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溪蔓
魯迅美術學院,遼寧 大連 116000
近些年,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大學生這個群體也逐漸龐大起來。大學生群體是國家重點培養的對象,肩負著民族復興大任的初心與使命。但隨著學生數量的逐年增長,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多的由于大學生自身的心理問題造成的各種事件引起了社會的重點關注,使得社會乃至國家對于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越發重視。結合時代背景、教育背景以及綜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科學的方式,構建科學合理的體系幫助高校切合實際的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
部分學生對于心理健康問題甚至有著錯誤的觀念存在。通過對不少事件的分析與反饋,綜合問卷調查了解到,學生雖然已經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對于心理健康教育這部分的涉獵還是淺嘗輒止,甚至根本就不會花費時間對心理知識進行深入了解與內化學習。目前有絕大部分學生存在一個普遍的誤區,主要體現在將心理健康與心理疾病掛鉤,對于心理亞健康水平的認知不清晰等。
目前,高校開設的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課程要么課時數較少,種類、形式單一,要么缺乏一定的針對性。調查顯示,大一、大四的學生更容易有心理健康問題,因此可以根據不同年級有針對性地開設課程來幫助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在心理咨詢和相關輔導中,也不能只把咨詢做成談心聊天,全解說教,需要切切實實的運用專業、科學的方法為學生答疑解惑、排憂解難。還有部分學生對心理咨詢室了解不足,認為心理咨詢室只給患有嚴重心理疾病的學生提供幫扶,而錯失自身咨詢的機會。與此同時,對于網絡健康教育和學生因網絡而出現的心理問題也沒有得到重視。
教育部明確規定,每所學校需配備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人數不得少于2人。但有些高校只設置一名專職教師,甚至全部是兼職[1],這無疑會加重教師的工作量,也無法很好地完成針對學生的相關服務。而且,近年來,高校教師的年齡構成趨向年輕化,這也使得教師隊伍在經驗上累積不足,且缺乏實際戰斗經歷。
目前,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往往身兼數職,除了要開展心理健康相關課程、心理健康活動、心理咨詢工作外,還要承擔相對的行政職務[2]。這種現狀,使得這部分從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在針對此類工作時,往往出現力不從心的現狀。另外,對于心理健康教育這塊,從近幾年的數據顯示,呈現逐年增長的態勢,因此提早做好危機干預工作存在一定的必要性,而這部分的體系尚未完善。
心理健康狀態不良者呈現逐年增長之勢。通過大數據分析顯示,近十年內學生顯現出抑郁狀態的比例一直在16%~24%之間,且通過進一步的約談,最終篩查出來的需要重點關注學生也一般在10%左右。當下美院學生的特點決定其自身的現狀。多元化的社會,日益優越的物質生活,崇尚個性的環境使得學生過度的以自我為中心,面對困難和挫折時常常表現得不堪一擊,不知所措。有資料顯示,56%的學生表示情緒方面容易受影響,有23%的學生選擇行為方面容易受影響,20%的學生表示并不會受周遭環境的影響。且調查還指出,女生抑郁、焦慮、恐懼的比重高于男生,在美院里,這個比重尤為明顯。目前,由于心理問題不能正常學習和生活,乃至休學甚至退學的學生也正在逐年增長。一件件因學生心理問題而導致的惡性事件,背后更是當今社會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況的擔憂。
對于“0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的認識,應當持唯物辯證法一分為二的態度[3]。當前時代下以“00后”為主,他們肩負著時代的使命,具有時代賦予的特殊性。他們這一代都是在象牙塔中成長起來的,在“421”結構化的家庭的呵護下,備受關注的長大,他們是家庭的核心,是家族的希望,且當下社會大環境決定了他們缺乏獨處時間和自由生活的空間,與同齡人自由交際的時間也少之甚少,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們在長此以往中形成了強烈的自我意識。且藝術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較為凸顯,也過早早熟,但實際上他們更容易依賴他人,缺少獨自面對生活的能力與勇氣。由于缺乏隱私,他們使用網絡語言來保護自己,使他們與父母之間有了“網絡鴻溝”。他們想張揚個性,不想完全的依賴家庭,但又缺乏一定的自理能力。
美院學生在情感方面較豐富,趨于感性,也易沖動。情感表現較強烈,張揚于外,喜形于色,對自己的喜好會不假思索、毫不掩飾地表現出來;同時對于自己憎惡的,也會采取一些比較激烈的行為來抵抗。情感上,自尊心強,虛榮心強,因此通常情況下會以較激烈的行為來進行釋放。
首先,受現代化信息化浪潮沖擊,容易在從眾心理影響下產生誘導性心理變化。每當討論問題時,他們會主動表達自己的看法,但是他們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很容易在事件真相不明的情況下跟風做出錯誤判斷。且美院學生在判斷是非、善惡時經常有悖于常理,他們敢愛敢恨,但同時又過于武斷。
美院學生普遍心理素質較弱,抗壓能力不足。他們在遇到困難時,就會習慣性地選擇逃避或者退縮,不能夠立長志。隨著社會化的趨勢,在學生學習生活方面也能清晰地看到社會化發展的影子。處于大學階段的美院學生,在心理尚未成熟之際,過多、過早地接觸社會化內容,也容易形成就業壓力、心理壓力及人際交往壓力,長期的壓力容易摧毀一個學生的心理[4]。碎片式的記憶模式,短視頻的推廣,疫情下的“云交流”,都加劇了學生在意志力上的問題,出現對待事物不能持之以恒地堅持,在探索真理的路上不能任重道遠。
建設美院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學科教育、專業教育的過程中,更加突出重視“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積極創新教育工作理念和方法,營造健康和諧有序的校園文化和理性平和的社會心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努力和貢獻。
積極將美學專業課程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相互滲透,打造課程心理模式和專業心理教學模式。根據課程內容設置相應的學習任務,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植入到課程教學中,啟發學生用繪畫、影像、設計作品等表現方式來表達內心的感受。例如,可以在攝影課這類課程上,指定主題為心理類;在彩繪課上,可以要求學生用不同的表現形式來表現內心等。使得學生美育教育中,不僅學會認識美、欣賞美,而且激發學生主動在學習生活中表達美、創造美。通過課程,既學習了美學,對美的表達有了新的理解,而且能抒發情緒,緩解壓力,獲得體驗,增強自信,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感悟課程所帶來的收獲的同時,也打通了心結,從而達到一個良好的身心狀態。
“以文育人,以情動人,以愛化人”。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攻堅克難的抗戰精神,為人民服務的建黨精神,無不是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教材。找到歷史與心靈的聯系,構建橋梁,育心理健康于愛國主義教育之中,感染學生思想,陶冶學生情操,使廣大學生在這種優質“氛圍”之下,有良好的體驗,引領學生養成積極的心態,堅韌的品格,吃苦的精神和堅強的毅力。厚植情感熏陶于心理健康教育之中,以春風化雨的方式做好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的調查結果顯示,18~25歲組的心理健康指數低于其他各年齡段[5]。通過樹立互聯網思維,提升“美院模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應用水平,創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模式,搭建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交流平臺,構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序開展。例如,以新媒體技術為依托,借助“兩微一媒”和“兩會一課”搭建有效心理健康教育機制。
首先,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打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時空廣域性,而美院學生對于現代軟件以及信息技術的應用格外的得心應手。因此,通過互聯網信息技術進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信息共享豐富了心理健康資源,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賴于心理健康教育信息資源的豐富便捷,例如心理健康知識與心理咨詢服務信息,為廣大學生及相關工作者提供了優質平臺。通過專業化、技術化信息網絡平臺的搭建,使得學生在欣賞美、鑒賞藝術的同時,也可以隨時瀏覽相對應的心理健康方面的講座或查詢相應資源。最后,信息技術的應用也強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通過這種渠道,有效克服了學生對傳統心理健康教育上的恐懼,減少了抵觸。針對一些較隱私的問題,學生自身難以啟齒的,可以憑借信息化技術,在保護自身隱私的前提下,得以訴出,并有所回應。
當前,在“美院模式”下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很多壁壘,而美院學生作為大學生中的一類特殊群體,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諸多共性。
在專業考試及升學模式上決定了藝術專業這部分學生對于理論基礎掌握較弱。理論基礎決定意識形態的形成,因此美院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思維偏差,關于心理健康教育輔導的認識也有待加強。例如,有一些學生在面對現實潛伏的挑戰和問題而無所適從、無力解決時,產生恐慌、無助、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時,不會意識到這是屬于心理范疇的問題,而是單純認定為是情緒上的不如意,從而找不到適宜的方式進行疏解。還有一些同學,由于存在美院學生的共性特質,在行為上還存在一定程度的過激傾向,就會引發一系列的危機事件,造成不可挽回的不良后果。
媚俗文化的沖擊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帶來負面影響,導致他們認知偏差、情感淡漠、意志薄弱和行為異化[6]。美院學生由于學業上的需求,因此會在文化領域方面接觸較廣,而且在信息通達的當下,極容易接觸到一些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思想文化。媚俗文化不僅嚴重污染社會主義文化市場環境,使審美低俗,甚至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媚俗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具有長遠性,消除媚俗文化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多數美院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由兼職教師來充當,且目前高校絕大多數的心理咨詢師都不具備精神科執業醫師資格,高校的心理健康指導中心更不具備對嚴重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礙學生診斷和治療的條件[7]。
新媒體的發展在為美院學生提供便利的前提下,也存在弊端。有些新媒體信息為吸引流量、博取眼球,不乏會用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和偏激的立場來傳遞信息,在面對龐大、復雜的信息時,對于仍在成長過程中的學生來說,便會帶來認知上的偏差。例如,現在學生在應用自媒體、短視頻、b站的過程中,會接觸大量的社會性事件,而標題和內容的直觀沖擊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決策與判斷,由于美院學生自身的特質,學生在未了解真相的前提下,容易跟風做出一些評論和行為。這無形中也是導致一些惡性事件的源頭所在。
當今,高校學生的心理問題已成為不單單是學校內部乃至全社會都重點關注的問題。高校在做學生的教育中,不僅是要培養科技型、創新型人才,更是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全面了解美院學生的心理特質及問題類型更有利于做好學生的工作,有利于開展學生的工作,更有利于培養好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