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武
小兒高熱屬于兒科較為常見的病癥類型,通常情況患兒體溫均>39℃。發熱屬于機體抵抗病癥的一種主要方式,能夠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但若患兒體溫長時間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則會對患兒健康造成較大的影響,嚴重的會對患兒腦部功能以及肺部功能等造成負面作用[1,2]。導致患兒出現高熱癥狀的因素存在于多個層面,且結合臨床近幾年的實際接診情況可以發現,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小兒高熱的臨床發生率正以極快的速度在增加,對患兒健康所造成的威脅較大。在臨床治療的過程中更需要及時采取有效的處理措施,幫助患兒高熱癥狀在較短時間內得到改善。選擇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混懸液對該部分患兒進行治療迅速在臨床得到運用,本研究就針對兩種藥物具體作用效果進行分析。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20年1~12月接診的88例小兒高熱患兒,通過組內隨機性選擇的方式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44 例。對照組中男23 例,女21 例;年齡2~12 歲,平均年齡(5.69±2.18)歲。觀察組中男24 例,女20 例;年齡1~13 歲,平均年齡(6.45±2.21)歲。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首次在本院進行治療的患兒;無先天性疾病的患兒;無藥物過敏癥狀的患兒。
1.2.2 排除標準 家屬不愿參與本次研究的患兒;伴隨有心肺功能性疾病的患兒;近半年內接受過大型手術治療的患兒。
1.3 方法 兩組患兒在入院后均立即展開常規性治療與檢查,進行尿常規、大便常規等檢查,同時需要評估患兒是否存在腦膜炎癥狀,并進行腦電圖檢測分析患兒病因。在病發過程中需指導患兒進行臥床休息,且需要為患兒提供最為安靜的治療環境,保障病房內的空氣質量,室內濕度需控制在55%左右,對應溫度則需要控制在20℃左右。對照組患兒采用對乙酰氨基酚進行治療,10 ml/次,3 次/d。觀察組患兒采用布洛芬混懸液進行治療,12 ml/次,3 次/d。兩組患兒均持續治療7 d,且在治療期間嚴格按照醫囑進行用藥,不可隨意增加或者減少藥物劑量。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體溫。②對比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判定標準[3]:治療后,患兒體溫穩定在正常范圍內,各方面臨床癥狀均消失,則視為顯效;治療后,患兒體溫基本趨于正常水平,但存在一定的波動,則為有效;治療后,患兒體溫依舊偏高,各方面臨床癥狀出現更為嚴重的情況,則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③對比兩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體溫對比 治療前,觀察組患兒的體溫為(39.84±0.84)℃,對照組患兒的體溫為(39.75±0.37)℃。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的體溫為(36.32±0.41)℃,對照組患兒的體溫為(37.43±0.28)℃。治療前,兩組患兒的體溫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650,P=0.517>0.05);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的體溫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t=14.830,P=0.000<0.05)。
2.2 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患兒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對比[n(%)]
2.3 兩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發生1 例嘔吐、1 例惡心,并發癥發生率為4.55%(2/44);對照組發生3 例嘔吐、2 例惡心、3 例出汗,并發癥發生率為18.18%(8/44)。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χ2=4.062,P=0.044<0.05)。
發熱屬于機體正常的免疫反應,在人體出現外源性感染癥狀時,其體內的吞噬細胞則會對大分子感染物質進行吞噬,在此過程中會對人體的體溫調節中樞造成一定的刺激,進而出現體溫升高的情況,表現為發熱[4,5]。若患兒體溫長時間處在較高的水平,則會促使其出現機體功能性紊亂等癥狀,表現出腹瀉、驚厥等,更為嚴重時更可能會對患兒生命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脅。結合實際可以發現,與成年人相比,幼兒體溫的波動性更大,在正常情況下,幼兒體溫存在一定的波動,但在較短時間內恢復至正常水平則不會對幼兒健康造成較大的影響。且體溫在37~38℃間時表明機體存在較好的抗感染能力,通過機體自身的免疫應達反應則可以達到對細菌、病菌等進行抑制的效果,不需要額外使用藥物治療便可以得到恢復。但若患兒體溫持續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則會促使患兒出現系統功能紊亂的情況[6,7]。在臨床治療的過程中,對于存在發熱癥狀的患兒則需要及時評估體溫水平以及持續時間等,以便及時進行處理。此外,結合臨床當前的接診情況可以發現,導致幼兒出現高熱癥狀的因素有多個層面,呼吸系統感染、消化系統感染以及臨床常見的非感染性疾病等均可能導致患兒出現該癥。此外,若患兒存在腦膜炎癥狀,同樣可能導致患兒出現高熱癥狀,影響到患兒健康。針對該部分高熱患兒的治療,常規物理降溫的方式通常效果甚微,無法達到改善患兒體溫的作用,多需要輔助以藥物進行治療達到降溫的效果。臨床用于高熱患兒治療的藥物類型較多,為幫助患兒恢復,更需要采取合理的用藥方案[8]。
對乙酰氨基酚為臨床治療該癥的常用藥,該藥屬于抗炎類藥物,作用于患兒體內后可以對下丘腦前列腺素的合成進行有效抑制,并對患兒體溫調節中樞進行刺激,達到降低體溫的效果,但結合實際可以發現,該藥的作用效果較為緩慢,整體治療效果欠佳。而布洛芬混懸液屬于環氧化酶抑制劑,作用于患兒體內后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對下丘腦前列腺素E2的合成進行抑制,使得患兒內源性發熱癥狀得到改善[9,10]。此外,更可以對腫瘤壞死因子-α 等的釋放進行抑制,降低體溫中樞的調控點,達到降溫的效果。從本次對比治療可以發現,在對小兒高熱患兒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選擇布洛芬混懸液進行治療,更能夠提升患兒的治療效果,以此達到幫助患兒進行恢復的目的,且結合大量臨床研究可以發現,該藥在使用過程中具備較高的安全性,一般不會促使患兒出現并發癥,對于保障綜合治療效果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從本次對比用藥可以發現,與乙酰氨基酚相比,選擇布洛芬混懸液對小兒高熱患兒進行治療,在保障整體治療效果的同時有較高的安全性,患兒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較低,對于幫助患兒恢復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總之,在對小兒高熱患兒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可以優先選擇布洛芬混懸液進行治療,可以保障患兒的整體治療效果,幫助患兒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