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爽
近年來,冠心病的患病率日趨升高,且呈現出年輕化發展趨勢,很多患者實施藥物保守治療效果未達到預期目標,常采用介入治療方式,能夠有效改善患者冠狀動脈血液循環,將患者的心肌缺血癥狀改善[1]。需要注意的是,實施介入治療方法,具有擴張冠狀動脈的作用,但是動脈粥樣硬化進程無法延緩。現如今,醫療水平逐漸提高,實施常規治療效果不夠理想,在介入治療的基礎上使用心臟康復治療方法,可降低患者冠狀動脈狹窄比例[2]。通過嚴格的康復操作流程,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整體治療效果。在此期間,醫務人員實施標準化的康復流程,控制影響疾病的危險因素,能夠恢復患者的心臟功能,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整體治療效果。本文擇取本院接收的冠心病介入術后患者,觀察心臟康復治療在冠心病介入術后患者中的應用價值、心功能水平及生活質量改善情況,現有以下內容。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2 月~2020 年12 月本院接收的80 例冠心病介入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 例。其中,對照組男19 例,女21 例;年齡62~82 歲,平均年齡(72.44±3.68)歲。觀察組,男17 例,女23 例;年齡63~81 歲,平均年齡(72.39±3.22)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獲得冠心病介入術后患者及其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施行常規治療,給予患者降脂治療、抗凝治療等,根據患者的疾病情況實施對癥治療方案,與此同時,合理調整患者的飲食,并戒煙戒酒,對患者的血糖水平和血脂水平實時監測,合理安排患者休息時間,保持良好心態[3]。
1.2.2 觀察組 施行心臟康復治療,具體為:①醫務人員對患者的基礎情況進行綜合評估,主要包括:體質、疾病情況、運動能力,以此作為基礎,制定科學合理的康復計劃。②實施早期康復訓練模式:醫務人員在術后指導患者進行活動,首先實施下床活動,可指導患者緩慢步行,患者通過間歇性的運動,運動時間控制在5~10 min/次,3 次/d[4]。③實施中期康復模式:在患者手術結束后3 d,可實施上下樓梯、步行等低強度運動,運動強度遵循“由弱到強”的原則,首先實施短距離的活動,然后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增加運動量,運動時間控制在10 min,同時醫務人員觀察患者病情,一旦出現胸痛、胸悶等臨床癥狀,應該將患者的運動訓練終止[5]。④實施恢復性訓練模式:在患者手術結束后1 個月,醫務人員可指導患者實施騎自行車、跳舞等活動,患者也可打太極拳等,并適當增加患者的訓練時間和訓練強度,醫務人員將患者的活動時間增加至30 min/次,3 次/周。在患者運動時間結束后,醫務人員指導患者實施放松運動,實時監測患者的心率和血壓,促使患者各項體征處于穩定狀態[6]。⑤實施心理疏導方式:在發病期間,患者情緒狀態比較差,醫務人員通過鼓勵、勸導的方式,解決患者的心理問題,減少焦慮、抑郁等情緒,也可讓患者之間互相交流經驗,通過這樣的方式改善心理狀態,醫務人員也可使用心理暗示方法,心理疏導時間控制在30 min/次。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治療效果 判定標準[7]:顯效:癥狀消失;有效:癥狀好轉;無效:癥狀無改善。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3.2 心功能指標水平 心功能指標包括:LVEF、LVESD、LVEDD。
1.3.3 生活質量評分 包括:社會關系、精神狀態、軀體功能、生理功能。滿分100 分,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的心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后,對照組患者的LVEF 為(40.12±3.56)%、LVESD 為(43.65±4.82)mm、LVEDD 為(59.13±4.08)mm,觀察組患者的LVEF 為(49.21±4.71)%、LVESD 為(36.77±3.54)mm、LVEDD 為(53.21±3.61)mm。觀察組患者的LVEF 高于對照組,LVESD、LVEDD 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2.3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后,對照組患者的社會關系評分為(49.12±3.98)分、精神狀態評分為(50.74±6.33)分、軀體功能評分為(51.34±4.64)分、生理功能評分為(46.33±3.57)分,觀察組患者的社會關系評分為(67.05±1.25)分、精神狀態評分為(69.14±0.58)分、軀體功能評分為(70.03±1.67)分、生理功能評分為(71.21±2.03)分。觀察組患者的社會關系、精神狀態、軀體功能、生理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冠心病患者的發病機制不夠明確,在發病后,患者產生冠狀動脈循環障礙現象,具有較高的殘疾率和病死率。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臨床方面給予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療方法,處理患者局部血管狹窄效果比較好,但是對疾病發展無法阻斷。為了改善患者的預后,需實施積極有效的心臟康復治療方法,對其康復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8]。在實施心臟康復治療的過程中,運動是康復治療的根本。倘若患者肌肉缺乏運動,會導致冠心病發作。通過運動康復治療方法,可對患者冠心病進行預防,促使患者恢復身體健康[9]。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97.50%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實施心臟康復治療,降低患者血管內皮素水平,能夠有效提高血小板活動,且對血小板聚集進行抑制,有助于降低冠狀動脈血栓形成率。與此同時,通過心臟康復治療,促使患者血管再通,對心肌缺血嚴格控制,有助于提高整體治療效果。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LVEF(49.21±4.71)%高于對照組 的(40.12±3.56)%,LVESD(36.77±3.54)mm、LVEDD(53.21±3.61)mm 低于對照組的(43.65±4.82)、(59.13±4.08)mm,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可以發現實施心臟康復治療,從不同的階段出發,通過早期康復訓練、中期康復訓練及恢復性康復訓練等方式,改善患者血流儲備功能,有助于改善心功能水平。觀察組患者的社會關系評分為(67.05±1.25)分、精神狀態評分為(69.14±0.58)分、軀體功能評分為(70.03±1.67)分、生理功能評分為(71.21±2.03)分,均高于對照組的(49.12±3.98)、(50.74±6.33)、(51.34±4.64)、(46.33±3.57)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在實際的訓練過程中,醫務人員指導患者開展適度運動,能夠有效降低血液粘稠度,將疾病發展進程延緩。與此同時,開展針對性心理疏導,可減少患者不良情緒,幫助患者建立治療信心。通過心理康復治療,有助于延緩疾病發展進程,患者的情緒狀態比較好,和諧了社會關系,進一步提高了生活質量。通過康復訓練,保持患者健康心理狀態,提高生活活動能力,可讓患者盡快回歸社會,增強其適應能力,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預后。在訓練期間,積極改變患者不良習慣,促使其熟悉掌握康復知識,有助于提高整體治療效果[10]。
綜上所述,針對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開展心臟康復治療方式,不但改善了心功能指標,還提高了生活質量,療效確切,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