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薇
吉林農業大學 吉林省家政服務業研究中心,吉林 長春 130118
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加之新型城鎮化、人口老齡化和三胎政策落實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居民生活中不僅對家政服務的需求猛增,同時對質量要求也日益提高,而目前專業型家政人才的培養已遠遠不能滿足群眾對高水平家政人才的需求。
家政企業未能提供充分的有效供給。因此進一步促進家政專業的提質擴容,建立基于崗位核心能力培養的高職現代家政服務與管理專業課程,培養高質量的家政人才的任務迫在眉睫。而目前對于家政人才培養的相關研究較少,不足以為家政行業人才的提質擴容的行動需求提供充足的理論支撐(見圖1)。

圖1 知網“家政人才”主題檢索結果(截至2022年3月17日)
天眼查有關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7月份,我國有超220萬家企業名稱或經營范圍含“家政”,其中涉及家政服務、老年照料、嬰幼兒看護、日常保潔,水電維修、家教培訓等20多個領域200多個服務項目。而涉及高端市場的家居布置、飲食營養搭配、養老護理、家庭理財等方面的高級家庭服務人員則非常缺乏,因此專業型的家政人才培養是目前家政服務業的剛需。而作為高層次一線家政人才的主體——高職家政專業學生來講,是否能夠接收到滿足未來工作需求的崗位核心能力培養是至關重要的。目前國內對家政相關的研究處于相對匱乏狀態,尤其在學科領域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而高職家政專業的建設問題更處于探索階段,目前關于家政學科的研究共計229篇(截至2022年3月17日知網數據)(見圖2),因此豐富相關的理論基礎,為高職家政專業的專業建設增磚添瓦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圖2 知網“家政”主題檢索結果(截至2022年3月17日)
本文以綜述的形式研究了基于崗位核心能力培養的高職現代家政服務與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的相關文獻,以期對后續研究做一些基礎性工作、對高職現代家政服務與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專業建設提供思路。
對于崗位能力培養,伴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各個國家根據自身的優勢和特點形成了不同的崗位能力培養模式。
德國的“雙元制”崗位能力的培養采取學校和企業相結合的模式。“雙元制”崗位能力培養模式中有半數以上的課程由企業負責實施,在教學內容上賦予企業充分的選擇權和話語權;澳大利亞的TAFE學院培養模式,通過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以及多樣化的教育形式,為受教育者提供就業以及崗位技能的升級培訓,并頒發不同崗位能力級別和專業水平的資格證書;英國的崗位能力培養模式建立在傳統的學徒制以及繼續教育系統的基礎上,以NVQs為導向,“三明治”合作教學模式與“現代學徒制”是其典型模式。
1.課程目標方面
美國婦女選修大學家政課程旨在幫助女性管理家務和順服丈夫,有效減少離婚率;美國家政學會指出設置家政課程的目的,一是為家庭營造幸福的環境,為個體保持安康的狀態;二是確保個體的營養健康;芬蘭婦女聯盟強調對于婦女教育是共享政治權力的必要工具。19世紀瑞典為了實現城市貧困救濟,而建立了以家政為主的女性職業教育與培訓。而日本小學的家政課程以掌握技能的樂趣為課程規劃的重點。
2.課程內容方面
美國家政專業科目分為關于家事一般的、關于衣食住行的、關于醫的、關于管理的、關于教育的、關于畢業論文編制的,其中很多涉及美國本土文化和現代生活的課程。如美國加州督學顧問小組提出,家政課程必須滿足簡潔描述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并包括適用于所有行業類別的基礎標準的要求;日本小學的家政課程中,分開設計每節課的教學計劃,包括教學目標、教學要點和難點、備課和教學,以及評價標準和評價計劃;韓國大學階段的家政課程主要包括家庭教育理論、家庭教科書研究與指導、家庭教育邏輯與散文。家庭教育理論在師范學院開課率均較高,其他院校也均有涉及。主要生活領域的授課比例總體偏低。
3.教學方面
通過研究發現,在對家政專業學生的教學中,運用游戲化的策略可以提升學生的積極認知能力,更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韓國家政專業教師通過行動研究法,實施基于批判科學視角的教學過程,對教學觀察期刊、教師反思期刊、學生訪談記錄等材料進行分析,試圖將基于經驗理性的家政學學教學轉變為基于批判科學視角的家政學教學,以培養學生成為變革型和創造型相融合的人才。韓國為發展學生的重點、核心能力和目標,通過融合韓國小學、初中、高中膳食課程的特點,融合小學、初中和高中的家政膳食課程,制定家政的融合教育計劃。
崗位核心能力是在人們工作和生活中除專業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究其本質,崗位核心能力是指勝任工作的能力,即完成本職工作以外,讓人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己、并根據職場上相關具體情況靈活應變的能力[1]。
崗位能力培養需要遵從崗位能力形成機理,并落實為教育學的內容[2],崗位能力培養重在職業意識養成,需要將崗位能力的過程化訓練和標準化考評融進教學計劃[3]。創辦家政實訓中心(公司)可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工作場所,促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接受不同層次的職業培訓,切實提升學生的崗位核心能力[4]。
1.家政專業課程設置的改革方面
家政學專業課程設置內容寬泛淺顯,理論體系建設較慢[5]。在改革方向上可以建設在線開放課程,促進家政素質教育快速發展,為擴大家政教育受眾提供可能[6];或者豐富知識體系和創新課程設置[7];做好家政專業的各層教育的連接,注重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注重專業實踐型人才的培養[8];促進高職現代家政服務與管理專業與民生類專業(如養老、育嬰、社區服務專業)結合,為多樣化的家政服務需求提供復合型人才供給,滿足更高層次的家政人才需求,從而拓寬家政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增加就業機會[9]。
在教材上,可由家政服務行業協會、家政服務企業與高校聯合編纂;同時借鑒、翻譯國外的家政學專業教材,取其精華,再結合我國國情,增強家政專業相關教材的本土化[10];突出家政專業的學科性質,結合課程內容、教材內容,健全課程內容[11]。通過整合學術知識和技術技能,幫助學生掌握生活管理技能和轉換的就業技能,將家政課程與學生未來職業發展聯系起來[12],建立更貼合崗位工作實際的家政專業課程模塊,促進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的對接[13]。
2.家政課程與社會需求的相關性方面
家政教育課程的設置,首先應該分析高職家政人才培養目標進而建設“多層次、寬基礎、九個活模塊”的課程體系。如我國臺灣地區從小學階段起就設有家政課程,初中每周均有1小時的家事課;高中設有家庭手工藝、修飾與服裝、家庭居住、兒童保育與指導、家人關系與社會活動等課程[14]。家政專業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希望家政專業在課程設置上,能進一步加大母嬰課程、護理課程、營養課程以及家政實務細化課程的比例,適應母嬰方向的人才培養需求[15]。應該在業務素質、政治素質方面做好課程內容的設計安排,培養合格的家政人才。進一步將國外家政發展新方向與國內家政服務市場行情相結合,并融入高職家政專業的課程中,以培養學生的與時俱進能力、與社會需求的接軌能力[16]。但在學習和借鑒過程中,需要加以甄別,發揮中國特色,開創屬于我國的家政研究范式,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家政專業課程[17]。
綜合分析國內外的研究狀況,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首先,現有的國外對于崗位能力的研究多側重成熟的培養模式及能力的培養方面;而國內對崗位能力的研究多側重于課程、專業建設的關系方面。因此,國內關于崗位能力的研究還需增加與崗位的互動性。
其次,國外對于家政專業的研究起步早,對家政專業的研究更側重實踐需求;國內家政專業起步較晚,現有的研究中更側重實際應用,對家政相關概念和相關理論的梳理不夠。
最后,國外家政專業發展較早,家政教育融通于教育體系,關于家政課程的研究也較為全面;國內家政專業的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對國內家政專業課程的理論性研究也較少。
家政服務是促進家庭生活質量提高的一把鑰匙,為家政行業提供家政專業人才的有效供給是職業院校不可推卸的責任。本研究通過梳理國內外的相關文獻,分析崗位能力、家政專業的相關課程設置,結合高職院校的特點進行分析研究,以期未來從高職院校家政服務與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現狀著手,對學生、教師以及家政企業進行調研,對該專業現有核心課程進行探索和剖析,分析社會和用人單位的崗位能力需求,結合企業需求,提出高職院校家政服務與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優化方案。
希望在不遠的將來,這一優化方案能促進高職院校家政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核心崗位能力的養成,成為符合學校、家庭、社會和行業所需的滿足家政企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牢固掌握高職院校家政服務與管理專業必備核心能力,最終成為可勝任家政相關工作崗位的高素質技能型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