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福悅
肱骨近端骨折屬于臨床骨科中十分多見的一類疾病,在所有肩部骨折中占據25%,主要是因為直接暴力引起,臨床表現癥狀包含肩關節脫位、腫脹與疼痛等,肱骨近端骨折通常出現在中老年人群中,臨床中一般采取石膏外固定以及鋼板內固定方案進行治療,其中石膏外固定的操作十分繁瑣,固定之后不容易進行調整,長期固定能夠引發骨折疏松或是肌肉萎縮,內固定手術屬于一項侵入性手術,會對患者的肩關節組織造成一定的影響,手術之后十分容易引發疼痛與腫脹,影響到患者手術后的身體恢復[1]。中醫學普遍認為肱骨近端伴隨氣滯血瘀以及經脈損傷,所以當產生疼痛與腫脹時需要開展健骨消腫、止痛化瘀以及接骨續筋等中藥湯劑進行治療,中醫骨折三期治療包含三期,早期患者失血過多主要治療方式為補血消腫,中期主要采取生肌、止痛以及生絡為主,晚期主要以調節患者腎氣為主[2]。本文選擇2019 年10 月~2020 年10 月接診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80 例作為本次課題研究對象,探究中醫骨折三期治療對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0 月~2020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80 例作為本次課題研究對象,根據入院順序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40 例。對照組中男21 例,女19 例;年齡30~70 歲,平均年齡(49.11±6.98)歲;Neer 分型Ⅱ型16 例,Ⅲ型24 例。研究組中男22 例,女18 例;年齡32~71 歲,平均年齡(49.06±7.46)歲;Neer 分型Ⅱ型15 例,Ⅲ型25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全部通過影像學檢查以及體格檢查明確診斷屬于NeerⅡ型與Ⅲ型骨折患者;肩關節功能評分在30~55 分;肩關節腫脹分級在Ⅱ~Ⅳ級。排除標準:對于中藥以及止痛藥物存在過敏反應患者;臨床資料不完整患者;無法配合本次課題研究者。
1.2 方法 兩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全部接受肩關節功能康復訓練,首先指導患者接受簡單手部活動,包含握拳以及手指屈伸運動,手術治療結束當天即開始,手術次日開展肩關節鐘擺運動,訓練時間為2 周,手術后2~4 周指導患者接受仰臥位上肢外展以及屈伸運動,手術后4~8 周指導患者接受力量訓練,包含劃水動作以及提重物訓練[3]。
對照組在肩關節功能康復訓練基礎上接受止痛藥物、抗生素以及抗炎藥物治療,共治療3 個月。
研究組在肩關節功能康復訓練基礎上接受中醫骨折三期治療:早期指的是手術后1~15 d,在此階段給予患者桃紅四物湯改良組方加減治療,組方包含桃仁10 g、木香10 g、紅花10 g、延胡索15 g、川芎10 g、三七15 g、炙甘草6 g及生地黃15 g,上述中藥用水煎服,1 劑/d,早晚口服;中期指的是手術后16~30 d,在此階段給予患者和營止痛湯改良組方加減治療,組方包含沒藥6 g、骨碎補20 g、桃仁10 g、赤芍20 g、乳香6 g、續斷20 g、蘇木20 g、川芎10 g、三七10 g、陳皮6 g及當歸10 g,上述中藥用水煎服,1 劑/d,早晚口服;晚期指的是手術后31~45 d,在此階段給予患者左歸飲改良組方加減治療,組方包含杜仲30 g、菟絲子20 g、山藥30 g、枸杞子20 g、茯苓30 g、熟附子6 g、鹿角膠10 g、熟地黃20 g、甘草6 g 以及龜甲膠10 g,上述中藥用水煎服,1 劑/d,早晚口服。三期治療藥物組方隨證加減,對于便秘患者組方中去除骨碎補、沒藥、龜甲膠及乳香,加入火麻仁10 g 與郁李仁10 g;對于食欲不振患者組方中加入陳皮6 g 與砂仁6 g;對于心神不寧患者組方中加入遠志6 g、龍齒6 g 與酸棗仁6 g,治療時間為3 個月,評價臨床療效[4]。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治療效果及肩關節功能。療效判定標準:治療3 個月后骨折部位愈合良好,肩關節功能獲得明顯的改善,疼痛比較輕微,生活自理能力微微遭受影響,判定為顯效;治療3 個月后骨折部位表現為愈合狀態,肩關節功能處在恢復階段,存在疼痛表現,判定為有效;治療3 個月后沒有達到上述標準,判定為無效[5]。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采用肩關節功能評定量表對兩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治療后的肩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進行判定,其中包含疼痛、活動范圍、日常生活能力、肌力以及關節局部形態五方面,各項評分以及總分與肩關節恢復效果呈正比[6]。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肩關節功能比較 研究組疼痛評分(20.31±4.13)分、活動范圍評分(17.35±3.38)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26.83±4.77)分、肌力評分(3.81±0.86)分、關節局部形態評分(4.15±1.12)分、肩關節功能總分(74.77±9.96)分均高于對照組的(17.43±3.88)、(14.11±3.45)、(23.51±4.39)、(2.77±0.91)、(3.00±0.83)、(63.17±10.16)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肩關節功能比較(,分)

表2 兩組肩關節功能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通過臨床內固定手術治療后,免疫能力以及體力會出現下降,同時手術操作會對患者肩關節組織產生一定損傷,所以手術后患者手術位置能夠產生不同程度腫脹與疼痛,對于手術后的整體康復效果造成影響。根據現代醫學研究顯示,骨折手術后早期為患者提供抗炎及止痛藥物治療,可以幫助緩解局部疼痛與腫脹,但是止痛藥物會引發各類不良反應的出現,導致患者手術后康復效果下降[7]。中醫學中表明肱骨近端骨折普遍伴隨經脈受損以及氣滯血瘀,所以十分容易產生局部腫脹與疼痛,對于患者肩關節功能康復效果造成阻礙,依照中醫辨證治療原則,為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術后選擇止痛化瘀、健骨消腫以及接骨續筋等組方開展對癥治療十分必要。骨折患者手術后不同時間的證型與骨折愈合情況存在一定差異,所以需要開展分期對癥治療措施,中醫骨折三期治療將肱骨近端骨折術后劃分成為三期,對應早期、中期與晚期應用不同組方治療,能夠進一步促進手術治療效果,提高患者術后康復速度[8]。本文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疼痛評分、活動范圍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肌力評分、關節局部形態評分、肩關節功能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給予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中醫骨折三期治療的臨床效果確切,能夠幫助加快患者肩關節功能恢復速度,具有臨床推廣與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