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紅
陰道助產作為產科陰道分娩中的重要輔助手段,主要應用于第二產程中出現的胎兒窘迫、胎盤早剝、繼發性宮縮乏力,或母體并發癥如子癇前期、心臟病等狀況,以協助產婦盡快娩出胎兒,從而結束陰道分娩[1]。目前,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陰道助產方式為胎頭吸引助產及產鉗助產[2,3]。胎頭吸引助產[4]是利用負壓吸引原理,使用胎頭吸引器固定胎頭進行旋轉及牽引操作;本方法操作簡單、易于掌握,對產道造成的損傷較??;然而,在操作過程中負壓吸引裝置可能會導致胎兒的顱腦遭受損傷[5]。產鉗助產的優勢則主要體現在其具備較大牽引力,能夠幫助產婦快速娩出胎頭而提升助產成功率;不過,產鉗也可能會造成軟產道的損傷而增加產后出血的風險[6,7]。本研究選取于2020 年7 月~2021 年7 月在本院行陰道助產的108 例產婦,分組對比胎頭吸引助產和產鉗助產的優點和缺點,為在臨床應用中如何選取更好的助產方式提供理論依據,更大程度保障母嬰安全。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取2020 年7 月~2021 年7 月在本院行陰道助產的108 例產婦,根據助產方式的不同分為胎頭吸引助產組和產鉗助產組,各54 例。產鉗助產組:年齡22~38 歲,平均年齡(29.4±3.1)歲;孕周36~41 周,平均孕周(39.5±1.3)周;初產婦40 例,經產婦14 例。胎頭吸引助產組:年齡20~39 歲,平均年齡(30.2±3.5)歲;孕周37~41 周,平均孕周(39.6±1.4)周;初產婦42 例,經產婦12 例。兩組產婦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產婦及家屬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孕周≥36 周;②單胎;③頂先露;④無頭盆不稱;⑤宮口開全,胎膜已破;⑥有需接受陰道助產的情況。
1.2.2 排除標準 ①存在頭盆不稱者;②存在明確剖宮產指征者;③精神疾病、心理疾病、溝通障礙,不能配合者。
1.3 方法
1.3.1 產鉗助產組 使用傳統simpson 產鉗。產婦取膀胱截石位,排空膀胱,檢查宮口全開,無頭盆不稱,胎頭的最低點位于S+2 cm 或以下,確認胎方位。根據會陰情況,必要時局部麻醉下行會陰側切。雙葉產鉗鉗葉涂抹石蠟油,在正確的位置放置左葉及右葉產鉗,雙葉產鉗對合良好,檢查確認產鉗無鉗夾到軟產道組織。當產婦出現宮縮時,合攏鉗柄,配合用力沿骨盆軸向下向外牽拉胎頭,當胎頭枕部處于恥骨聯合下緣時,逐漸向上提起產鉗并繼續牽拉。當胎頭雙頂徑部位娩出時,取出右葉產鉗,之后取出左葉產鉗。指導產婦用力,根據自然分娩機轉娩出胎頭,隨之娩出胎肩及軀干。
1.3.2 胎頭吸引助產組 使用Kiwi 胎頭真空吸引器。產婦取膀胱截石位,排空膀胱,檢查宮口全開,無頭盆不稱,胎頭的最低點位于S+2 cm 或以下,確認胎方位。根據會陰情況,必要時局部麻醉下行會陰側切。檢查胎頭負壓吸引裝置是否能正常使用。找出胎頭俯屈點(矢狀縫上,距離后囟3 cm 處),一手將雙側小陰唇分開,另一手持吸引杯放置于胎頭俯屈點,并使牽引導管線槽位于12 點方向,檢查確認吸引器無夾帶母體組織,左手固定吸引杯,右手握加壓至450~600 mm Hg(1 mm Hg=0.133 kPa),再次檢查無軟組織受壓。當產婦出現宮縮時,配合用力沿骨盆軸向下向外牽拉胎頭,注意牽引方向與吸杯保持垂直,當胎頭枕部處于恥骨聯合下緣時,將吸引器逐漸向上牽引,當胎頭雙頂徑部位娩出時,釋放負壓。指導產婦用力,根據自然分娩機轉娩出胎頭,隨之娩出胎肩及軀干。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產婦分娩情況,包括軟產道裂傷(裂傷主要指會陰側切延裂>2 cm或Ⅱ度裂傷以上)、出血量、助產成功。②對比兩組新生兒情況,包括頭皮血腫、顱內血腫、顱內出血、窒息、顏面損傷、頭皮損傷。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婦分娩情況對比 胎頭吸引助產組軟產道裂傷率低于產鉗助產組,出血量少于產鉗助產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助產成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分娩情況對比[n(%),]

表1 兩組產婦分娩情況對比[n(%),]
注:與產鉗助產組對比,aP<0.05
2.2 兩組新生兒情況對比 胎頭吸引助產組新生兒頭皮血腫率高于產鉗助產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新生兒顱內血腫、顱內出血、窒息、顏面損傷、頭皮損傷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新生兒情況對比[n(%)]
由于中高位出口的陰道助產可能導致較嚴重的產道撕裂及胎兒損傷,這種難度較高的助產基本已經被剖宮產取代[8]。目前,陰道助產主要用于低位出口助產,其最常見的方式包括胎頭吸引助產產鉗助產[9,10]。對于陰道分娩第二產程中出現胎兒宮內窘迫或其他妊娠合并癥等情況,陰道助產可以縮短第二產程,盡快娩出胎兒,是提高陰道分娩率、降低剖宮產率的有效手段。但同時陰道助產會帶來一系列的并發癥,如產道裂傷,新生兒頭皮血腫、顱內出血、顏面損傷等[11,12]。如何選擇合適的助產方式,減少母嬰并發癥,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產鉗助產的牽引力較大,助產效果確切,成功率高,但需要明確查清胎方位,對于枕橫位、枕后位可于助產前徒手將胎頭旋轉至枕前位以增加助產成功率;而對于持續性枕橫位,因為雙葉產鉗難以閉合,不能以此方法助產。此外,助產過程中需將產鉗置于正確位置,對操作者也有一定的技術要求。本研究結果顯示,胎頭吸引助產組軟產道裂傷率低于產鉗助產組,出血量少于產鉗助產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產鉗放置于陰道內,占據骨盆兩側壁的空間,使得產道裂傷及側切口延裂。
胎頭吸引助產不會對產婦的骨盆側壁空間位置產生較大的影響,避免產婦的產道遭受到嚴重的損傷[13],且可應用于枕橫位及枕后位的產婦,方法簡單,容易操作。然而,對于胎頭產瘤過大、早產兒來說,本方法并不適宜。在吸引產操作時,需正確選取俯屈點,牽引過程中左手按壓吸杯,并保持牽引方向與吸杯垂直,均勻用力,減少脫杯情況,增加助產成功率。當吸引力較小時,牽引時間延長;當吸引力較大或用力不均時,極易出現滑脫,導致助產失?。?4]。本研究結果顯示,胎頭吸引助產組新生兒頭皮血腫率高于產鉗助產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原因可能是由于吸引器負壓作用所致。
本研究的結果表明,納入研究的產婦助產成功率均高;顱內血腫、顱內出血、窒息、頭皮損傷、顏面損傷等不良事件發生率較低,胎頭吸引組與產鉗助產組之間無顯著性差異。由此可見,對產婦進行充分的產前分析,選取最佳的助產方式,是成功助產的關鍵。此外,本研究中有1 例原使用產鉗助產的產婦在助產過程中已發生較嚴重裂傷,因裂傷程度無法評估、陰道出血量大,改用胎頭吸引助產成功娩出胎兒;有2 例胎頭吸引助產的產婦由于吸引器脫杯2 次導致助產失敗,后改用產鉗助產成功娩出胎兒。當助產過程出現無法預測的不良狀況時,排除各種不利因素,順利解決助產過程中出現的意外,也體現了做好應急預案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胎頭吸引助產和產鉗助產在陰道助產中各有優勢;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兩種助產方式還能起到互補的作用。在臨床工作中,應根據產婦的實際情況以及醫生對操作技術的熟練程度選擇合適的助產方式,提升產婦的陰道分娩率,降低不良結局發生率,最大程度保障產婦及新生兒的生命安全,改善母嬰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