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微 馬燕君 招寶婷
COPD 是一種以持續氣流受限為特征的呼吸內科疾病,患者在穩定期多表現為運動耐力下降,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1]。因此,臨床上對于穩定期COPD 患者的康復治療十分關注。近幾年越來越多的研究報道指出,運動鍛煉有利于改善穩定期COPD 患者的運動耐力,改善其肺功能,提高生活質量[2]。目前,臨床上常用的肺康復訓練主要包括呼吸訓練和肢體訓練[3]。本院老年科在此方面積累了較多經驗,現對穩定期COPD患者實施下肢運動聯合主動呼吸循環技術訓練,對其與傳統康復訓練的效果進行比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19年9月~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66 例穩定期COPD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3 例。觀察組男20 例,女13 例;年齡48~82 歲,平均年齡(62.45±6.83)歲;病程2~14年,平均病程(7.05±2.45)年。對照組男19 例,女14 例;年齡47~83 歲,平均年齡(63.11±6.79)歲;病程2~14年,平均病程(7.12±2.49)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臨床診斷為穩定期COPD。排除標準:有言語、交流或認知障礙者;有殘疾或運動障礙者;合并其他可影響本研究結果的急慢性疾病者;依從性很差無法配合完成既定干預方案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即接受支氣管擴張、止咳、化痰、抗感染等對癥治療。對照組患者接受常治療護理+主動呼吸循環技術訓練,主動呼吸循環技術訓練包括呼吸控制、胸廓擴張運動、用力呼氣技術。呼吸控制具體步驟:護士一手放在患者的胸骨柄并給予一定的阻力,以求限制患者胸部運動,另一手放在患者的臍部,指導患者經鼻深呼吸至腹部隆起,吸氣時胸部不動,然后縮攏口唇以求緩慢呼氣,盡量排出胸腔內的氣體。胸廓擴張運動具體步驟:護士雙手放在胸廓兩側,吸氣時感覺胸部擴張,指導患者放松后深吸氣,在深吸氣末保持屏氣 3 s,然后縮攏口唇緩慢呼氣。用力呼氣技術具體步驟:由 1~2 次哈氣動作組成,每日上午飯后 1 h、下午飯后 1 h、晚上睡前各 1 次,20 個循環/次,15~20 min/次[4]。
觀察組患者接受常規治療護理+下肢運動聯合主動呼吸循環技術訓練。①下肢運動訓練:起立坐下:患者坐于椅子邊緣處,保持身體直立,緩慢從椅子上站起再坐下;髖外展:患者手扶椅背,身體直立,一側腿外展45°保持5 s,兩腿交替訓練;后伸腿:患者手扶椅背,身體直立,一側腿向后伸直保持5 s,兩腿交替訓練;坐立位抬腿:患者取坐立位,患者上身直立,小腿綁1 kg 沙袋,抬高小腿至水平位置,保持5 s 后放下,雙小腿交替訓練;仰臥位抬腿:患者取仰臥位,雙手置于兩側,雙腿輪流抬離床面,維持5 s;空中踏車:患者仰臥,雙手置于兩側,雙腿抬離床面,模擬踏車動作。②主動呼吸循環技術訓練同對照組。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6MWD 及Borg 呼吸困難評分。6MWT 評估依據[5]:患者在安靜、平整、空氣流通的走廊內往返行走,記錄6 min 行走的最大距離,多次測量取平均值;若期間出現任何不良癥狀或異常反應及時停止。評估患者Borg呼吸困難評分[6],總分為0~10 分,評分越高表示運動耐力越差。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6MWD 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6MWD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6MWD 均長于干預前,且觀察組患者6MWD長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6MWD 比較(,m)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6MWD 比較(,m)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bP<0.05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Borg 呼吸困難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Borg 呼吸困難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Borg 呼吸困難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患者Borg 呼吸困難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Borg 呼吸困難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Borg 呼吸困難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bP<0.05
目前,臨床上對于穩定期COPD 的治療主要以緩解癥狀體征、改善肺通氣功能為主要原則,大量文獻報道中也推薦積極采取肺康復鍛煉促進患者肺功能改善,提高生活質量[7]。常規的肺康復鍛煉以呼吸訓練為主,其中主動呼吸循環技術訓練在臨床中普遍應用。該技術通過正確有效的深呼吸和呼吸控制改變 COPD患者的淺促呼吸方式,減輕患者的呼吸做功,增強患者的呼吸肌肌力,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同時,深而慢的呼吸能降低 COPD 患者機體氧的消耗,有效緩解氣促和缺氧的癥狀,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8]。
本院在主動呼吸循環技術訓練基礎上開展了下肢運動訓練,針對下肢肌肉設計了一系列訓練項目,通過逐步增加運動強度促進患者運動耐力提升和日?;顒幽芰μ岣?極大的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促進患者更好的融入社會。部分專家也指出,對于穩定期COPD患者的下肢運動訓練主張有大肌群參加的運動方式,有氧訓練和抗阻訓練是其中的核心內容,前者能夠改善心功能和肺功能,增強運動耐力,后者則可增加骨骼肌力量,提高肌肉功能[9,10]。國內部分研究報道也指出,采取科學有效的呼吸訓練和有氧-抗阻訓練能夠為患者肺通氣功能的改善提供有利條件,促進患者運動耐力提高[11]。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患者6MWD 均長于干預前,且觀察組患者6MWD 長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Borg 呼吸困難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患者Borg 呼吸困難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表明下肢運動聯合主動呼吸循環技術訓練在提高穩定期COPD 患者運動耐力方面效果顯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肺通氣功能,與上述研究報道相符。需要注意的是穩定期COPD 患者需要循序漸進的增強訓練強度,配合肺功能和運動耐力的逐步提升,避免強度過大造成不必要的損傷或影響患者的積極性。目前臨床上對于該病運動頻度和周期方面的研究較少,本研究采取3 次/周,30 min/次的訓練頻度即取得以上的康復效果。另外,出院后康復訓練需要長期堅持,患者不間斷的進行下肢運動訓練和主動呼吸循環技術訓練以改善遠期預后,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下肢運動聯合主動呼吸循環技術訓練能夠有效提升穩定期COPD 患者的運動耐力,有利于促進患者肺功能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