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男 高波 汪龍慶 趙大鵬
乳腺癌是女性高發的惡性腫瘤疾病,臨床需要應用手術治療干預,以此減少病灶轉移,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早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多應用根治性保乳手術,術前正確評估會直接影響手術治療效果與預后[1]。早期保乳術的治療效果與改良根治術差異不大,能夠滿足患者乳房美觀性要求。通過相關研究報道顯示,大部分前哨淋巴結陰性患者,應用前哨淋巴結活檢的效果顯著,所以必須注重前哨淋巴結活檢在早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保乳手術中的應用。關于前哨淋巴結活檢的公認染色方法包括核素法、藍染法和聯合法。按照部分研究報道顯示,術前淋巴閃爍顯像、聯合法的應用優勢比較高,能夠提升前哨淋巴結活檢成功率[2]。然而由于上述方法的操作成本昂貴,所以此次研究擬采用藍染法,分析早期浸潤性乳腺癌保乳手術中行前哨淋巴結活檢的可行性,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10 月~2019 年3 月收治的72 例早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研究組(37 例)及對照組(35 例)。研究組年齡28~67 歲,平均年齡(47.5±6.5)歲;對照組年齡29~68 歲,平均年齡(48.2±6.6)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患者改良根治術,將腋窩淋巴結組織清掃干凈,根據腋窩淋巴結分級標準,清掃Ⅰ級、Ⅱ級水平,不保留肋間臂神經。術后給予患者胸帶進行加壓包扎處理。
1.2.2 研究組 患者在保乳手術中行前哨淋巴結活檢,具體如下:使用γ 探測儀,低能分辨率準直器,亞甲藍(1%),硫膠體[3];選擇放射性同位素、亞甲藍,進行前哨淋巴結活檢示蹤。于術前2 h 注射示蹤劑,于原發腫瘤表面皮下組織內注射,注射物包括99mTc 標記的硫膠體0.5~2.0 ml,0.5~1.0 mCi 同位素強度。之后進行單光子發射計算機化斷層顯像。注射點以外觀察到放射性濃集顯像,則判定為前哨淋巴結。染料注射:確保患者麻醉成功之后,將2 ml 亞甲藍(1%)注射于原發腫瘤表面與乳暈區域。如果患者已經接受術前活檢、術中活檢,則需要將染料注射在殘腔周圍和乳暈區域[4]。單光子發射計算機化斷層顯像:注射完染料之后,需要按摩注射部位皮膚。待至10 min 之后,沿著腋窩皮膚皺褶處切開,平行于胸大肌方向,同時在胸大肌外緣位置切開脂肪結締組織,沿著染色淋巴管持續向腋窩方向解剖。去除淋巴結后,標記前哨淋巴結。在手術過程中給予患者γ 探測儀檢查,將放射性強、放射濃集達到10%的腋窩淋巴結切除,之后送檢前哨淋巴結。完成上述操作后進行觸診,對腋窩區的可疑淋巴結進行單獨標記[5]。根據前哨淋巴結病理診斷結果,選擇適宜的腋窩手術方式;在外上象限、內上象限腫瘤位置,聯合皮膚紋理方向做一放射狀切口,對病灶區域進行擴大切除處理,標記不同位置的切緣,并且進行病理檢查。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 觀察和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拔管時間。
1.3.2 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乳房美容效果 觀察和記錄兩組患者的術后乳房美容效果評分,評分標準:優:12 分;良:9~11 分;差:≤8 分。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1.3.3 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統計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術后并發癥包括皮瓣壞死、上肢水腫、皮下積液。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65.69±20.47)min、術中出血量為(61.58±14.69)ml、拔管時間為(5.13±1.38)d,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98.74±19.45)min、術中出血量為(165.58±22.57)ml、拔管時間為(27.85±10.49)d。研究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拔管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2.2 兩組患者的術后乳房美容效果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術后乳房美容效果優良率為97.30%,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術后乳房美容效果比較[n(%),%]
2.3 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發生皮下積液1 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70%;對照組患者發生皮下積液3 例,上肢水腫2 例,皮瓣壞死1 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7.14%。研究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273,P<0.05)。
當前,乳腺癌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通過臨床研究能夠看出,手術干預是治療乳腺癌患者的主要方法,通過病灶根除提升治療效果。早期浸潤性乳腺癌手術治療方式中,以保乳手術最常見。此種手術方式能夠明顯控制疾病發展,降低機體創傷程度,還能夠減少術后并發癥和不良反應。通過給予早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保乳手術治療,能夠加快術后恢復,維護乳房完整性,以此消除患者心理壓力,全面改善生活質量。
保乳手術治療過程中,腋窩淋巴結清掃屬于重要步驟,能夠有效作用于臨床分期、局部控制以及綜合治療中。然而,給予早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腋窩淋巴結清掃術,極易導致術后出現上肢功能障礙、淋巴瘺、皮下積液等癥狀,對手術治療效果造成不良影響[6]。部分研究報道顯示,給予早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結活檢,能夠對腋窩淋巴結情況進行準確判斷,簡化手術操作步驟,已經得到臨床醫師的認可。在具體治療中,前哨淋巴結活檢已經成為早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治療的標準模式,對于腋窩淋巴結陰性患者,通過前哨淋巴結活檢可以有效緩解淋巴結清除術的痛苦,還能夠不斷縮小手術范圍,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提升乳房美容效果[7]。通過此次研究結果能夠看出,早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接受保乳手術時,給予患者前哨淋巴結活檢具備可行性,能夠確保保乳手術的順利有效開展,減少術后并發癥,還能夠降低疾病復發率。兩組患者接受不同治療措施后,研究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拔管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說明前哨淋巴結活檢不會對患者造成較大損傷,可以縮短手術時間和術后拔管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少,有助于促進患者術后恢復。通過對兩組患者乳房美容效果進行比較分析,研究組患者的術后乳房美容效果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提示前哨淋巴結活檢能夠明顯提升早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的乳房美容效果。同時,通過對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進行比較,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早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在接受保乳手術治療時,通過給予前哨淋巴結活檢,有助于降低術后并發癥,尤其表現在皮瓣壞死、上肢水腫等方面。此外,在保乳手術治療期間應用前哨淋巴結活檢,還能夠確保手術人員全面了解操作方法,以此保證整個手術的順利開展,還能夠為手術操作人員提供重要指導[8]。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此次研究只是選取了本院收治的72 例早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樣本量比較少,因此所獲得的研究結論說服性比較低,希望在后期研究中能夠開展大量早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的研究,以此確保研究結果的說服力。
綜上所述,給予早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保乳手術中前哨淋巴結活檢具備可行性,可以縮短保乳手術時間和拔管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且手術操作簡便,安全性高,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