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雨軒
肺癌在我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均有非常高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在肺癌中最常見的分型是非小細胞肺癌,占比約為80%,臨床一直非常重視對非小細胞肺癌的診斷和治療,但是非小細胞肺癌隱匿性比較強,許多患者及至晚期才確診,此時手術治療不再適合,臨床多以吉非替尼等靶向藥物進行治療,用以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1]。但是,許多患者會因為對靶向藥物產生耐藥性而出現靶向治療失敗的結果,對此,臨床多為患者進行挽救化療,而培美曲塞、多西他賽廣譜抗腫瘤活性較強,多被用于靶向治療失敗后的挽救化療[2]。本文選擇2019 年4 月~2020 年4 月本院90 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失敗后患者,分析培美曲塞與多西他賽對其進行化療治療的安全性與有效性。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 年4 月~2020 年4月本院90 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失敗后患者,以便利抽樣法分組方式分為A 組和B 組,各45 例。A 組男30 例,女15 例;年齡49~71 歲,平均年齡(60.48±11.27)歲;分期:Ⅲb 期36 例,Ⅳ期9 例;分型:大細胞癌6 例,鱗癌19 例,腺癌20 例。B 組男26 例,女19 例;年齡48~72 歲,平均年齡(60.41±11.34)歲;分期:Ⅲb 期37 例,Ⅳ期8 例;分型:大細胞癌7 例,鱗癌17 例,腺癌21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經病理檢查確診為非小細胞肺癌,且符合《內科學》第8 版中非小細胞肺癌的診斷標準[3];②按照美國癌癥聯合委員會(AJCC)癌癥分期手冊的分期標準[4],均屬于Ⅲb 或Ⅳ期;③經靶向治療失敗;④身體狀況可耐受挽救化療;⑤未接受其他治療;⑥本研究尊重患者與患者家屬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并通過醫學倫理委員會的審核。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其他惡性腫瘤者;②臨床資料不全者;③過敏性體質者;④肝腎功能不全;⑤依從性不佳或存在精神障礙,無法堅持完成研究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基礎治療,化療前1 周使用葉酸片,口服,1 次/d,0.4 mg/次;維生素B12肌內注射,每9 周1 次,1 mg/次,直至療程結束。化療前患者均使用地塞米松,用法用量為:口服,10 mg/次。在此基礎上,A 組給予培美曲塞進行化療,用法用量及療程為:靜脈滴注,500 mg/m2,d1,21 d 為1 個周期,治療2 個周期評價療效。B 組給予多西他賽進行化療,用法用量及療程為:靜脈滴注,75 mg/m2,d1,21 d為1個周期,治療2 個周期評價療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疾病控制率和近期療效,疾病控制率和近期療效均參考《實體瘤的療效評價標準》,具體判定標準:完全緩解:患者癥狀在治療后全部消失,各項指標經實驗室檢驗處于正常范圍;部分緩解:患者癥狀在治療后顯著減輕,各項指標經實驗室檢驗也有明顯改善;穩定:患者癥狀在治療后無明顯改善、各項指標的實驗室檢驗結果也無明顯變化,但二者均趨于穩定,且未有惡化跡象;進展:患者癥狀、各項指標的實驗室檢驗結果均出現惡化跡象,甚至患者死亡[5]。近期總有效率=完全緩解率+部分緩解率。疾病控制率=完全緩解率+部分緩解率+穩定率。②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不良反應包括脫發、皮疹、惡心嘔吐、腹瀉、骨髓抑制及食欲不振。③生存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疾病控制率、近期療效比較 A 組完全緩解13 例,部分緩解11 例,穩定3 例,進展18 例;B 組完全緩解9 例,部分緩解9 例,穩定4 例,進展23 例;A 組疾病控制率60.00%、近期總有效率53.33%與B組的48.89%、40.0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疾病控制率、近期療效比較(n,%)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A 組脫發、皮疹、惡心嘔吐、腹瀉、骨髓抑制及食欲不振發生率均低于B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2.3 兩組生存時間比較 A 組生存時間為(10.17±1.33)個月,與B 組的(9.86±1.47)個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049,P=0.149>0.05)。
非小細胞肺癌在肺癌中占比極高,其具有非常高的致死率,臨床多采取靶向治療,靶向治療常用藥物包括吉非替尼和尼羅替尼。吉非替尼可以抑制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及腫瘤的生長,殺滅腫瘤細胞,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尼羅替尼可以針對誘發癌變的基因進行治療,二者本身均具有非常顯著的療效,但患者易因長期用藥而對靶向藥物產生耐藥性,進而導致治療失敗。相關研究指出,靶向治療失敗后臨床并無可靠的挽救治療方案,目前主要通過化療作為挽救方案[6]。本文中A 組選擇使用抗葉酸制劑培美曲塞,這種藥物不僅可以破壞細胞的葉酸依賴性代謝,阻礙腫瘤細胞的復制,還能抑制二氫葉酸還原酶,運載葉酸載體,將葉酸等物質轉化為谷氨酸,進而達到延長腫瘤細胞抑制時間的目的[7];B 組選擇使用紫杉類藥物多西他賽,這種藥物多被用于治療晚期的卵巢癌、乳腺癌以及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其可以抑制微管的解聚,增強蛋白的聚合能力,促進非功能性微管束的產生,破壞腫瘤細胞的有絲分裂[8,9]。這兩種藥物可以從不同作用機制達到抗腫瘤的目的,結果顯示:A 組疾病控制率、近期總有效率與B 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 組生存時間與B 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兩種藥物在有效性上均非常顯著。A 組脫發、皮疹、惡心嘔吐、腹瀉、骨髓抑制及食欲不振發生率均低于B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培美曲塞的安全性優于多西他賽。因此,在有效性相近的情況下,臨床應為患者優選安全性更高的培美曲塞。
綜上所述,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失敗后患者應用多西他賽或培美曲塞化療治療均可取得較好的近期療效,其生存時間也都可以得到延長,但在安全性上培美曲塞優于多西他賽,故臨床應為患者使用培美曲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