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偉
肋骨骨折多因外傷所致,胸內臟器保護能力喪失,并在外力作用下,易造成肺血管、肺泡損傷,發生血氣胸,出現局部疼痛、咳嗽、胸悶、呼吸困難等癥狀,增加呼吸衰竭發生風險,需盡早手術治療。傳統手術為多發肋骨骨折合并血氣胸常見治療辦法,具術野清晰、操作簡單等特點,但手術創傷較大,影響預后[1]。隨微創醫學發展,在胸肺部疾病治療中,胸腔鏡使用頻率逐漸增加,可降低患者手術相關損傷,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但手術操作空間范圍相對有限,可能會影響治療效果[2]。為此,本次研究選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84 例外傷所致多發肋骨骨折合并血氣胸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胸腔鏡手術對其的臨床治療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84 例外傷所致多發肋骨骨折合并血氣胸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2 例。對照組男24 例,女18 例;年齡24~71 歲,平均年齡(50.34±8.78)歲;致傷原因:跌落24 例、撞擊15 例、其他3 例。觀察組男26 例,女16 例;年齡23~75 歲,平均年齡(51.06±9.54)歲;致傷原因:跌落22 例、撞擊16 例、其他4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經影像學、病史、臨床診斷確診為外傷所致多發肋骨骨折合并血氣胸;②存在連枷胸、浮動胸壁;③胸廓塌陷畸形;④患者和(或)家屬對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凝血功能障礙;②合并嚴重內分泌疾病;③心肝腎等臟器嚴重功能障礙;④手術不耐受;⑤無位移骨折或輕微骨折;⑥重度顱腦損傷。
1.3 方法 對照組接受傳統手術治療:患者仰臥位或側臥位,雙腔氣管內插管;依據骨折部位做切口(縱向或斜向),20~26 cm;逐層切開,在術野內肋骨斷點上緣8~16 cm 位置做切口入胸,撐開肋骨,探查胸腔,依據肺部挫裂程度進行肺部修補術,縫合后止血;探查骨折端,復位,以記憶型環抱固定器固定骨折部位;鼓肺、吸痰,沖洗腹腔;腋中線第7 根肋骨中間位置置入閉式引流管,關閉胸腔。
觀察組接受胸腔鏡手術治療:患者仰臥位或側臥位,雙腔氣管內插管;單肺通氣,腋下中線第6 或第7 肋中線做為觀察孔,置入胸腔鏡,探查胸腔,確認骨折情況,依據骨折位置、骨折形狀做切口(縱向或斜向),切口長度略小于骨折區域長度;切開皮膚,順應肌肉走向分離肌肉以充分暴露骨折端;術野內骨折端上緣做3~5 cm 切口,進一步探查胸腔,清除血塊、積液,實施肺部修補治療,縫合后止血;骨折端復位,以記憶型環抱固定器固定骨折部位,后續治療方案與對照組相同。
兩組術后均予以祛痰霧化、抗感染、吸氧等基礎治療。胸腔引流量<100 ml/24 h 時,拔除引流管。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效果[3]:顯效:自主呼吸狀態正常,咳嗽、胸悶癥狀顯著改善;有效:自主呼吸顯著改善,偶見呼吸困難,咳嗽、胸悶等癥狀有所改善;無效:未能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比較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胸腔引流量。③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術后胸腔引流量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9.52%,低于對照組的26.1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表2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手術治療為外傷所致多發肋骨骨折合并血氣胸主要治療方式,傳統手術方式多為內固定治療、糾正浮動胸壁等,但手術切口、術中胸壁創傷較大,患者術中出血量較多,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術中感染性并發癥發生風險,影響患者肺功能康復能力[4]。
胸腔鏡下手術治療,可在不增加患者手術損傷基礎上探查胸腔,減少術中滲液、滲血對病灶觀察質量的影響,滿足固定治療前病灶探查準確性;同時借助腔鏡技術沿肌肉走向探查胸腔細節,在不切斷肌纖維基礎上分離肌肉組織,充分暴露骨折端,減少患者手術損傷;胸腔鏡下小切口操作即可清除腔內積液,避免傳統手術暴露視野延長手術切口情況,可最大程度上保證患者肺部壓強穩定,進一步降低患者手術創傷,改善預后[5,6]。本次研究中,對觀察組應用胸腔鏡下手術治療,結果發現,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62%,高于對照組的85.7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術后胸腔引流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考慮原因為,傳統術式需以并聯方式固定多根肋骨,盡管固定效果理想,但影響患者肋骨運動功能,影響肋骨對患者肺部保護質量,可能會影響患者術后肺部功能恢復能力;開胸治療方案使患者肺部暴露時間長,肺部表面、臟器及軟組織水分喪失速度加快,影響局部免疫功能穩定性,增加肺部感染風險,影響其肺部功能恢復能力,因此治療效果相對有限[7];而實施胸腔鏡下手術,可通過放大病灶、精細化手術操作,減少患者骨膜及胸膜損傷,降低局部血流動力學紊亂程度,保證局部免疫功能及細胞功能穩定,因此可改善患者術后肺功能狀態,提升治療效果[8];同時應用胸腔鏡技術精細化操作,可減少患者手術創傷,進而減少術中滲血、滲液量,對保證手術質量、改善預后有積極意義[9,10]。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9.52%,低于對照組的26.1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考慮原因為,實施胸腔鏡技術,可準確評估肋間血管、神經情況,探查出血、骨碎片情況,可指定個性化治療方案,減少患者手術損傷,保持其肺部功能穩定性,降低術后肺部并發癥發生率;同時在減少患者手術損傷狀態下,可保證骨折端固定效果,維持切口、骨折端部位理想血運狀態,減少局部滲液,提升局部免疫能力,降低感染性并發癥發生風險,改善肺功能狀態,達到提升治療效果,改善預后之效[11,12]。
綜上所述,對外傷所致多發肋骨骨折合并血氣胸患者應用胸腔鏡下手術治療,可提升治療效果、減少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引流量,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