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燁
牙體劈裂是口腔科內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導致這類疾病的原因多為外傷、咬硬物等,且牙體劈裂的損傷常處于牙齦深處,治療難度較高[1]。以往牙體劈裂患者多選用牙齦切除術治療,但這種手術的創傷性較大,加之手術部位的特殊性,術后極易出現各種牙周疾病,對牙周組織的修復效果造成不利影響[2]。牙冠延長術是近些年興起的一種治療手段,其為缺損牙體提供了正常的生物學寬度,有利于保障牙周組織的健康生長。現抽取68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以對比分析的方法總結牙冠延長術的應用價值,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的6月~2020年的6月收治的牙體劈裂患者68 例(68 顆)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4 例。對照組男女各17 例;年齡22~58 歲,平均年齡(32.5±8.5)歲;牙體劈裂34 顆,其中前牙12 顆,前磨牙12 顆,磨牙10 顆;劈裂牙斷面位于牙齦下方2~4 mm,平均劈裂牙斷面位于牙齦下方(3.1±0.4)mm。觀察組男18 例,女16 例;年齡23~56 歲,平均年齡(33.2±7.6)歲;牙體劈裂34 顆,其中前牙11 顆,前磨牙12 顆,磨牙11 顆;劈裂牙斷面位于牙齦下方2~4 mm,平均劈裂牙斷面位于牙齦下方(3.3±0.5)mm。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牙體斷面位于牙齦下距離2~4 mm 的患者;②牙周組織完全正常且未發生松動的患者;③牙根長度與形態等符合樁冠制作條件的患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系統性疾病及手術禁忌證的患者;②妊娠期的女性患者;③對研究知情但不愿簽署知情協議同意書的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牙齦切除術治療。首先對手術部位進行局部浸潤麻醉,完成后切開牙齦組織直至斷裂牙體完全暴露出來,使用混合塞治劑覆蓋創面,時間為1 周。取出劈裂牙體并做好根管擴充和消毒工作,按照常規方法樁核印模,制作工作模型,使用材料為超硬石膏,試戴完成后借助氧化鋅粘固,確保固定效果。3 d 后以烤瓷熔附金屬全冠修復法治療。觀察組接受牙冠延長術治療。對患者的手術部位進行局部浸潤麻醉,選擇牙齦邊緣做切口,切口方式為內斜切口或溝內切口,其目的是暴露出牙齦下的缺損牙槽骨,借助高速渦輪鉆將部分牙槽骨去除,使得根斷面與牙槽嵴頂之間的距離在3~4 mm,其目的是修復完成后仍可暴露出1~2 mm 的牙體組織,方便刮治平整。最后縫合牙齦瓣,切除多余的牙齦組織,手術治療后1 周方可拆線,按照對照組的治療方法進行根管填充、樁核印模、全冠修復。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各項牙周指數、牙齒松動發生情況、牙體修復效果。術后對患者進行為期半年的隨訪調查,記錄患者的牙周指數,包PLI、SBI、PD 等。隨訪期間記錄患者的牙齒松動發生情況。修復效果判定標準:顯效:患牙修復后修復體未發生松動,修復牙體美學效果良好,牙齦溝<3 mm;有效:患牙修復后修復體未發生松動,牙齦顏色基本正常,美學效果一般;無效:患牙修復后修復體松動甚至脫落,修復牙體美學效果較差,出現牙齦紅腫、退縮、增生等問題。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各項牙周指數對比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3 個月、術后6 個月的PLI、SBI、PD 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6 個月,兩組患者的PLI、SBI、PD 均明顯低于本組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牙周指數對比()

表1 兩組患者各項牙周指數對比()
注:與本組術前對比,aP<0.05
2.2 兩組患者牙齒松動發生情況對比 隨訪期間,觀察組患者未出現牙齒松動,對照組中6 例(17.65%)患者發生牙齒松動,觀察組患者牙齒松動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581,P=0.010<0.05)。
2.3 兩組患者牙體修復效果對比 觀察組患者牙體修復總有效率為100.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8.2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牙體修復效果對比(n,%)
牙體劈裂是指牙體斷裂,且斷面在牙齦以下。牙體劈裂在口腔科發病率較高且治療難度大,患牙修復的關鍵點在于避免破壞牙體組織的生物學寬度。牙體修復過程中,一旦生物學寬度受損,機體將啟動自動修復功能,試圖去重建良好的生物學寬度,進而造成慢性炎癥或牙周炎等疾病,嚴重影響到牙體修復效果,不利于患者的病情改善[3,4]。
目前口腔科治療牙體劈裂的方法主要是牙齦切除術,這種治療方法通過切除增生且覆蓋在牙根斷面上的牙齦來改善患者的病情,其缺點是未改變牙槽嵴的高度,在這種治療方式下,考慮到生物學寬度恒定不變的前提,牙齦會在術后修復體尚未制作完成的情況下緩慢恢復,重新包裹在根斷面上,造成牙周炎等疾病[5]。隨著術后時間的延長,牙體美觀度和牙周健康均會受到影響,表現為牙齒松動等[6,7]。牙冠延長術則利用根向復位瓣術加骨切除術來延長患者的牙冠,進而提升修復體的固定效果,為全冠修復打下了夯實的基礎。在這種手術方法下,牙周組織得到有效保護,避免了破壞生物學寬度,有利于提升患牙修復效果[8-10]。本次研究中,兩組患者術前、術后3 個月、術后6 個月的PLI、SBI、PD 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6 個月,兩組患者的PLI、SBI、PD 均明顯低于本組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牙齒松動發生率0 低于對照組的17.6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牙體修復總有效率為100.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8.2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證實了在牙體劈裂治療中牙冠延長術的良好應用價值。近些年,眾多學者就牙冠延長術在牙體劈裂治療中的應用展開研究,在其基礎上進行手術方式改良,通過骨切除、骨修整等方式進一步確保了生物學寬度,強化了牙體修復效果。
綜上所述,牙體劈裂患者應用牙冠延長術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牙周指數,修復體固定效果也明顯優于傳統牙齦切除術,可預防牙齒松動,牙體修復效果明顯較好,綜合應用價值顯著,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