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問/南京審計大學
種子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我國是世界農作物起源中心之一,多樣的地理環境加之數千年的精耕細作,培育了豐富的“老種子”資源,為現代新品種選育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根據2015年至2018年我國實施的“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統計,我國地方品種和主要作物野生近緣種呈現出消失速度加快的趨勢。過去半個多世紀中,我國水稻品種從4.6萬多個減少到僅1000多個,小麥品種從1.3萬余個減少到500個至600個,玉米品種從1萬個減少到152個。在消失的作物品種中,不乏優質、抗病、耐瘠薄的糧食品種,振興種業發展迫在眉睫。
外資品種“強勢入駐”。我國擁有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種子市場,隨著國外種子經營公司大量涌入,在主要糧食作物品種上,外資品種市場占有率提高。僅玉米一項,美國先鋒公司培育的玉米335依靠強大的資金、營銷和服務優勢,僅用3年就成為我國播種面積最大的玉米品種之一,經過10年的推廣,成為東北、華北地區玉米主要種植品種。蔬菜種子面臨的“卡脖子”現象也不容樂觀,比如在“中國蔬菜之鄉”山東省壽光市,進口種子占當地市場份額60%~70%,每年銷售額超過6億元。一般情況下,國外蔬菜種子的售價比國內同類品種高出20%左右,但其產量比國內同類品種高出20%左右,抗病蟲害的能力也更強。
本土品種“防守困難”。我國種業企業無論在數量、規模還是涵蓋面上,與跨國種業集團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市場競爭力不強。以玉米、水稻為例,全國29%的銷售額集中在7~8家企業,沒有一家企業凈資產超過10億元、銷售額超過5億元。據中國種子貿易協會數據顯示,我國種子進出口赤字約2.24億美元。
經營企業“重買輕研”。在美國、德國等種業發達國家,企業是科研育種的絕對主力,跨國公司一般科研投入占銷售額的10%左右。比如,美國科迪華在玉米領域擁有全球四分之一的分子育種專利,掌握了60%以上的種質資源。而國內多數企業的研發投入占銷售額的比例僅為2%~3%。國內種業市場知識產權保護不夠,侵權、套牌、仿制現象時有發生,一些企業“只買不研”,種子市場“假而不劣”,導致不公平競爭,進而束縛了一些大企業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有近400家科研院所從事種子研發工作,從業人員超過5萬人,80%的種業資源集中在科研單位,但受體制、機制和觀念的制約,科研生產“兩張皮”問題未能根本破解。近5年來,壽光、南通等地蔬菜研究所引進的種業研發專業人員不到聘任人數的5%。
種業發展“重量輕質”。在政策大力支持下,現代育種技術水平快速提高,高產量、高效益種子的出現,有效解決了人民的吃飯問題。但生物多樣性不夠,豐富的農作物種質資源仍然在流失??诟懈?、品質更佳的“老種子”由于產量低、抗病性差等缺點,漸漸被更適合現代農業集約化和規?;a的商業品種取代。
成立由基層推廣部門參與的聯盟。建立由教學、科研機構、種業企業加設區市以下的推廣部門組成的種業振興聯盟。世界糧農組織建立了很多有關種子方面的聯盟,推動種子的發展,其中不乏基地的成員。種業振興要落地生根,基層推廣部門是關鍵,捆綁在一起,可有效避免種業發展過程中相互脫節的問題,避免了“頭大腳小”的畸形,讓基層推廣部門積極參與到種業振興大業中去,可以展示種業發展的成果。水稻南粳“9108”“5055”等優良品種在南通水稻生產大面積應用與推廣并取得成效,市縣鎮區農技推廣隊伍起到了關鍵性作用。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科研企業推廣為主體、政府為引導的機制,發揮各方優勢,抱團發展,在認識中實踐,在實踐中認識,再回到實踐中去,才能形成帶領種業振興的強大力量。
提高種質資源保護與創新利用率。加快國家農業種質資源共享利用交易平臺建設,支持創新種質上市公開交易、作價到企業投資入股、競爭性拍賣等做法。鼓勵具有典型民族傳統文化特征的農業種質資源,依法申請商標、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等,讓農業種質資源在持續利用中得到更好保護。加強對國家級、省級種質資源保護庫(場、圃)政策和資金的扶持力度,對瀕臨滅絕的地方種質進行搶救性收集。構建核心種質資源庫,并建立各核心種質專屬DNA指紋圖譜數據庫和二維碼識別標識。建立地方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動態檢測體系、種質資源數字化體系,實現資源共享。推進地方特色品種發展,加快地方特色蔬菜、特色果品、特色苗木盆景等的繁育與開發應用力度,實現地標作物產品標準系列化,建設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花、果、蔬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探索建立種質基因保存圃,收集保存地方特色品種,加以提純馴化、繁育更新,壯大種群數量,并引導農民適度推廣種植。比如,在南通本地種質資源基礎上研發的通豆6號,成為江蘇推廣面積最大的鮮食大豆品種,也成為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主推品種。

激發種業企業創新活力。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種質資源庫圃,加強地方品種的普查、收集、保存和利用,依法明確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種質資源范圍,加強原生境保護,防止資源流失。鼓勵企業、社會組織承擔農業種質資源保護任務,鼓勵支持個人、社會組織、企業等登記其保存的農業種質資源,形成資源大保護的良好氛圍。加快建立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表彰獎勵機制,對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激發參與資源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利用國家種業基建、現代農業發展等項目平臺,加大對種苗企業在育種技術、設施設備、人才引進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培育出一批實力強勁的種業企業。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健全品種審定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以創新鏈建設為抓手推動種業高質量發展。更好地利用好國際國內兩種資源,支持國內種業企業涉足農資領域,開展對外服務貿易,鼓勵走出國門,形成“走出去”“引進來”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