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菲 陳偉 張熙 郭軍鵬(通訊作者)
1.長春中醫藥大學/健康管理學院 吉林 長春 130117;
2.吉林省衛生健康信息中心 吉林 長春 130061
2018年4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1],促進信息技術手段與醫療行業更好地融合,同時發展線上診療,提供更多的就醫渠道,保障醫療行業融合發展,更好地為百姓辦實事,讓互聯網醫療服務過程能夠得到全面、實時的信息化監管;2020年3月12日吉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吉林省中醫藥管理局印發了《吉林省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2],進一步規范了互聯網醫院的準入、執業、監督管理等事宜;2020年5月,吉林省互聯網醫療服務監管平臺(以下簡稱監管平臺)正式上線;監管平臺的建成保障了互聯網行業安全運行,按照行為規范操作,遵守法律法規保障各方權益不受侵害,同時運用大數據做好本行業內的監管。本文從監管平臺的方案框架、安全設計、監管內容和運行現狀4個方面進行闡述。
按照《吉林省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引導和規范全省互聯網醫療及互聯網醫院健康、有序發展。互聯網醫療監管應將事前引導與準入監管并重;事中檢查與整改自查并重;事后懲戒與教育指引并重[3]。省域平臺設計以覆蓋全省的資源互聯互通為目標,其中應用層面覆蓋了互聯網診療、醫院智慧服務、服務持續擴展的模塊,滿足適應不斷變化的醫療服務需求,同時通過全程實時監管保障醫療服務安全有序。
監管平臺在政策法規的指引下,查《定級指南》知以第三級指導保護級安全要求作為標準設計方案。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體系框架從安全基礎設施、安全技術、安全管理等的框架建立,實現信息系統安全。
監管平臺是托管在吉林省全民健康數據中心網絡結構下,依據等級保護三級的標準和要求建設評估,主要分為五個區域,分別是邊界安全區,包括互聯網邊界和電子政務外網邊界;核心交換區,用于數據交換,對數據進行分析管理,同時發現漏洞實現安全監測;服務應用區,把應用系統放到一個安全域中統一防護,利用防火墻做安全隔離;同時實現對病毒的查殺,數據庫訪問操作的審計等;辦公區,包括員工的辦公終端,實現終端的病毒防護、補丁管理和安全管控;安全管理區,負責整個網絡的安全管理運維和監控。能夠與防火墻系統、終端安全管理系統聯動,實現威脅的自動化發現和處置,增強防護能力,實現縱深防護效果。部署安全管理系統,實現全網的運行監控,包括設備狀態、鏈路狀態。
監管圍繞診療行為本身,包括資格認定和行為監管,即什么主體可以開展互聯網診療服務,什么樣的醫療服務可以通過互聯網展開,在線診療服務需要遵循怎樣的流程規范,以及最終的醫療責任認定等[4]。監管平臺的監管板塊主要包括:業務監管(在線預約、在線診療)、質量監控(醫生評價、效率分析)、備案管理(備案申請、變更、查詢)等。具體的監管內容包括。
對互聯網醫院的執業醫師、藥師進行資格監管,對接執業醫師庫,驗證和審核執業醫師開展互聯網醫療資格的合規性。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主要是對患者的線上復診;醫生開立的處方與診斷需有醫師、藥師電子簽名;互聯網診療行為監管:對診療科目范圍、藥品和診斷目錄進行監管診療過程要留痕跡,形成電子病歷,上傳診療過程的圖文、語音、視頻等可追溯信息。能夠監測到醫療機構網絡診療明細,包括各醫療機構的處方總量、處方總金額、異常預警等;電子處方監管:通過核對執業醫生在線開具的電子處方是否與診斷一致,監管平臺給予預警,保障互聯網診療安全穩定運行。
醫生評價對開展互聯網診療機構的醫生具體服務情況進行滿意度測評,形成滿意度總體占比量分析。效率分析對開展互聯網診療的機構的在線問診醫生平均響應時間、日均接診量;在線復診醫師平均響應時間、日均接診量;在線處方藥師平均審核時間、日均審方量;遠程診療日均接診量進行對比分析。
監管平臺的備案管理包括:備案申請管理、備案申請查詢、備案變更管理。對申請開設互聯網醫院,由申請的醫療機構上傳機構資質證明、同時對開展互聯網執業的醫療服務人員(醫生、藥師、護士)實行上傳備案。互聯網醫院的申請、準入、撤銷均在監管平臺備案,可追溯查詢。
目前,吉林省有11家醫療機構接入,9家開展了互聯網診療,其中公立醫院5家,私立醫院4家。根據監管平臺數據統計,截至2021年12月共為群眾提供網上預約掛號 1004655 人次(其中綜合醫院1004318人次,中醫類醫院337人次),共提供在線問診服務33447人次(其中綜合醫院26263人次,中醫類醫院7184人次)。如表1所示。
表1 吉林省互聯網醫院基本情況
A、B、C、D、E、F、G、H、I醫院醫師人數分別為1044人、341人、891人、691人、24人、6人、3人、4人和11人;藥師人數分別為0人、28人、10人、6人、0人、0人、0人、1人和0人。
A醫院預約掛號情況:11月份最多,其次是10月份,6月份最少。1-12月份總體呈現上升趨勢,如圖1所示。
圖1 A醫院預約掛號情況
E醫院預約掛號情況:8月份最多,其次是9月份,10-12月 份最少。1-12月份總體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如圖2所示。
圖2 E醫院預約掛號情況
省域內的機構需要按照要求不斷地完善自身內部建設,完善責任劃分,多元共治[5-6];適配高標準的服務平臺體系,通過監管平臺數據對接審核,實現信息共享,最終匯入到“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領域中。互聯網醫院實現了分流患者的作用,部分患者選擇線上途徑,因此監管平臺要掌握區域內開展互聯網診療機構的運行情況,實現了監督管理。
透過監管平臺數據可以發現,互聯網醫院積極開展線上各項診療業務,互聯網醫院人員配置方面主要以醫師為主,其中9家上線醫院均配備了醫師,僅4家醫院配備了藥師,提供藥師服務,開展線上藥品處方功能;互聯網醫院的便捷主要體現在為患者、醫療人員提供了超越時間、空間維度的就醫平臺,確保線上診療人員的配置比,合理安排線上線下時間,同時培訓人員熟練掌握智能操縱系統,從而提升服務質量。
預約掛號業務方面使用的頻率較高,整體呈上升趨勢,通過線上進行預約,避免了線下排隊擁堵,提高了就醫效率;可開發研究患者群體迫切需求、接受度高、解決性強的業務功能模塊,如便捷優化操作步驟、增添健康知識講座等激發調動使用意愿,促進互聯網醫院良好創新發展。
后續隨著更多醫院的對接,相信能建立更加完善合理的監管指標體系與業務流程,可考慮構建準入、準出制度體系,保證行業有效平穩運營,提高患者就醫體驗;吉林省醫療機構更好的發展互聯網診療,能夠保障區域內患者享受便捷、安全的就醫診療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