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華
慢性扁桃體炎是耳鼻喉科的常見疾病,當急性扁桃體炎反復發作時發生炎性改變,臨床表現為嚴重的咽部不適、疼痛,病情加重時可能出現低熱、四肢乏力等,影響了正常的工作生活[1]。當扁桃體一旦成為病灶時,作為機體潛在的感染源,有蔓延至周圍鄰近組織的風險,甚至造成全身變態反應性疾病。因此,此類患者需要從源頭處理,防止病情發展。扁桃體切除術的方法較多,成人常用傳統扁桃體剝離術,將扁桃體連同包膜完整的切除,但也存在手術時間長、出血量多等局限[2]。近年來,低溫等離子射頻刀扁桃體切除術由于其創傷小、恢復快等優點,被廣泛應用,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4 月~2021 年5 月在本院耳鼻喉科進行扁桃體切除術的70 例慢性扁桃體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手術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5 例。其中,對照組中男20 例,女15 例;年齡12~55 歲,平均年齡(32.1±7.8)歲。觀察組中男19 例,女16 例;年齡13~56 歲,平均年齡(31.8±8.1)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扁桃體處可見慢性充血、與周圍組織有粘連,確診為慢性扁桃體炎且有反復發作現象;符合手術與麻醉指征,狀態良好。
1.2.2 排除標準 有手術禁忌證的患者;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合并凝血功能、造血系統疾病的患者。
1.3 治療方法 術前兩組均進行常規口腔清理,行全身麻醉。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扁桃體剝離術。置入并固定開口器后,將扁桃體充分暴露,鉗夾住扁桃體向下牽拉,運用鐮刀切開腭舌弓、分離出扁桃體上極被膜,沿被膜自上而下逐步剝離,最后分離扁桃體至下級后用圈套器完整切除扁桃體,術畢檢查有無殘留組織,過程中用紗球壓迫止血[3]。
觀察組患者采用低溫等離子射頻刀扁桃體切除術。采用美國ArthroCare 公司的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系統[4]。電切能量檔設置為6 檔,等離子刀由扁桃體內向外,從淺入深處逐層消融,沿腭舌弓與扁桃體交界處切開黏膜,刀頭從被膜與結締組織間隙進入切割整個扁桃體,當包膜處有瘢痕粘連時,沿扁桃體后緣處從上至下進行切除,創面有出血或滲血時,對出血點進行電凝止血。
術后兩組患者常規應用抗生素與止血劑3 d 左右,若無咽部出血,術后6 h 后可進食流質飲食[5]。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疼痛時間。隨訪6 個月,比較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術中出血量主要通過吸引器中的血量以及壓迫止血棉的重量來估算,術后并發癥主要包括繼發性出血以及感染[6]。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疼痛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隨訪6 個月,對照組發生5 例繼發性出血,3 例感染,并發癥發生率為22.86%;觀察組發生1 例繼發性出血,1 例感染,并發癥發生率為5.71%。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χ2=4.200,P<0.05)。
扁桃體是咽淋環中體積較大的淋巴組織,通過產生淋巴細胞使機體產生免疫應答,具有免疫功能。作為人體防御細菌入侵的重要組織,通過參與人體免疫功能,起到重要的防御保護作用。其免疫力在5 歲以下幼兒時期較為活躍,且成年后扁桃體漸漸萎縮,若出現反復感染或受損傷形成病灶后,扁桃體隱窩出現引流不暢時會導致細菌病毒滋生感染演變成慢性炎癥,人體在免疫力低下時,會出現咽痛且并發咽炎,細菌入血后會造成敗血癥或者器官感染等全身疾病,需及時從源頭上控制,而扁桃體切除術是其首選方法[7]。
手術切除中,應用成熟的是傳統剝離術[8]。手術中用器械對其進行分離、切開,最后用圈套器將扁桃體絞除,但是鈍性的操作方法對于血液循環豐富的扁桃體組織損傷較大,術中出血量多會影響術區的視野,從而延長了手術時間,另外,分離后創面的參差不齊會對周圍肌肉產生牽拉創傷從而造成局部疼痛,且若剝離不全時易產生殘留復發[9]。在止血方面,一般是用紗球壓迫或縫扎止血,或者麻醉藥物中加入腎上腺素等減少術中出血,但這種局部血管收縮的方式使得活動性出血在術中被掩蓋不易被發現,而術后才出現,另外當出血量較多時縫合的止血方法也存在殘留線頭導致的咽部異物感,基于以上種種原因限制,近年來,新的技術逐漸發展起來[10-12]。
低溫等離子射頻手術是一種微創技術,通過多電極射頻所產生的能量,在電極間組織內形成一種等離子薄層,能量通過電離的氬傳送到組織,病變組織在40~70 ℃低溫條件下汽化產生低溫分解效應,接觸到的組織蛋白質迅速凝固、血管迅速收縮和封閉,但切開深度較小,只破壞與分離了組織黏膜,而下面的深層血管與周圍未病變的組織并未影響到,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手術創傷,使疼痛感減輕[13]。工作溫度雖然比其他扁桃體熱切法低,但高于體溫,對組織的破壞力均勻,避免高溫凝固壞死與組織灼傷,能形成蛋白質假膜建立保護層覆蓋在扁桃體窩表面,同時邊切割邊封閉創面毛細血管起到止血效果。但操作過程中要求術者掌握止血程度,嚴格控制凝固范圍與時間[14]。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疼痛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說明低溫等離子射頻刀切除術中,術中出血量少且能清晰顯示周圍間隙,不會對周圍肌肉和大血管造成損傷,減少了神經肌層的暴露,有助于白膜形成降低神經刺激感,故術后疼痛時間較短。而術后并發癥中,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說明較傳統的剝離術,射頻刀技術有效避免了反復操作造成的創面出血以及術后感染的機會[15]。
綜上所述,低溫等離子射頻刀扁桃體切除術治療慢性扁桃體炎較傳統剝離術優勢明顯,術后出現感染與出血風險較低,安全性更好,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