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長軍 唐祖林 黎佰勝 潘煥生 魏思奇
近年來,相關學者熱衷研究關節突關節椎弓根角(pedicle facet angle,P-F 角)、下腰椎關節突關節角(facet joint angle,FJA)在退變性腰椎滑脫(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等腰椎退行性疾病發生發展中的臨床意義,這些研究雖取得了一定共識,但相關結論存在較大分歧。年齡與P-F 角的關系一直是脊柱研究的熱點,本研究調查了健康成人下腰椎P-F 角的形態學特點及其與年齡的相關性,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2020年400 例來本院體檢且沒有腰椎疾病的受試者,按年齡段隨機分為20~29 歲組(20+組)、30~39 歲組(30+組)、40~49 歲組(40+組)、50~59 歲組(50+組),每組100 例。四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納入標準:無腰椎骨折、感染、手術病史,無腰椎骨質疏松、無腰椎先天畸形、無腰椎椎體滑脫、無腰椎峽部裂等;排除標準:不能接受CT 掃描;有明顯腰椎退行性疾病影像學表現。本研究獲倫理委員會批準,受試者知情且簽署同意書。

表1 四組一般資料比較[n(%)]
1.2 方法 對四組受試者進行腰椎CT 掃描并獲取三維重建圖像,應用ADW 4.4 圖像處理工作站軟件對所得影像學資料進行測量分析,所有測量均由兩名醫生獨立完成,實際所得結果取其平均值。參考Gao 等[1]推薦的測量平面和方法,采集L4~5、L5~S1兩節段的P-F角數據。測量方法:按Gao 等[1]推薦的方法測量,以平行于上位椎體正中矢狀線且經過椎管的外緣層面作為掃描層面,在獲得的矢狀面二維重建圖像測量右側椎弓根軸線與關節突關節面所成角度,所得結果取兩次測量的平均值。
1.3 觀察指標 比較四組 L4~5節段與L5~S1節段P-F角;分析下腰椎P-F 角與年齡的相關性。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正態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非正態計量資料采用F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F 角與年齡的相關性采用Pearson 相關分析。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四組 L4~5節段與L5~S1節段P-F 角比較 L4~5節段P-F 角20+組、30+組、40+組、50+組分別為(101.23±3.07)、(101.78±3.34)、(102.28±3.74)、(103.88±3.86)°;L5~S1節段P-F 角20+組、30+組、40+組、50+組分別為(100.18±4.08)、(100.79±4.85)、(101.42±4.41)、(101.38±4.61)°,L4~5P-F 角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增高,P-F 角20+組、30+組、40+組、50+組L4~5節段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P-F 角20+組、30+組、40+組、50+組L5~S1節段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四組 L4~5 節段與L5~S1 節段P-F 角比較(,°)

表2 四組 L4~5 節段與L5~S1 節段P-F 角比較(,°)
注:四組 L4~5 節段P-F 角比較,P<0.05
2.2 下腰椎P-F 角與年齡的相關性分析 健康成人L4~5P-F 角與年齡呈正相關(P<0.05);L5~S1P-F 角與年齡無相關性(P>0.05)。見表3。

表3 下腰椎P-F 角與年齡的相關性分析
DLS 是脊柱外科常見疾病,多見于50 歲以上中老年人,是造成老年人腰腿痛、影響生活質量的重要原因,其滑脫程度一般為Ⅰ度,少數嚴重的病例可發展至Ⅱ度。近年來,眾多學者對其發病機制和病因進行了深入研究,但至今其確切的病因仍不明確,被認為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2-4],尤其是關節突關節形態學變化與DLS 之間的因果關系尚存爭議。
P-F 角是描述關節突關節形態結構的指標之一,其與DLS 的關系是臨床研究的熱點,文獻報道,隨著P-F 角增大,其關節突關節面越偏向水平位,關節突關節的接觸面積隨之減少,不利于小關節間穩定性的維持[5,6]。Devine 等[7]的一篇文獻回顧指出,DLS 患者滑脫節段的關節突關節具有更小的FJA 及水平化的P-F 角等形態學特征。有研究認為關節突關節形態學變化(更小的FJA、水平化的P-F 角、小關節不對稱)對DLS 的發生具有一定的病因學意義,但其作用不應被夸大;關節突關節退變是隨著年齡增長出現的繼發性改變,而腰椎滑脫加劇了小關節的退變[8]。
DLS 在普通人群中的發生率約為4.1 %,多發生于50 歲以后,好發于L4~5節段,女性發病率約為男性的4 倍[9,10]。本文研究結果發現,健康成人L4~5P-F 角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升高,與年齡呈正相關(P<0.05)。L5~S1P-F 角與年齡無相關性(P>0.05)。這可能與臨床上觀察到的腰椎退變性滑脫好發于L4~5節段有關,因此認為P-F 角的形態學變化對L4~5節段DLS 的發生具有一定的病因學意義。有學者認為DLS 是一個長期慢性進展的過程,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局部因素包括椎間盤、周圍肌肉、韌帶、腰椎前凸角、骨盆投射角、關節突關節形態學異常等;全身因素有女性妊娠、卵巢切除術后雌激素水平降低、骨質疏松等[11,12]。
本研究借助CT 多層面重建技術,以平行于腰椎的正中矢狀面且經過椎管外緣層面作為掃描平面,在此獲得的矢狀面二維重建圖像測量右側P-F 角,結果發現L4~5節段的P-F 角和年齡呈正相關關系,表明隨著年齡增長L4~5節段P-F 角會逐漸增高,這可能是導致L4~5DLS 的危險因素之一。L5~S1P-F 角變化與年齡無相關性,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L5~S1節段的退變性滑脫率。
綜上所述,健康成人L4~5P-F 角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增高,與年齡呈正相關。另外,本研究為橫斷面研究,缺乏縱向動態對比,不能很好的闡明下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發病機制,存在局限性,因此有必要設計一項縱向研究進一步觀察同一組人群P-F 角與DLS 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