田連片整治三年行動。優先安排主要干道沿線兩側各500米范圍推進農田連片整治“四化”行動,進一步推動土地集約化規模化利用,推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提升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對照各鎮(街)耕地保有量下達建設和考核任務。對重點鎮街壓實任務,對基礎薄弱鎮街挖掘潛力,逐個地塊進行摸排,逐個項目進行落實。
村企共建,綜合發力。江陰市在充分發揮政府投入引導和撬動作用,采取投資補助、以獎代補等多種方式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同時,鼓勵社會資本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積極鼓勵鎮(街道)、行政村、農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田大戶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投資建設高標準農田,相關經營主體同樣享受以獎代補政策。2021年,全市實施高標準農田項目11個,總投入4272萬元,其中10個項目建設主體為行政村,1個項目建設主體為農業經營主體。2022年全市計劃實施高標準農田1.6萬畝,計劃建設總投資不低于6400萬元。
項目支撐,高效推進。江陰市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融入全市農業農村重大項目建設中,統籌謀劃、高標推進,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頭雁效應”,多措并舉優化項目建設管理、強化項目服務水平、深化項目落地落實。江陰中向旭曜科技有限公司和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張佳寶院士共建院士工作站,簽約合作項目總投資7億元,項目建成后將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土壤改良劑生產企業,年產MT土壤改良劑300萬噸,銷售收入超100億元。
注重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更注重高標準農田耕地質量提升,江陰市依托科技支撐,把高標準農田建成“田成方、渠相連、路相通”的旱澇保收、穩產高產“噸糧”田。
技術保障,試點先行。2021年,由國家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保護監測中心主持的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快速培肥試驗江蘇省試點項目在江陰市展開,由中向旭曜科技(江陰)有限公司提供技術支持,重點研究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地力提升途徑。經測產統計,“常規培肥”水稻畝產實測643公斤,“中向快速培肥”水稻畝產實測720公斤,畝產增加12%,項目試驗區實現土壤肥力提高與水稻增產增收雙贏。
豐富內涵,完善配套。江陰市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重點,推動項目區農田高標準建設和基礎設施提升改造,按照“田成方、路相連、溝相通、林成網、旱能灌、澇能排”的要求,統籌安排項目區建設內容。指導鎮街對原來基礎設施較差的田塊提檔升級,按照高標準農田標準進行田間設計,系統建設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通過梳理廢溝呆塘、拆除田間零星廢棄建(構)筑物等措施,切實有效增加耕地面積,同時結合自然資源規劃局的耕地占補平衡項目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復墾項目共同管理。對原來農田基礎較好的地塊查漏補缺,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和“缺什么、補什么”的要求有針對性地提升改造,完善配套建設和改造輸配水渠(管)道和排水溝(管)道、泵站及渠系建筑物,整修和新建機耕路,配套建設農機下田(地)坡道、橋涵等附屬設施,改善農機作業通行條件,促進農田基礎設施和裝備提檔升級。
建管并重,常態長效。按照“村級接收、主體負責”的原則,推動建立健全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長效機制。強化用途管控,及時將建成的高標準農田上圖入庫,實行特殊保護。建成后的高標準農田優先用于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種植,防止高標準農田非農化、非糧化。高標準農田建設竣工驗收后,由村集體做好接收,由村對高標準農田建設區承包地以不低于每畝800元的價格從農戶手中進行統一流轉,再由村集體發包給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業經營主體簽訂管護責任書,落實管護責任主體,確保管護到位。

江陰市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堅持綠色發展、融合發展,進一步釋放高標準農田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科技引領,促農業高質高效。江陰在統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基礎上,以科技為支撐,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加快提升農業綜合生產水平,推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2021年全市糧食穩產增收,糧食播種面積28.52萬畝,總產1.3億公斤,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95%。畜牧水產增能保供,全市生豬存欄3.2萬頭,出欄4.8萬頭,水產總面積5.4萬畝,年產量2.4萬噸。“菜籃子”高質高效,蔬菜生產總面積18萬畝,總產量38萬噸,葉菜自給率達80%。華西都市農業水稻園區探索運用“物聯網”技術,對1000余畝水稻種植基地實施改造升級,建設育苗中心、水利物聯網監管系統、生態水循環系統、大米加工綜合車間、低溫倉庫等農業生產配套設施,基本實現了產業化種植、節水灌溉和遠程精細化監控,形成了華西獨有的特色高品質種植模式,生產的優質、綠色華西臻米每公斤售價20元。2019年,華西都市農業在原有的高標準農田基礎上進行擴建,新建高標準農田3100畝。2021年實現全年大米產值2000萬元,園區綜合性收入超過8000萬元。
綠色發展,促鄉村宜居宜業。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江陰市鼓勵鎮村將農耕文化、紅色文化等融入田園建設,以“美麗田園+產業發展”的思維模式搭好鄉村振興“新平臺”,將“小田園”串珠成線、連線成面,以“小田園”催生“大經濟”,提靚人居環境的同時實現共同富裕。江陰市南閘街道觀西村堅持綠色發展,積極建設高標準農田,打造集休閑農業、旅游觀光等功能于一體的休閑農業示范村。觀西村獅山湖美麗田園項目,打造高標準農田示范方,依托環境優勢發展特色種養和休閑觀光旅游業,形成科技示范、休閑旅游、農業觀光和生態農業四類發展模式,把農村產業發展和生態觀光旅游有機結合起來。江陰市申港街道申西村投資180余萬元,建成400畝高標準農田,不但增加了種田大戶的經濟效益,有力推動了“藏糧于地”戰略實施,優美的環境更是讓田園變成公園,稻田成為網紅,吸引了附近居民前來“打卡”。
創新融合,促農民富裕富足。健全土地流轉規范管理制度,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的意見(試行)》,促進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有序推進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工作,讓農村土地資產在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開辟富民強村新路徑。大力發展“農業+”產業體系,延伸產業鏈條,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建立有效機制,扶持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農民增收。截至目前,全市有無錫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31家,其中國家級企業1家、省級企業13家,1家龍頭企業在A股上市、9家在江蘇省股權交易中心農業板掛牌,累計培育無錫市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70家,1689家家庭農場進入省級名錄庫管理;建成無錫市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90家,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4家。2020年,全市256個集體經濟組織總資產379億元,凈資產231.5億元,村均凈資產達9044萬元,實現村級收入33.5億元,村均收入達1308萬元。全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8416元,同比增長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