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萬軍
(南京濱江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1100)
當前國民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如何通過更加合理的方案解決目前城市道路交通存在的問題,已成為城市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研究課題之一。為實現城市交通布局的合理性,確保城市更加有序發展,必須從道路交通結構的角度出發,結合外部環境條件,進行合理的道路管理和規劃[1]。對于城市的未來發展而言,道路規劃是實現其發展目標的重要環節,制定合理有效的道路規劃設計方案十分重要。然而,由于當前城市發展的速度較快,在完成對道路的規劃后,實際施工中的城市空間可能已經發生較大改變,使得道路規劃方案無法滿足發展后的城市交通需求[2]。針對這一問題,在制定道路規劃設計方案時,應當充分考慮城市發展空間的問題,從而給出更加符合城市發展的道路規劃設計方案。
為研究道路的合理規劃設計,本文選擇以秦淮大道為例進行分析,項目在充分考慮未來發展空間需要的基礎上,結合現狀,制定了合理的道路規劃設計方案。秦淮大道位于溧水區,北起秀山路,南至南外環,全長約11 km,其中S7#線與秦淮大道重疊段約為10 km,為溧水城市發展南北向重要軸線,貫穿工業區、老城區和城南新區,串聯工業區、生活區、行政服務區及度假休閑區,其交通功能、市政承載功能、城市發展空間引導功能均十分重要(詳見圖1)。全線分為三段,分別為。

圖1 道路總平面圖
第一段:交通路以北為開發區段,改造道路,全長4 509 m。地鐵為高架段與下地過渡段。高架段約1.9 km(秀山路-機場路),過渡下地段500 m(機場路-開元路)。沿街建筑(圍墻)立面間距為49~56 m。
第二段:交通路至幸莊路為老城區段,改造道路,全長3 850 m。地鐵為盾構段,沿街建筑(圍墻)立面間距50~53 m。
第三段:幸莊路以南為城南段,新建道路,全長2 711 m。地鐵為明挖段。
項目的建設,以TOD理念為導向[3],設置公交專用道,結合地鐵實現公交一體化及P+R,優化交通功能;進行雨污分流,設置中水及綜合管廊,采用透水路面,打造海綿城市,提升市政功能;秉持地域特色、綠色環保理念,路燈與交通桿件并桿設計,對現有香樟予以保護,維護老城歷史風貌。結合地鐵站點設置口袋公園,全面構建綠色街區。體現了道路功能區分及空間分配。
對道路斷面分配規劃時,秉持主線交通保證雙向6車道,確保公交專用、慢行交通、人行交通各行其道原則,根據道路所在3個區域的現狀建筑寬度及功能定位,共三組道路進行斷面具體分配。
第一段道路為開發區段,地鐵采用高架形式,中分帶寬為5~15 m,以滿足高架橋墩設置,采用主6輔2形式,輔道為公交專用道與非機動車道共面形式,允許小車借道出入,臨時停靠[4]。
第二段道路為老城區段,基于服務街區、保樹保綠原則,進行精細化設計。采用雙向6車道,四塊板形式,最外側車道為高峰期公交專用道,根據現狀香樟樹位置設置3.5~4 m側分帶,非機動車道寬度為5 m,確保周邊業態臨時停車。
第三段道路位于城南新區,為新建道路。規劃到位,空間完整,采用“主6輔4”的主輔路形式,輔道設置公交專用。
結合秦淮大道路基本規劃布局、現狀路基路面結構病害、管網設置要求,針對地鐵所采用的建設形式的不同,對道路路基路面進行優化設計。
秀園路-交通路段:地鐵S7#線為高架段,過機場路后逐漸下降為敞口明挖段。因地鐵施工,路面破損嚴重,且高架橋墩承臺埋深較淺,與現有路基軟硬搭接位置易產生沉降,該段路基采用拼寬搭接,路面翻挖新建的方式進行處理[5],并在承臺位置設置級配碎石搭接過渡段。交通路幸莊路段:地鐵S7#線為盾構段,正常拓寬改造。根據檢測,現狀老路路基路面較好,采取路基利用,路面新建方式處理。幸莊路-南外環段:地鐵S7#線為明挖段,結合地鐵結構整體新建。
考慮到地鐵結構對路基的影響,在規劃過程中提出如下要求:(1)出于滿足區間抗浮的要求,區間結構上方覆土不小于1.5 m(含道路結構)。(2)車站上方道路活載不得大于20 kPa,結構頂部500 mm以內應當采用小規模作業設備,嚴禁采用大型機械碾壓。
秦淮大道為城市主干路,現有路面結構僅為2層瀝青,基層為二灰碎石,破損嚴重,已不能滿足交通量的發展,因此全線路面翻挖新建方式,機動車道采用4cm改性瀝青瑪蹄脂碎石(SMA-13C)+6 cm中粒式瀝青混凝土(AC-20C)+8 cm粗粒式瀝青混凝土(AC-25C)材料組成類型,基層為水泥穩定碎石。
地下管線綜合布置,在尊重規劃的前提下,充分聽取管線單位意見,合理設置管綜橫斷面及豎向,確保合理交叉,且不對地鐵設施造成影響。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雨水管線雙側布置,根據雨水匯水面積,合理設置雨水管管徑。調查周邊業態,計算污水服務面積,合理設置污水,并為后期地塊雨污分流預留接口[6],為保護環境,污水管統一采用球墨鑄鐵管。中分帶預留中水管。為后期中水利用打下基礎。天生橋大道-南外環段,在道路西側人行道下設置綜合管廊,進一步提高城市道路功能承載能力和市政服務水平。
結合地鐵站點、客運站及沿線河道景觀,對道路進行節點專項設計,提高市民生活空間,優化道路景觀環境。秦淮大道全線共有5處地鐵站點,分別為臥龍湖站、交通路站、中山湖站、幸莊站、無想山站。臥龍湖站為高架站點,利用過街天橋進出地鐵,天橋橋墩布置影響道路進口道寬度及車道分配,公交站臺結合進口道及團山站出入口位置一體設置,公交地鐵無縫對接。交通路站貫徹P+R的理念,針對地鐵、公交、客運車輛、出租車、社會車輛分別設置交通流線及停車場,綜合設計交通方案。針對中山東路節點,結合軌道站點、淮源公園、中山河及中山河橋總體設計,通過計算橋梁拓寬樁基對地鐵管片的結構影響,確定樁基位置及設計深度,設置休閑廣場使地鐵站點與河道景觀融為一體。幸莊站結合萬達廣場及周邊城隍廟景區,考慮人流需求,縮小交叉口半徑,強制轉彎車輛慢速通過,設置二次過街,方便行人快速通過路口。無想山站位于無想山國家森林公園入口,結合大型停車場、游客游覽步道、景區服務中心綜合設計,實現游覽出行一體化。
重點考慮地鐵區間和站點的標高,人行道與地鐵出入口無縫銜接;通過側分帶控制橫坡,保障道路標高與周邊業態無縫對接。秉持多桿合一、地域特色理念,路燈與交通桿件并桿設計,側平石、阻車石、窨井蓋、路名牌等體現秦淮源頭特色,體現歷史人文風貌。
結合上述設計方案,完成對秦淮大道規劃及施工后,投入使用的道路交通能夠滿足城市發展的要求,部分節點以往存在的擁堵現象消失。交叉口范圍縮小,不會對慢行出行的安全與順暢造成影響。雨污水管線標準提高,消除了積淹水問題。對于公共交通而言,結合地鐵站點實施公交一體化后,為附近周圍居民出行提供便利條件。同步與地鐵結構施工完成市政管線、 路面施工, 是的在地鐵通車時,與地鐵共同承擔交通出行功能。綜合考慮了空間發展規劃后的秦淮大道成為了富有活力、功能完備、綠色低碳、宜居慢行的城市公共交通型主干道。
本文將秦淮大道作為依托,研究了基于城市空間發展需求的道路規劃設計方案,并驗證了該設計方案的可行性,提高該道路相關功能的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