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江
臨床輸血是一種極為關鍵的輔助性治療方式,其在臨床治療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安全有效的輸血對于促進患者恢復是極為有利的,因此臨床要對輸血檢驗進行關注,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以往臨床輸血檢驗中,檢驗方法包括聚凝胺法、酶法及鹽水介質法,但是這些方式操作繁瑣,所需時間長,不能及時對患者進行輸血,會影響患者治療[1]。此外,因為抗人球蛋白配血會在一定程度上檢驗不完全抗體,因此很容易產生假陰性現象。有研究表明,卡式微柱凝膠試驗可以有效實現血型鑒定和交叉配血,其準確性高,操作便捷,不會對樣品造成嚴重污染[2]。因此本文旨在分析臨床輸血實驗中卡式微柱凝膠試驗的應用價值,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9年12月~2020年6月的1769 例住院患者通過隨機法分為參照組(884 例)及觀察組(885 例)。參照組中男460 例,女424 例;年齡20~68 歲,平均年齡(38.74±9.84)歲。觀察組中男462 例,女423 例;年齡20~69 歲,平均年齡(38.62±10.52)歲。兩組的性別及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本次實驗研究,且均為自愿參與;患者的依從性較高,且不存在意識障礙,可以配合臨床工作,基本信息完整;本次研究已經通過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認知障礙及溝通困難患者;由于無法耐受而中途退出者;臨床基本信息不全患者以及拒絕研究患者。
1.3 方法 參照組實行常規抽血檢測,抽取患者3 ml血液樣本,通過鹽水凝集法對紅細胞上血型抗原及血液中血型抗體進行檢測。觀察組實行卡式微柱凝膠試驗抽血檢測,所有患者均于清晨抽取3 ml 肘靜脈血,抽取結束后將其置入枸緣酸鈉抗凝管中實行抗凝處理。利用試管實行正向和反向定型試驗,并對卡式凝膠管進行標記,使用濃度為0.9%的氯化鈉溶液配置0.8%紅細胞懸液。在血清檢驗過程中,分別在A、B 兩根試管中加入50 μl 待檢血清,之后分別加入抗A 和抗B 血清25 μl,并融入0.8%紅細胞懸液50 μl。將50 μl 待檢血清和抗D 血清注入到D 試管中。分別在A1、B1 試管中加入50 μl A、B 型的0.8%紅細胞懸液和待檢血清。相關檢驗人員要對檢驗溫度進行合理控制,最好保持在37℃,孵育時間控制在10 min,之后在凝膠管中注入50 μl 的O 型血,以1000 r/min 的速度對其實行離心處理,離心時間為3 min。之后則可以對其進行測量和分析。
1.4 觀察指標 對兩組的檢驗結果及血型檢測結果進行分析和記錄。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檢驗結果對比 觀察組的正定型符合率99.66%和反定型符合率99.77%均高于參照組的97.74%、97.8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檢驗結果對比[n(%)]
2.2 兩組的血型檢測結果對比 觀察組交叉配血試驗后配血不符率、E 陰性率低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RhD 陰性率、C 陰性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血型檢測結果對比[n(%)]
臨床中,在對各種疾病所進行的搶救和治療中,輸血對于挽救患者生命以及提高治療效果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對患者實行安全、及時的輸血可以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能夠及時挽救患者生命,保障患者安全[3,4]。但是在輸血期間,如果血型和血清并不匹配,則很容易引起血栓栓塞、抗凝等癥狀,嚴重的甚至還會引發心血管疾病,進而危及患者生命。輸血檢驗是確保患者用血安全的重要方式[5]。傳統常規輸血檢驗中,酶法、鹽水檢驗法、聚凝胺法等都是較為常見的檢驗方式,但是這些檢驗方式的自動化程度較低,對樣本豐度有著較高要求,標準化難度大且操作復雜。對于病情嚴重患者,一旦輸血延誤,則很有可能會影響患者治療,嚴重的甚至還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6]。此外,如果配型不準確,則很容易引起抗凝,使患者產生血管內栓塞現象,因此在輸血之前,展開準確、及時的血液配對就顯得非常關鍵[7]。
受到病理、生理等因素的影響,傳統血型鑒定方法的準確率較低,操作繁瑣,因此其應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卡式微柱凝膠試驗法主要是通過標準化定量展開工作,可以有效降低相關操作人員的隨意性,有著敏感性高、特異性顯著以及重復性良好等優勢[8]。最近幾年,卡式微柱凝膠試驗在輸血檢驗中的應用地位和重要性逐漸凸顯,其是一種全新的血清、血型配對檢驗方式,可以對血型進行有效鑒定并展開配血工作,其主要原理是在系統調控對離心機進行支配的環境下,利用細小凝膠顆粒濾網分離凝結和非凝結紅細胞,能夠對不同圖譜進行充分顯示。相關檢驗醫生可以按照標準性解讀方法分析圖譜,并展開規范性和標準性較高的輸血實驗,這樣可以將人為因素對交叉配血所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9]。卡式微柱凝膠試驗的實行,在配對血型及血清之后,可以有效提高檢驗準確性,能夠及時、準確地對血液進行配對,能夠對患者的迅速輸血以及輸血安全進行有效保障。相比于常規檢驗方法,卡式微柱凝膠試驗的準確性更高,其有著安全性高、操作便捷以及靈敏度高等優勢,能夠使快速輸血以及輸血安全得到有效確保。但是需要注意,該檢驗方法的標本離心時間相對較長,個別患者受到自身疾病的影響,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實驗結果,對于免疫性溶血性貧血以及存在凝血功能異常患者,在對其進行輸血檢驗之前,要嚴格評估其病情,之后再對血型測定方法進行合理選擇。且輸血檢驗期間要依照有關標準存儲、處理血液,之后展開血型、血清檢驗[10-12];除此之外,血液樣本的長時間保存也會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程度。通過實行卡式微柱凝膠試驗,可以減少醫務人員對血液樣品的接觸頻率,能夠降低污染風險,同時還可以減少血液樣本中病原對醫務人員身體健康所帶來的影響。總體來說,卡式微柱凝膠試驗有著較高的準確性,其能夠使患者的輸血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安全性以及有效性都相對較高,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13]。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正定型符合率和反定型符合率均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交叉配血試驗后配血不符率、E 陰性率低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臨床輸血實驗中,卡式微柱凝膠試驗的實行,應用效果更為明顯,準確性較高,并且操作便捷、重復性高,可以充分保障患者的輸血安全,應用價值較高。
綜上所述,相比于傳統常規檢驗,卡式微柱凝膠試驗的應用準確性較高,其有著操作便捷、易于保存、重復性好以及檢驗準確性高等優勢,臨床中有著較高的應用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