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
急性心肌梗死屬于嚴重類型的冠心病之一,主要病因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在缺乏足夠的側支循環的情況下引發管腔狹窄以及心肌血液供應不足[1,2]。生理學研究表明,冠狀動脈阻塞后心肌壞死有一個從心外膜向心內膜進展的過程,通常需6 h 以上發生全層透壁性壞死[3]。這種癥狀的情況很嚴重,特別是ST 段抬高心肌梗死,由于其主要出現在病情的超急性期,通常發生嚴重的心律失常,預后不良,并且病死率非常高[4,5]。因此臨床上在診斷和制定治療該患者的方案時,其也是多分析患者心電圖的重要參考指標作基礎。對比分析患者ST 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心電圖資料,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3 月~2021 年3 月在本院住院治療的60 例ST 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男33 例,女27 例,年齡52~84 歲,平均年齡(63.21±6.93)歲;有高血壓病史19 例(31%),糖尿病病史21 例(35%);心功能Killips 分級:Ⅰ 級36 例(60%),Ⅱ 級17 例(28%),Ⅲ 級5 例(8%),Ⅳ 級2 例(3%);按其發生心肌梗死部位分為前壁(包括前壁、前間壁、側壁)29 例(48%),下壁 22 例(37%),前壁合并下壁9 例(15%)。患者均確診為ST 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按照其是否出現缺血性J 波將其分為J 波組(15 例)和無J 波組(45 例)。
1.2 方法 心電圖是臨床上應用最廣泛、快捷、簡單和可靠的心肌缺血檢查手段。本院使用日本光電9130P 型心電圖儀采集12 導聯同步心電圖,對60 例ST 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電圖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其診斷標準為:①ST 段抬高。在導聯V1~V3 中,ST 段抬高應高于0.2 mV(含0.2 mV),如果存在其他導聯,則應高于0.1 mV(含0.1 mV);②缺血性J 波J 點應該≥2 導聯,偏移幅度(從基線向上偏移)應≥0.1 mV,時間應≥20 ms,圓頂、尖峰和駝峰等形狀為此時在心電圖上顯示;③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后常出現不良癥狀,如心室顫動(室顫)、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動過速。④T 波高度尖銳。肢體和胸部導聯的T 波高度分別明顯高于0.5~0.6 mV 和1.5 mV,呈尖峰形或網狀。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60 例患者中15 例出現缺血性J 波,其中室性心律失常9 例,無室性心律失常6 例;45 例患者沒有出現J 波狀況,其中室性心律失常14 例,無室性心律失常31 例;J 波組室性心律失常發生率高于無J 波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心電圖情況比較(n,%)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冠狀動脈急性、持續性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壞死。按照是否出現ST 段抬高分為ST 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和非ST 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也即傳統意義上所分的急性Q 波和非Q 波心肌梗死,其中尤以ST 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較高。臨床上,常有強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和硝酸甘油不能完全緩解,常伴隨著血清心肌酶活性的增加和心電圖的進行性改變,可能并發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具有極大的危害,常常危及生命。這種疾病在歐洲和美國最為常見,每年約有150 萬人患有心肌梗死。近年來,中國出現了明顯的上升趨勢,每年至少有50 萬新病例和至少200 萬現有病人。大約5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前驅癥狀(發病前1~2 d 或1~2 周),最常見的是先前存在的心絞痛惡化,發作時間延長或對硝酸甘油的影響較差;或繼發于無心絞痛并突然發生長期心絞痛的患者。在臨床實踐中已經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電圖具有顯著的壞死、局部缺血和損傷,并且超急性期在心肌梗死發作的幾分鐘內發生,之前的觀點是,超急性期在心內膜產生短暫性缺血,心電圖上的T 波不對稱且高,ST段隨后顯著升高,并與T 波相互連接[6]。因為存在障礙塊,心電圖上的QRS 波形不斷增加和擴大,但沒有Q 波。現代研究表明,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超急性期,缺血性J 波屬于典型表現,定義為:出現后挫折J 點超過2 導聯,偏移幅度>0.1 mV,20 min 的時間,主要是尖峰和駝峰的形狀。已發現J 波的存在會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率[7,8]。
心電圖利用早期、快速、簡便的優點,可以幫助心血管醫師提高心臟病的準確診斷率,有效反映心肌梗死的部位、程度及心肌的實際血供心肌梗死周圍,特別是對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診斷[9]。J 點主要指在心電圖資料上ST 段同QRS 波群的交叉轉折點,該點既是心室除極結束點,又是心室復極開始點。既往研究顯示,缺血性J 波的產生是由于急性心肌缺血的形成會導致其心電圖底物不穩定,從而使心電圖帶有J波,并且還可能使原始J 波時間有所延長或增加幅度,是易患室性心律失常的常見心電圖現象。然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發生惡性心律失常事件,因此對篩查進行總結性觀察,預測性心電圖特征及與室性心律失常相關的指標具有重要意義,可為急性心肌梗死的及時準確治療爭取寶貴的時間[10]。據報道,心電圖中存在缺血性J 波心電圖現象幾率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數據相對于沒有心肌梗死的數據相對較低缺血性J 波,但缺血性J 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總發生率顯著高于無缺血性J 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13]。本研究結果顯示,60 例患者中15 例出現缺血性J 波,其中室性心律失常9 例,無室性心律失常6 例;45 例患者沒有出現J 波狀況,其中室性心律失常14 例,無室性心律失常31 例;J 波組室性心律失常發生率60.0%高于無J 波組的31.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心電圖診斷對ST 段抬高心肌梗死超急性期J 波引起心律失常指導臨床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有利于有效診斷和評價病情,可預防嚴重并發癥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