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麗
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學技術館 廣西 南寧 530022
我國的科普文化場館一直處于建設和發展探索階段,在為科普文化事業承擔必須功能,擴展更多功能,不斷完善功能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改進與優化自身的科普傳播模式,為傳播科普文化等打造更牢固的基礎和更便捷的方式,使科普文化場館處于更良好的狀態,為社會提供更好的服務[1]。
在大眾的生活中,科學文化生活日益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部分,也在逐漸成為人們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所包含的領域極其廣泛,在不斷科技化的現代社會,科學文化也逐漸成為一個大的分支。隨著人們對科學文化需求的不斷增加,對傳播科學文化的方式和載體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科普類文化場館便擔當重任,成為傳播科學文化的主要載體,在其場地范圍內外又可以探索出多種多樣的傳播科學文化的方式。針對不同的群體,去尋找適合大眾的接受科學文化的科普傳播方式。因此,科普類文化場館的科普傳播模式尤為重要,如何科普傳播才能夠更好地實現各種功能,為大眾提供更好的接受科學文化的方式,提高我國國民的科學文化素養。
目前國內關于科普類文化場館的研究文獻較少,處于初步探索階段。與科普傳播模式相關的文獻很多,但也在不斷地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探索著更加全面、更加適應現代的科普傳播模式??破疹愇幕瘓鲳^科普傳播是其實現各類功能,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破疹愇幕瘓鲳^種類較多,科普類文化場館大概有綜合性科普類文化場館、專題性科普類文化場館和基礎性科普類文化教育基地等。提升科普類文化場館的吸引力和產業競爭力是現在學者們比較關注的地方,但它總離不開科普類文化場館整體的科普傳播模式的研究,運用各種模型去研究去探索科普類文化場館應該發展的方向,從科普文化產業總體的角度去看待如何科普傳播。以部分科普場館為研究對象,分析科普場館產業競爭力的影響要素,了解不同類型的科普場館在產業競爭中的優勢與劣勢,探索如何提升科普場館的產業競爭力。專家研究了科技館與科學文化,論科技館在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努力創新機制,完善展教功能以及科技館人才的培養及引進,都是科普類文化場館科普傳播中需要注意的重要的問題。
科普類文化場館最顯著的特征是其公益特征。科普類文化場館的主要任務是面向公眾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文化、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精神、宣傳科技成就及其作用、培養公眾科學興趣、滿足公眾對科學知識與文化的需求,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服務。
當前,我國科普類文化場館科普傳播模式發展尚不完善,并存在“兩極”現象:一方面,很多的科普類文化場館處于閑置狀態,館藏標本不足,展覽與活動很少,缺乏一定的科普傳播方式,場館的使用率和經濟效益很低,沒有充分起到科普類文化場館建設存在的作用,這些場館需要適合自身發展的科普傳播模式,來發揮場館自身存在的作用,體現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目前相對來講基本功能得到體現的科普類文化場館也需要更好的科普傳播模式,來不斷地以良好的存在狀態體現其社會價值,不斷發展與更新;另一方面,在一些主要科普政策的推動下,場館的建設規模與數量也在不斷擴大,需要去探索保證這些新建的科普類文化場館充滿活力并能夠可持續發展。
以中國科技館為例,第一,科技館需要更大范圍的考慮普通群眾的科學文化需求,人們接收到的科學文化教育的程度不一樣,一場科普活動應盡量容納更多受教育范圍的人。對不同人群進行分析定位,總結他們的特點,找出大眾對科普文化接受的共性,對需求的共性進行分析綜合,來策劃更加適合公眾的展覽和活動。第二,優化科普宣傳模式,盡量對科教活動定義范圍內的公眾進行科普宣傳,以較低的成本去獲得較高的回報,比如招募各個年齡階段適合做科普宣傳的志愿者,擴大招募志愿者的年齡范圍,首先從學校開始招募,中小學生和大學生,以每個志愿者為源點再次進行科學文化傳播,每個學生都有相應的家庭和學校,創建一種館校機制,將學校的科學文化傳播與科技館的科學文化傳播建立溝通的橋梁,實現更加便捷的宣傳。
中國科技館的展覽相對其他科技館豐富。展覽是實現科學教育,科學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體驗活動在具備科學性的基礎上增加互動性和趣味性,教育活動在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文化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展覽分為常設展覽和短期展覽兩大類。短期展覽分為4類:一是具有紀念意義的與其他機構聯合舉辦的展覽,如化學元素周期表專題展等;二是由其他機構主辦,中國科技館承辦的具有重大意義的展覽,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科技成就科普展展覽回顧等;三是根據需要吸引公眾策劃的短期展覽,如兒童科學主題展等;四是關于時間與科技的思考策劃的短期展覽,如光照未來展、遇見更好的你等。臨時展覽的類型不斷豐富,內容不斷優化。
科普文化產業是近年來新興的產業,新興產業的一個重要來源是社會公益事業產業化。專家從文化產業的視角將科普文化產業定義為:滿足社會中人們的科普文化需要、科普文化消費需求而產生的一種產業。這種產業的主要功能就是滿足人們的科普文化消費需求,滿足人們科普文化需求的目的是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發展科普文化產業的最終目的和最大宗旨就是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和社會的科普文化消費需求。目前國內所具有的科普類文化產品種類不多,銷量較高的主要為科普書籍??破疹愇幕瘓鲳^要在熟悉了解整個科普文化產業的結構,分析其特點和不足以后加強和優化自身的科普傳播模式。科普文化產業離不開科普類文化場館,科普類文化場館是科普文化產業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
每個科普類文化場館所在的地區不同,不同的地域發展情況不同,公眾對于科普文化的需求也不一樣,功能定位要根據自身場館的特點和當地公眾的特點以及要普及的科學文化內容來確定該場館應該借鑒哪些適合自己的運營模式。運營費用來源除了政府撥款和其他相關補助以外,在經濟相對較弱的地區要加強社會捐贈收入,經濟相對較好的地區要加強自身經營收入。自身經營收入有影院門票收入、場館租賃、各種活動收入、文創產品收入等,根據場館自身成本和社會公眾的消費情況來進行價格定位。
科普類文化場館大部分均以科學教育為主要功能,教育的含義和內容可以很廣泛,但也有其局限性。筆者認為,科普類文化場館最大的意義在于實現科普文化傳播,拓展不同的功能,一個展覽的布置可實現單一的功能,也可以是多個功能的組合,當實現的功能適當時,更接近實現傳播科普文化的目的。因此,科普類文化場館要對各個功能進行探索,找到最優化實現[2]。
人才培養是科普類文化場館必須重視的問題,相關類型的人才使科普類文化場館具有更加專業的人員,整個場館的運行也更加專業有條理。科普類文化場館建設很快但人才稀缺,即使建設起來在人才很少的情況下也不能夠健康地發展運行。因此,應重視科普相關的人才培養,提升科普類文化場館軟實力。
從幼兒園到高中,是培養一個公眾對科學知識的學習、探索和吸收的關鍵時期,館校合作使得在這一時期的學生更方便地接受科學文化,學習科學知識。與高校的合作不但可以達到科學文化傳播的目的,也為培養專業人才奠定了基礎。館校合作模式多樣, 隨著不同的學校階段有著不同的合作模式,各大科普類文化場館應與周邊的各個學校密切溝通,實現最優合作方式。
科普類文化場館本身就是傳播新興技術的最好載體,但目前國內的場館都只是建設起來,處于科普傳播的初級階段,新興技術的運用滯后于科技發展很多,在資金允許的情況下盡快地將新興技術納入進來,使場館更加具有吸引力,宣傳更迅速。
隨著科普類文化場館建設的加快,科普傳播模式也逐漸豐富,科普類文化場館以及科普文化產業的基礎理論研究將會進一步拓展和深化??破瘴幕a業,科普類文化場館的發展離不開理論基礎的指導,在不斷的實踐探索中完善基礎,也在理論的不斷完善中更好地指導科普類文化場館的科普傳播,不斷優化科普傳播模式。
多元化籌資是我國科普類文化場館持續發展的必然之路。中宣部等部委聯合下發文件中要求部分科普類文化場館將實行免費開放,而科普類文化場館大部分仍以政府資助為主,由于政府投資比較有限,使得我國科技館普遍存在資金不足的現象。為了使場館能夠更加健康地科普傳播,多元化籌資成為我國科普類文化場館的必然之路。
交互式展覽日益成為重要的展覽方式。交互式體驗能夠激發公眾的興趣,將新興技術融入交互式展覽當中將使觀眾擁有更加真切的體驗感。啟發不同人群的對科學的探索能力,以及學習能力和創造力。在互動交流中改進優化,加深公眾的印象和體驗效果。多個組織聯合舉辦模式將成為趨勢。一家舉辦的成本很高,僅科普類文化場館自身的經濟基礎,在資金本不是很充足的情況下,舉辦一個大型展覽所要耗費的人力物力都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多個組織聯合舉辦更加輕松,也可優勢互補,提高舉辦的活動質量。
科普類文化場館作為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傳播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文化的平臺,其科普傳播模式可以概括為如下:資金來源以政府撥款為主,通過展覽及其他各類科普文化活動與公眾進行交流。館校結合,通過實踐課程、講座等形式的活動實現科學教育的主要功能和其他功能。國外科普類文化場館的成功經驗是根據自身場館的情況進行調整運用,我國科普類文化場館在未來不斷發展,終會找到最優的科普傳播之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