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杰
秦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它取代了存在時間長達近800年的周朝。這就是“周秦之變”。我們一般用秦始皇統一六國,或者秦始皇建立大一統郡縣制度來講那段歷史,用“周秦之變”這個說法的不多。那么我為什么要用“周秦之變”呢?因為這四個字言簡意賅:“周”是指封建分封制度,“秦”是指大一統郡縣制度,“變”是指以秦始皇統一中國為時間節點,在此之前2000年的中國,和在此之后2000年的中國,存在本質性的不同。
到底發生了哪些方面的變化?要講清這一點,我們可以先分析一個故事。伍子胥是楚國人,與孔子是同時代的人,據說比孔子大8歲。他的父親和哥哥被楚國的國君楚平王給殺了,他為了報父親的仇,跑到了楚國的敵國吳國,帶領吳國的軍隊,把楚國給滅掉了,還把楚平王挖出來鞭尸。
這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復仇故事。伍子胥在中國文化里當然是正面形象,他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賢人。就連楚國后來的大詩人屈原也好幾次寫詩歌頌他。因為我們從小聽慣了這個故事,所以習之不察,但是如果你細想一下,就會發現這個故事很奇怪。這伍子胥分明不是什么好人:他是楚國人,父親被楚平王殺了,那是因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他不光不能反抗,還要繼續為國效忠,結果他叛國投敵,把自己的祖國給滅了。這顯然是大逆不道,這伍子胥應該是“楚奸”啊!
后世岳飛的情況就很類似,岳飛和長子岳云都被宋高宗殺死了,死得很冤枉。岳飛的另外三個兒子活下來了。這三個兒子如果和伍子胥一樣,去投奔金朝,幫助金朝滅了宋朝,然后把宋高宗的墳挖了,鞭尸三百,大家會歌頌他們嗎?為什么伍子胥這樣一個大楚奸,在先秦會受到肯定呢?這個故事鮮明地反映出,周秦之變之前,和周秦之變之后,中國人的生存邏輯變了,評價標準也不一樣了。
在周秦之變以前,中國社會秩序的最高原則是血緣原則:家大于國。周代的社會是一個血緣社會,周王把自己的親人分封到各地,他的親人又在自己的小國之內,再進行層層分封。這樣分封的結果是,周代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大家族當中,效忠于自己的家族,比效忠國家重要。所以當時人的價值標準是“父高于君”,父親比國王重要。儒家認為,血緣是至高無上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而且給父親報仇,是絕對正確的,別管對方是國君還是什么,因為“父高于君”。
周秦之變的第一個層次,就是從小共同體變成大共同體。 什么叫小共同體?就是老子說的“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周初天下是一千多個方國,薛涌說:“一千多個國,大體都集中于狹小的中原地區,每國的人口平均也就是幾千人。”為什么老死不相往來呢?因為各國在經濟上是自給自足的,不用往來。
當時社會橫向的結構是不連貫的,可以互不往來,或者很少往來??v向呢?當時社會上當然有等級結構,最上面是周天子,然后是諸侯,然后是卿,然后是士。雖然整齊有序,但是這種結構不像后來的官僚結構那樣能“一竿子插到底”。
為什么呢?每個人只對他的直接上級負責,不對上級的上級負責。讀春秋戰國史料的時候,相信很多人會有一個疑問:為什么孔子和孟子周游列國,不停地徒勞地游說各國的君主,卻不去見最高領導?明明他們好幾次路過周天子的領地,但就是不去朝見周天子。這是怎么回事?在周制中,只有諸侯才需要效忠周天子,有朝見周天子的義務??鬃雍兔献用銖娭荒芩闱浯蠓蛞患墸麄冎恍枰獙χT侯一級負責,輪不到他們對周天子負責。
周代的人們是生活在一個一個小的自治社會當中的,也就是小共同體當中。在這些小共同體中,各地諸侯大夫的權力是世襲的,不是上面的天子或者國君賜予的,因此也不能被他們剝奪。統治者的經濟來源是自己領地的收入,而不是上一級給的工資。這說明什么?說明他們有很大的自治權,他們的實力來自自己領地內民眾的效忠,而不是憑借上級領導的賞識。他們很在乎是否獲得本地民眾的支持,制定措施要考慮民眾的感受,剝削和壓迫必須有一定限度。因此,在這種社會結構中,自上而下的社會控制力也是很差的。上一級的命令只能到達自己的下一級,而無法穿透一層層的層級結構直接到達社會最底層。
與此同時,小共同體社會的信息傳遞效率是很差的,周天子會了解諸侯國的一些大體情況,但很難掌握具體情況,至于諸侯國下面各個卿大夫領地的情況,他更是完全不了解。他想知道全天下一共有多少人口,直接從老百姓那里收稅,是很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換句話說,這樣的社會,汲取能力很有限。因此,這種小共同體的結構顯然不利于國家集權,也不利于國家汲取社會資源,統一指揮來辦大事。
所以周制的社會結構就像是大船中有一個又一個的隔水艙,雖然同處一條大船,但這些隔水艙彼此是相對獨立的。周秦之變的內容,就是國家權力打破層層限制,把小隔水艙全部打通,把一個個小共同體連接成了一個大共同體。首先,各諸侯國不存在了,貴族階層被整體消滅了,六國貴族活下來的都被遷到了首都,不再有封地了。原來的封地全部變成郡縣,由皇帝派地方官管理。地方官治理的邏輯和世襲貴族是不一樣的,他們的權力和地位完全來自皇帝,所以他們唯皇帝之命是聽,不在乎被他們統治的老百姓對他們怎么看,因為他們是“流官”,干幾年就走。
皇帝的命令因此很容易直接貫徹到社會最底層,想要收多少稅,馬上就能收上來,想要調動多少人修長城,馬上就能調動起來,不必管百姓的死活。所以,秦朝和漢朝出現了許多“酷吏”。接下來,秦始皇又對民間的家族制度動手:貴族雖然沒有了,但是血緣家族仍然是有效的民間組織形式,人們如果忠于家族,就會妨礙他忠于國家。儒家認為,孝子就是忠臣,所以求忠臣于孝子之門。而法家的邏輯完全相反,我們不要孝子,只要忠臣,因為孝子只重視他爹,不能盡忠國家。所以秦代和漢代都鼓勵老百姓分家,甚至強迫老百姓分家。
這樣做的目的當然就是強制解散大家庭,把一夫一婦的個體家庭作為最基本的社會細胞。這樣民眾就原子化了,變成由最高統治者直接控制的“編戶齊民”。秦暉先生考察了上至秦漢,下到唐宋,包括湖南(長沙一帶)、湖北(江陵一帶)、四川(成都平原)、中原(洛陽一帶)、河西走廊(張掖—敦煌一線)等地的歷史資料,他發現,從內地到邊疆,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全都是非宗族化的鄉村,沒有任何一例聚族而居的。這說明秦制為了打散家族的控制,花了很大的力氣。有人說,不對,我們南方的很多村子只有一個姓。這個基本都是宋代之后宗族復興的結果。所以,在周秦之變后,小共同體社會變成了大共同體社會,導致中國人的生存邏輯發生改變。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社會價值就從“父高于君”,變成了“君高于父”,人們要忠于國家,而不是忠于自己的家族。
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心里遵循的不能有其他,只能有君主的新準則。所以在秦代之后,中國人開始推崇另一種價值,叫“舍小家顧大家”,叫“大義滅親”,叫“忠孝不能兩全”。不管皇帝怎么對待自己的臣民,臣民都不能反抗——所以岳飛的兒子也就不能去投奔金國了。
那么這一切,包括建立一個高效嚴密的官僚體系,包括把血緣組織打散,有什么目的呢?顯然是為了提高國家的動員能力和汲取能力。這樣,“2000萬人口的秦朝,可以調40萬勞動力去修長城,70萬人去修始皇陵,70萬人去修阿房宮,50萬人戍五嶺……這是宗法時代的周天子絕對不敢設想的”。所以,小共同體和大共同體的區別,或者說周秦之變的主要內容,就是政治組織形式變了,國家的汲取能力大大提高了。
(摘自“歷史研習社”微信公眾號)D8902246-5493-4F9F-9F3C-E9AA87C028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