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 源,蔡 薇,李承文
[1.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科,遼寧 大連 116011;2.中國醫學科學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血液病醫院(血液學研究所),天津 300020]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的一個亞型,染色體核型為伴有t(15;17)的二倍體核型,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1]。臨床上伴有2個t(15;17)及四倍體核型的APL比較少見,目前僅見16例報道[2-13],本文報道1例。
患者,男,74歲,因“牙周疼痛伴發熱2周”于2017年1月13日收入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血常規檢查:白細胞計數0.51×109/L,紅細胞計數1.9×1012/L,血紅蛋白70 g/L,血小板計數6×109/L。血涂片白細胞分類:早幼粒細胞38%,分葉核粒細胞12%,嗜酸性分葉核粒細胞1%,淋巴細胞49%。
凝血象:D-二聚體13 690.0 μg/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31.1 s,凝血酶原時間13.7 s,纖維蛋白原1.76 g/L,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47.30 mg/L。
骨髓象:有核細胞增生明顯活躍,粒細胞系統異常增生,以異常早幼粒細胞增生為主(84.5%),形態特點為細胞體積大,細胞質豐富,呈藍色,布滿密集、粗大的紫紅色顆粒;細胞核大且不規則,多呈扭曲、折疊狀態,核染色質較細致,核仁不清楚(圖1)。過氧化物酶染色(+++)。

圖1 患者APL骨髓象(瑞氏-吉姆薩染色,×1 000)
流式細胞免疫表型:表達CD117、CD33、MPO、CD9、CD2、CD123、CD13、CD64;不表達HLA-DR、CD34、CD4、CD11b、CD14、CD7、CD10、CD20、CD19、cCD3、CD3、cCD79a、CD5、CD36、CD56、CD15、TDT。
細胞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檢查:骨髓細胞短期培養法制備染色體并進行R顯帶,染色體核型分析示:92,XXYY,t(15;17)(q24;q21)×2[9]/46,XY[3](圖2)。聚合酶鏈反應定性篩查PML/RARα融合基因陽性,定量分析為短(S)型,陽性率為23.8%;WT1陽性率為48.06%。

圖2 細胞遺傳學檢查結果[t(15;17)×2]
熒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檢測:采用雙色雙融合PML/RARα探針(美國雅培公司)檢測PML/RARα融合基因,共計數200個間期細胞,陽性率為95%,每個陽性細胞中有4個PML/RARα融合信號(圖3)。

圖3 間期FISH結果
診斷和治療:患者被確診為APL。患者有肝硬化病史,肝功能較差,給予全反式維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聯用高三尖杉酯堿誘導治療,同時針對患者白細胞低的情況給予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刺激(白細胞計數>2×109/L后停用),卡絡磺鈉靜脈滴注防止出血等對癥支持治療。治療期間監測患者血常規及凝血象,患者逐漸出現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征象,纖維蛋白原進行性下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延長,D-二聚體進行性升高,每日給予新鮮冰凍血漿輸注,在補充凝血因子的基礎上給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患者凝血糾正不理想,考慮與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未緩解有關。2017年1月24日,患者因呼吸衰竭被宣布臨床死亡。
本病例臨床特征、細胞形態學及流式細胞檢測結果均符合APL診斷,但染色體和FISH檢測結果顯示存在2個t(15;17)(q24;q21)及四倍體核型。應用FISH技術,采用雙色雙融合PML/RARα探針檢測患者融合基因陽性,信號特征為2紅2綠4融合,和二倍體APL的陽性細胞信號特征1紅1綠2融合相比,其融合基因信號成倍增加。通過染色體核型分析,發現其存在四倍體及2個t(15;17),這都證實了其異常早幼粒細胞的DNA含量成倍增加,同時FISH融合基因信號特點也與其染色體核型中存在2個t(15;17)相符合。聚合酶鏈反應檢測PML/RARα融合基因亦是陽性。
APL的形態學特征明顯,骨髓中以異常的多顆粒早幼粒細胞為主,胞核大小不一,胞質中有大小不等的顆粒,可分為粗顆粒型(M3a)、細顆粒型(M3b)和微顆粒型(M3c)。本例患者根據其形態學特征歸為M3a型,但其異常早幼粒細胞體積更大,約為正常淋巴細胞的4倍,細胞質豐富,胞核大且不規則,多呈扭曲、折疊狀態,與其他文獻[2-13]中報道的伴有雙重t(15;17)的四倍體病例形態學特征一致。同二倍體APL相比,此類四倍體APL的異常早幼粒細胞體積更大,胞核畸形更明顯。
APL的免疫表型特點為表達CD13和CD33,不表達CD34和HLA-DR。我們對既往16例報道的四倍體APL免疫表型進行分析,除2例未檢測外,其余14例均表達CD13和CD33,大部分病例不表達CD34,未見表達HLA-DR病例。本例患者免疫表型表達CD2、CD9、CD13、CD33、CD64、CD117、CD123、MPO,不表達CD34、HLA-DR、CD15、CD56,與絕大部分既往報道[2-13]的病例一致。與二倍體APL的免疫表型相比,四倍體APL免疫表型無明顯差異,但具有一定異質性。
t(15;17)(q24;q21)伴PML/RARα融合基因是APL特異性的遺傳學標志,臨床上應用全反式維甲酸治療具有該異常的APL有效[14-15]。APL的主要臨床特點之一為嚴重的凝血功能異常,絕大多數患者會出現彌散性血管內出血,由此產生的重要臟器出血是APL患者初期死亡的最常見原因。該病例發病后很快出現彌散性血管內出血,凝血糾正不理想,短期內死亡。
伴有2個t(15;17)的四倍體APL在急性白血病中比較少見,與經典的二倍體APL相比,除了異常早幼粒細胞體積較大,染色體核型變化,及FISH融合基因信號增加外,在免疫表型、治療及預后方面都沒有較大差異,但由于病例數較少,還需要積累更多的病例來明確其臨床及生物學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