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彩姝
在臨床中,產前檢測是借助便捷、實惠、不會對胎兒帶來損傷的各類方法進行檢測,借助免疫血清學定量檢測方法對孕婦的各項血清標志物進行檢測,再參照孕婦的孕周、年齡等,測算出其風險值[1]。18-三體綜合征、神經管缺陷在我國均是新生兒先天性缺陷性疾病[2]。現階段,各項產前檢測都是常規性檢測,較難檢出較多疾病,進而會給孕婦、胎兒的安全性帶來不良影響[3]。在各項新興醫療技術得到極大發展后,使得產前免疫檢測已經在臨床中得到了十分普遍地應用,且獲得了更為理想的效果,可以通過檢測發現并防控高危妊娠,保證孕婦、胎兒的安全性,與B 超檢測聯合后,可以極大地提升各類疾病的總檢出率[4]。本文主要研究將免疫血清學檢測聯合B 超檢測應用于產前免疫檢測中的作用與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本院接收的80 例進行產前檢測的孕婦,根據檢測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 例。對照組年齡22~30 歲,平均年齡(26.73±2.06)歲;產 次1~3 次,平均產次(2.99±0.67)次;初產婦、經產婦依次是27、13 例;孕次2~3 次,平均孕次(2.82±0.23)次。觀察組年齡23~29 歲,平均年齡(26.52±2.03)歲;產次1~2 次,平均產次(2.98±0.68)次;初產婦、經產婦依次是26、14 例;孕次2~4 次,平均孕次(3.17±0.92)次。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行常規性檢測:參照孕婦的體重、身心狀態、年齡、孕次、孕周等方面的情況,給其制訂出相對應的保健方案,告訴孕婦需要定時進行各項產前檢測,在孕32 周之前,每個月需要進行1 次,對胎兒的生長與發育、孕婦血壓與宮高等情況進行檢測;在孕周>32 周后,需要間隔半個月進行1 次;在至36 周后,需要每周進行1 次,直到結束生產。
1.2.2 觀察組 施予免疫血清學檢測聯合B 超檢測:需要應用到抗-D 型血清、抗-B、抗A 型標準血清,加之2-巰基乙醇、微電腦控制離心機、卡式離心機。在早晨,需要對孕婦處于空腹狀態下的靜脈血液進行采集,在進行離心、分離后,獲得血清,對其就乙型肝炎(乙肝)、丙型肝炎(丙肝)、艾滋病、梅毒、微生物感染等各項免疫項目進行檢測,抗艾滋病病毒(HIV)借助酶聯免疫吸附法進行檢測,如果初始檢測出現陽性,還需要借助實驗室進行明確;梅毒借助快速血漿反應素環狀卡實驗法進行檢測,而丙肝、乙肝都借助酶聯免疫吸附法進行檢測,各項檢測項目都需要參照說明書來進行具體的操作,并引用質控品進行質控。同時,對孕婦借助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進行檢測,容積探頭即為RAB,把探頭頻率設定好范圍于4~8 MHz,輔助孕婦處在平臥體位或是側臥體位,全方位顯露出其腹部,明確胎兒所處的方位、各項情況等。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胎兒異常的檢出率、產婦疾病(乙肝、丙肝、梅毒、微生物感染、艾滋病)的檢出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胎兒異常的檢出率比較 觀察組胎兒異常的檢出率為15.00%(6/40),高于對照組的2.50%(1/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914,P<0.05)。
2.2 兩組孕婦疾病的檢出率比較 觀察組孕婦疾病的檢出率25.00%高于對照組的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孕婦疾病的檢出率比較(%)
近幾年,盡管在醫院進行產前常規檢測的孕婦總數較多,但是,進行免疫檢測的孕婦總數是較少的,而常規檢測大多都沒有涉及到各項免疫檢測,這就會使得部分孕婦在妊娠期攜帶了乙肝、丙肝、梅毒等,但是自己不知曉,最終給胎兒、孕婦均帶來了十分嚴重的影響[5]。而進行各項產前免疫檢測,可以盡早檢出更多的疾病,防控孕婦出現流產,保證孕婦、胎兒的安全性[6]。在臨床中,借助超聲可以檢出胎兒所出現的異常,在對胎兒的頂臀徑進行檢測后,可以對孕周進行評判,最后能夠對預產期加以預測;對孕婦的靜脈導管血流頻譜進行檢測,能夠對胎兒的鼻骨、頸部透明層厚度進行檢測,在獲得這類結果后,能夠盡早進行相對應的治療,以減少發生高危妊娠的幾率,保證妊娠更為安全[7]。對于乙肝病毒來說,其是DNA 病毒之一,這一病毒是借助血制品、血液進行傳播的,其較易逐步進展成肝硬化、慢性肝炎,這類疾病有關的判斷標準大多都是把乙肝病毒標志物免疫檢測當作參照[8]。對于HIV 病毒來說,其會對人機體中的輔助T 淋巴細胞系統進行攻擊,進而使得人機體中的細胞免疫功能出現障礙,從孕婦逐步傳播至胎兒,引發異位妊娠、早產等許多問題,產婦在剛剛被HIV 病毒所感染后,在4 周中,會出現淋巴結腫大、高熱等,而這類表現與癥狀會在4 周后逐步得到消退,對已被感染的孕婦來說,在2 周中無法對其進行檢測,而是需要在6~8 周后才可以檢出HIV 抗體[9]。在對孕婦進行血清梅毒病原學檢測后,應用非梅毒螺旋體血清試驗、梅毒螺旋體免疫球蛋白M(IgM)抗體檢測,對非特異性抗體來說,通常都需要對其進行快速血漿反應素環狀卡片試驗(RPR)檢測或是甲苯胺紅不加熱血清試驗(TRUST)檢測,而對特異性抗體來說,通常需要對其進行梅毒顆粒凝集試驗(TPPA)檢測。在對孕婦進行TORCH[弓形體(T)、其余病原體(O)、風疹病毒(R)、巨細胞病毒(C)、單純皰疹病毒(H)]檢測后,可以對其是否具有微生物感染加以評判,并把其當作檢測參照,如果孕婦是第一次進行各項檢測,且其IgM 抗體、TORCH 特異性體現出陽性,就需要對血清樣品再一次進行檢測,進而明確感染方面的情況,排除有關的干擾因素,并動態性地對各類抗體進行檢測,觀察并檢測疾病方面的情況。在產前進行各項免疫檢測后,可以盡早發現高危妊娠有關的潛在因素,以立即對其進行控制,并減少發生高危妊娠的幾率,保證孕婦、胎兒均更為安全。
綜上所述,產前免疫檢測工作中應用免疫血清學檢測聯合B 超檢測能夠提高孕婦乙肝、丙肝、胎兒異常、梅毒的檢出率,從而更早的實施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