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陳淑珍 李藝
布洛芬是一種非甾體類消炎藥,主要是通過抑制環氧化酶來減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從而達到鎮痛消炎的效果,該藥物在原發性痛經中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目前已經在國內外得到了廣泛應用,但是長期服用布洛芬可能會出現較多的不良反應,甚至會引起耐藥,需要尋找更加有效的治療方法[1]。中醫對于痛經有著豐富的診療經驗,中醫認為該病的病機在于“不通則痛”,因此通常采取活血通絡的治療原則。浮針是符仲華教授發明的一種新型針灸治療方法。在疼痛治療方面有獨特療效,具有快速緩解疼痛的特點。其有一套與傳統針灸完全不同的理論體系與治療方法,即患肌、平于皮膚入針、皮下掃散手法、再灌注活動等[2],臨床發現浮針在原發性痛經中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3]。為了觀察浮針的治療效果,文章選取2019 年9 月~2021 年2 月收治的60 例本院收治的原發性痛經急性發作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9 月~2021 年2月本院收治的60 例原發性痛經急性發作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患者年齡18~30 歲,平均年齡為(26.1±3.3)歲。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藥物組和浮針組,每組30 例。納入標準:①符合《婦產科學》中關于原發性痛經的診斷標準且符合《中醫婦科學》中關于痛經的診斷標準[4];②本次研究患者及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月經周期不規律、經前出現痛經癥狀、繼發性痛經、合并嚴重心肺肝腎器質性疾病、精神疾病以及暈針的患者。
1.2 方法 藥物組采取布洛芬治療,有小腹疼痛時口服300 mg 布洛芬緩釋膠囊,間隔時間為12 h,用藥至痛經癥狀緩解或連續服用2~3 d。
浮針組在布洛芬治療的基礎上加入浮針治療,布洛芬用藥方法同藥物組,浮針治療方法取相關患肌治療痛經。采用一次性使用浮針(南京派福醫學科技公司,規格:中號)經皮斜刺入皮下,在皮下做掃散動作,約持續至疼痛減輕至患者可忍受的程度。在掃散過程中同時指導患者進行再灌注活動,治療結束后將套管針留置在患者體內約6 h。連續治療3 d。相關患肌有腹直肌、腹斜肌、腰方肌、臀大肌、臀中肌、股內收肌群。再灌注活動有:仰臥位:腹直肌:屈髖、脊柱前屈;腹斜肌:脊柱前屈,用手掌觸對側膝蓋;髂腰肌:屈髖;俯臥位:腰方肌:伸脊伸髖;臀大肌:髖關節45°,外展,伸髖;伸展髖關節;臀中肌:側臥位,外展髖關節。浮針連續治療3 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疼痛緩解時間以及治療前后VAS、CMSS 評分。療效判定標準[5]:顯效:治療后患者的痛經癥狀完全緩解;有效:治療后患者的痛經癥狀明顯改善,仍有不適感但不影響工作和學習;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VAS 評分主要是評估患者的疼痛癥狀,總分為10 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的疼痛程度越嚴重。CMSS 評分主要是評估患者的痛經癥狀嚴重程度,總分為72 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的痛經癥狀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以及疼痛緩解時間的差異 浮針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藥物組,疼痛緩解時間短于藥物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以及疼痛緩解時間的差異(n,%,)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以及疼痛緩解時間的差異(n,%,)
注:與藥物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CMSS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VAS、CMSS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浮針組患者VAS、CMSS 評分均低于藥物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CMSS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CMSS 評分比較(,分)
注:與藥物組比較,aP<0.05
原發性痛經是指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的前提下患者在月經周期出現下腹墜痛、腰酸及其不適癥狀,會導致患者睡眠質量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精神萎靡,對患者正常工作與生活造成了較大的影響[6]。現代醫學認為痛經的出現主要是由于內源性縮宮素、血管加壓素以及β-內啡肽等物質表達水平升高有關,其中前列腺素水平升高與痛經發生的關系密切,這主要是由于前列腺素水平的升高使得子宮肌層收縮力升高,子宮缺血缺氧而出現疼痛癥狀[7]。原發性痛經患者與無痛經癥狀的女性相比,血清前列腺素水平明顯更高,且在經期第二天可達到峰值,與疼痛最強烈時期吻合。因此臨床醫學對于原發性痛經主要是通過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劑進行治療,而布洛芬是一種非甾體類消炎藥,該藥物能夠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從而達到改善痛經患者疼痛癥狀的效果,具有操作簡單、效果好且經濟實惠的優勢,在國內外已經得到了推廣應用。但是長期布洛芬治療也會帶來較多的問題,因此需要尋找更加有效的治療方法。
原發性痛經屬中醫學“經行腹痛”,具有虛實之分,一般臨床上將發生在經后或經將凈時的痛經納于虛證,而將發生在行經前或行經初的痛經納于實證。治療時尊崇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8]。針刺治療原發性痛經有切實療效,痛經即時治療或者預防性治療均有明顯療效。浮針是中醫針灸治療中的一種方法,傳統針刺治療方法會有一定的酸麻脹感,但痛經患者本身就存在較高的疼痛感,因此在治療中可以采用浮針避免患者產生不適感,浮針主要是作用于淺筋膜,比傳統針灸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楊駿等[9]通過選取針灸治療原發性痛經的隨機對照研究觀察發現,針灸治療原發性痛經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劉莉等[10]通過選取寒凝血瘀型痛經患者進行對照觀察發現,浮針再灌注聯合中藥熱奄包具有更高的療效與安全性,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疼痛癥狀。陶臘梅等[11]通過選取32 例原發性痛經患者進行觀察,發現浮針配合再灌注活動治療的臨床療效要明顯高于常規西藥治療的效果,這與本次研究結果一致。本次研究中浮針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藥物組,疼痛緩解時間短于藥物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浮針組患者VAS、CMSS 評分均低于藥物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浮針在原發性痛經治療中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浮針治療原發性痛經急性發作能夠顯著提高臨床療效,快速緩解患者的痛經癥狀,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