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樹旺
腦膜瘤是指起源于蛛網膜內皮細胞,主要發生在蛛網膜顆粒或蛛網膜絨毛的瘤體。發病人群在成人中更為常見。腦膜瘤瘤體多為良性,臨床病程長。由于腦膜瘤瘤體生長緩慢,最初只有輕微的頭痛癥狀,而且是間歇性的,多在腦膜瘤瘤體附近。臨床治療應盡量爭取完全切除手術治療[1,2]。目前,腦膜瘤的治療方法有激光切除、常規手術和顯微手術治療,由于患者的發病部位、嚴重程度和手術方式的不同,手術治療中可能會出現以下并發癥,如視力障礙、癲癇、動眼神經損傷、顱內血腫、偏癱、頸內動脈閉塞等。有些癥狀可以通過康復訓練進行恢復,有些癥狀需要通過藥物進行控制。激光切除會對患者的神經造成極大的損傷,極有可能導致死亡,但保守的治療無法有效控制腦膜瘤瘤體生長,會加重患者病情,達不到預期的治療效果,因此為了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本文選擇本院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100 例腦膜瘤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分析顯微手術治療腦膜瘤的臨床療效,詳情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腦膜瘤患者共100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 例。對照組患者男29 例,女21 例;年齡34~76 歲,平均年齡(53.21±8.21)歲。觀察組患者男28 例,女22 例;年齡34~78 歲,平均年齡(53.82±8.1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開放手術治療,肉眼條件下切除腦膜瘤瘤體。手術完成后縫合患者傷口,避免術后感染,盡可能使患者生理狀況與術前一致。
觀察組患者采取顯微手術治療。選取翼點入路或改良翼點入路,均在顯微鏡下操作。對患者實施全身麻醉,并協助其取仰臥位,頭后仰并偏向對側,調整角度使額骨顴突處于最高點。然后依據患者腫瘤生長特點對頭皮切口進行個性化設計,并逐層切開頭皮各層,翻開皮肌瓣;在顱骨鉆孔后,通過銑刀銑開骨瓣,從外向內剝離蝶骨嵴處硬腦膜,磨除處理蝶骨嵴至前床突,然后再電凝硬腦膜后切開硬腦膜,并進行懸吊。其次在顯微鏡輔助下打開側裂池,緩慢釋放腦脊液。完成上述操作后,采用腦壓板將額葉底面向外上方抬起,向外下方牽拉顳葉。顯微鏡下充分暴露腫瘤,仔細辨認腫瘤與神經、血管及其分支、海綿竇的關系。在此過程中,對于腫瘤較小、基底部清晰可見的患者可電凝基底部,并在減少腫瘤的血供后逐步切除腫瘤;對于體積較大的腫瘤,并且基底部顯露困難的患者,需要先切開腫瘤包膜,然后通過瘤內分塊切除與分離基底部交替進行的方法逐步原位切除腫瘤;對于與顱神經、顱內血管、海綿竇、腦組織等組織關系密切的腫瘤,粘連緊密而無法全切的患者,需要殘存少許腫瘤,但是可以在術后進行放射治療。完成上述操作后進行徹底止血,然后關顱,進行水密式縫合硬腦膜,部分以硬腦膜覆蓋,游離骨瓣還納,最后進行顱骨鎖固定,逐層縫合頭皮即可。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治療前后SF-36 評分、術后并發癥發生率。SF-36中包括機體、情感、心理和社會4 個維度,總分值0~100 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為(8.24±1.05)d,短于對照組的(11.45±2.56)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SF-36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SF-36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SF-36 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SF-36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SF-36 評分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2.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00%(1/50),低于對照組的20.00%(10/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目前,手術仍是治療腦膜瘤的主要方法。手術切除腦膜瘤瘤體是治療腦膜瘤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手術原則是在保護正常腦組織功能和血供的情況下盡可能清除病灶,起到減壓作用,緩解臨床癥狀,避免腦疝風險,保護患者生命安全。為降低腦膜瘤瘤體術后復發率,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在切除時需要保證安全,確保患者神經系統功能不受損。隨著現代診斷技術的發展,顯微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其可以提高手術成功率和手術安全性,徹底切除腦膜瘤瘤體,減少術中出血量,同時保留重要的血管和神經功能,不僅可以減少對腦組織的正常損傷,減少后遺癥,從而提高手術效果,降低術后復發和死亡率[3]。相比常規開放手術,顯微手術切除腦膜瘤手術更安全、更有效。在顯微手術切除腦膜瘤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抽吸囊液,確保視野清晰,促進手術有更廣闊的視野,有利于精細化手術,減少意外傷害。顯微手術可以有效減少手術中對周圍腦組織的過度牽引,顯微鏡下可以清晰識別重要的微血管和神經。在切除腦膜瘤瘤體的同時避免對其他腦組織的損傷,密切術后監護,并給予抗感染等對癥治療,對提高手術成功率也非常重要[4]。醫學研究表明,術前利用影像學資料并進行個體化術前評估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尤其是腫瘤及顱底骨質侵犯的程度、軟組織侵犯的程度、大腦中動脈與頸內動脈的關系、是否侵犯海綿竇、是否侵犯視神經管等重要信息,準確的評估病情可以進一步保證手術的安全性,為提高腫瘤的切除程度提供保障。顯微鏡下腫瘤包膜應沿正常組織與腫瘤間隙分離取出,盡量避免損傷腦組織,可提高手術成功率。腫瘤越小,腫瘤全切除的幾率就越大。如果腫瘤累及靜脈竇會有較大的殘留率,容易引起面神經、腦神經損傷等并發癥,因此早期診斷和手術治療對患者有積極意義。如果術前懷疑腫瘤侵犯靜脈竇,必須進行頭顱磁共振靜脈血管成像(MRV)檢查,明確腫瘤與周圍血管靜脈竇的關系,為手術的順利開展提供依據。如果發現腫瘤侵犯靜脈竇并導致完全閉塞,可以與靜脈竇一起切除,但要注意大出血的風險,并采取相應措施[5,6]。
顯微神經外科技術在我國越來越普及,但顯微手術的概念還未被正確掌握和應用。顯微概念是指將對正常組織(主要是神經和血管)的損傷降到最小,最大程度處理病變,使患者獲得最佳效果的顯微醫學和顯微外科技術的概念。神經外科腫瘤為占位性病變,會出現炎癥反應,導致偏癱、失語、失明等運動和感覺障礙,甚至死亡[7,8]。顯微手術是在顯微外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外科手術方法,其技術要求高,在傳統手術方式中由于解剖結構復雜,部分腫瘤深部或模糊,光線難以達到最佳照明狀態,手術視野往往不清晰,使用高倍顯微鏡也不能準確判斷并進行手術切除,因此往往切除不徹底或誤切,破壞神經和血管,使腫瘤功能區受損,還會出現功能障礙,甚至殘疾和死亡。隨著顯微手術的發展,神經外科手術的成功率有了很大的提高[9]。首先,顯微手術減少了病灶暴露,減少了大腦內部組織與空氣的接觸,降低二次感染率。顯微手術通過將焦點和相關部分連接起來,建立三維結構圖,手術入路和切除方法設計清晰準確,效果更加直觀,可做到骨窗最小、路徑最短、效果最好[10]。
綜上所述,顯微手術對于腦膜瘤的治療效果優于常規開放手術,可有效減少并發癥發生,促進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改善,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