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
摘 要:全腦型教學模式是全腦功能開發、全人教育的教學,這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智障兒童是指兒童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會有以下表現:發育緩慢、自控能力較低、反應遲鈍等,由自身因素和外界環境造成的智力障礙,引起其它功能的落后。目前,在我國的體育教學中,智障兒童的教學領域受關注度較少,教學層次較淺,因此本篇筆者將立足于智障兒童的能力表現現狀,探究全腦型教學模式在智障兒童體育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全腦型教學模式 智障兒童 智障兒童體育教學
1 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增長,國家大力提倡文化的創新和發揚,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教育一直屬于文化實力的重要一部分,想要提高國家的綜合文化軟實力,關注總體教育中還有待發展和提高的教育,幫助其改變現狀是關鍵一步,這其中就包含特殊教育。全腦型教育模式在教學中可解釋為:教育者利用特殊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手段,為特殊少年兒童的學習、行為矯正和訓練創設相應的特殊條件和特殊設備,幫助他們達到掌握知識、彌補缺陷、培養學習能力、健康身心等目的。體育教學在智障兒童的教學中最容易被忽視,所以提高智障兒童體育教學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是亟需做的事,如何運用正確合理的教學模式提高智障兒童的體育教學,將教學模式與實際體育課堂相融合,是目前正大力探討的教學問題之一。智障兒童教育者的教學對象都是有智力障礙的人群,因此應先了解智障兒童群體,有針對性地實施教學活動,關注智障兒童的身體和心理發展。將全腦型教學模式應用于體育教學中,能有效促進智障兒童大腦的均衡發展,有利于更好地發揮大腦的整體機能,體現全腦型教學模式在智障兒童體育教學應用中的優勢。
2 立足于智障兒童的表現特征,體現體育教學中運用全腦型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2.1 全腦型教學模式是培養智障兒童肢體協調的重要工具
(1)全腦型教學模式是美國奈德·赫曼首次提出的概念,他認為人的大腦可以分為四個部分,且四個部分可實現高效地分工合作。
這四部分分別為:左上腦——分析;左下腦——組織;右上腦——發現;右下腦——分享。他提到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對于腦子的運用應該要四部分均衡發展,在均衡發展中培養大腦之間的均衡性和協調性,從而提高大腦的靈活性,發揮整個大腦機能,在平時的體育教學中,將全腦型教學模式與教學活動相結合,可以有效地培養智障兒童的肢體協調能力。智障兒童的肢體不協調是因為大腦的神經中樞不能與肌肉活動進行較好地配合,所以會導致肢體的力量不均勻,做動作時身體僵硬等現象。因此教師在體育活動中要注重將培養肢體協調的相關體育運動融入教學中,幫助學生在完成體育項目的同時,刺激學生的左右大腦,促進左右腦的開發和使用,體現全腦開發的理念。
(2)通過跳繩運動、左右手拍球等運動,幫助學生培養自身的協調性。
如跳繩這項運動,教師應強調,學生在完成時,需要兩側的肢體共同發力,上肢與下肢的交替使用,整個身體的協調配合,支撐自己完成整個跳繩運動的過程,教師還要講解跳繩的姿勢,學生先以雙腳齊跳為主要訓練項目,先進行初步的協調訓練。教師以時間和個數為主要判斷依據,記錄學生在特定的時間完成的跳繩個數,分析學生的左右肢、上下肢的配合情況,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進度,久而久之,全腦型教學模式就會變成培養智障兒童肢體協調的重要工具。
2.2 全腦型教學模式是調節智障兒童平衡能力的有力抓手
(1)全腦型教學模式體現的是學生的全腦開發,是對大腦的綜合、均衡使用,促進大腦的平衡發展和綜合提升。
平衡能力是我們身體素質的一種,即維持自身身體姿勢的能力,尤其強調在較小的支撐面上,我們控制中心的能力,是在平時的靜態活動和動態活動中都不可缺少的一種身體能力,而智障兒童的平衡能力相對于正常智力的兒童來說,就會顯得稍低一些,比如智障兒童在走路時會走得搖搖晃晃,走路感覺頭重腳輕,控制不住自己的走路方向,無法很好地掌握走路時的平衡,又或者在平時的吃飯過程中不能很好地使用筷子等,這些都是智障兒童平衡能力有待開發和提升的體現。教師要在平時的體育活動中發展他們的平衡能力,可以分類別有序地進行,即靜態的平衡活動和動態的平衡活動,讓學生在動靜交替的活動中體會平衡的感覺,自己摸索怎么掌握自身的平衡點。
(2)通過動靜態平衡活動的訓練,幫助學生鍛煉平衡能力。
半蹲、單腳站立等,是屬于靜態的平衡活動,而在較窄的平衡板上轉圈、行走等活動則是動態的平衡活動,教師應在體育教學中綜合運用,發揮最大的效能。如教師的上課內容時掌握靜態的平衡活動,那么教師在課堂中可以時間為主要判斷依據,讓學生一只腳離開地面,另外一只腳站立在地面上,注意抬起來的腳不能觸碰地面,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分別記錄時間,在整理教學記錄時,根據學生的平衡能力反饋情況,有點有面、有層次地加強和調節學生的平衡能力,綜合體現全腦型教學模式的應用實踐性,使用好全腦型教學模式,使之成為調節智障兒童平衡能力的有利抓手。
2.3 全腦型教學模式是提高智障兒童靈敏能力的關鍵臺階
(1)全腦型教學模式對于促進智障兒童左右腦的發育來說至關重要。
一般來說,人的左腦控制右半身的肢體活動,人的右腦控制左半身的肢體活動,學生的學習主要是依靠于左腦,而體育運動涉及到學生的視覺、聽覺、運動能力、控制能力、反應能力等,在身體的綜合運動中,探討左右腦的配合使用,由此可達到全腦型教學模式的教學目的。靈敏能力是我們平時在運動中對于事物的接觸的敏感度的體現,對于意外或者突然發生的事件時,大腦的反應速度和處理方法都是大腦靈敏性的表現,將全腦型教學模式融入體育教學中,給發展和提高智障兒童靈敏能力提供了重要的臺階。在體育活動中,關于靈敏能力的訓練最常見的是球類的訓練,在對智障兒童的體育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運用球類活動,輔助他們發展自身的靈敏能力。
(2)通過最直觀的球類運動,幫助學生提高靈敏能力。
如拍皮球躲避障礙物,教師將障礙物擺正“S”型,學生固定一只手拍皮球,帶著皮球慢慢繞過障礙物,教師在學生完成的過程中注意觀察學生的手拍球的控制度,學生在躲避障礙物時的靈敏度,做完記錄并加入今后的訓練之中,然后隨著本班學生靈敏度的不斷發展,逐層增加完成難度,如在拍皮球過程中要使用雙手交替拍球躲避障礙物、將球類運動換成兩人打乒乓球等,讓學生體會自己肢體的協調性和靈敏性,不斷發展自身大腦潛能,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教師也可在智障兒童的體育教學活動中體會全腦型教學模式的關鍵作用。
3 全腦型教學模式在體育教學中的作用
3.1 全腦型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智障兒童的感知、認知能力
智障兒童與正常兒童的感覺特點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其相同之處在于智力障礙兒童與正常兒童的感知、認知開展順序是大致相同的,不同之處在于兩類兒童的量或者質有區別,感受性慢和范圍狹窄是智力障礙兒童的典型特點,因此使用全腦型教學模式,教師使用同樣力度的體育教學對于正常兒童來說可能效果顯著,但對于智障兒童來說就不會那么明顯,需要教師明確學生自身的感知、認知方面的障礙差異,有針對性地給學生安排體育任務或者活動,通過視覺、嗅覺、聽覺、觸覺等方面的體育訓練,加強學生自身對周圍環境的感知和認知能力。
全腦型教學模式對強調注重左右腦的開發,認為只開發左腦或者右腦不是全面發展的人才,因此使用注重協調全腦開發的教學模式,有利于智障兒童在教師安排的體育活動中慢慢發展自己,提高自我的感知、認知能力。教師在體育活動中,可讓學生打羽毛球,羽毛球的“看”、“撿”、“接”、“打”等動作的體現,可以讓智障兒童學生在此活動中體會感官以及身體的使用,在打的過程中用視覺感受羽毛球的位置,在撿球的過程中用觸覺體會羽毛球的材質、外觀等,在打球的過程中用身體感受外部環境可能對羽毛球方向的影響,在與隊友的配合中體會大腦與肢體的配合度和協調度,慢慢在玩的過程中體會自身的感知、認知能力,在此過程中不斷自我調節,提升配合度,進而提升自己的感知、認知能力。
3.2 全腦型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智障兒童的平衡、運動能力
智障兒童運動障礙的主要表現就在于三性失調,分別是協調性、靈敏性、平衡性,其主要原因是大腦神經中樞對肌肉的調控能力較差,二者不能實現高效地配合,所以會出現運動不協調、肌肉無力、肌張力增高、平衡性差、動作不靈活等運動控制障礙,因此其主要原因在于對大腦中樞神經的開發問題,增強大腦神經調配力,進而促進智障兒童四肢的協調配合,通過全腦型教學模式體現對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改善,加以相應的體育教學活動,讓智障兒童在運動中發展大腦中樞,促進左右腦的發育,加快左右腦開發力度,提高智障兒童的平衡、運動能力。
全腦型教學模式是對大腦的全面開發模式,認為發展全腦才是培養全面發展性人才的新辦法,并強調在發揮原有左腦的機能時,加大對右腦的開發,充分調動左右腦積極性,發展自身能力。平衡性訓練是以恢復或改善自身平衡能力為目的的康復性訓練,教師的體育活動中會融入閉眼單腳站、平衡木、羊角球等訓練,如平衡木訓練,教師采用3米的低衡木走來幫助智障兒童鍛煉自身的平衡性,他們在走平衡木時,會注重對眼前平衡木長短、寬窄的大致估量,在走的過程中,會注意自己身體的行走速度、行走方向、行走力度等,感受自己的重心位置,在走的過程中平衡自身的不穩定因素,穩住重心,感受身體的平衡點,進而完成教學活動。將全腦型教學模式應用于體育教學中,不但能發揮智障兒童的原有身體功能,還可以提升他們的平衡、運動能力。
3.3 全腦型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智障兒童的語言、記憶能力
智障兒童的障礙特點表現在記憶、感知、語言、理解、洞察力等各方面的缺陷,同時還伴有人格和情感的發育落后,一般在幼兒期,中度智力低下可被發現,其原因是智障兒童的身體發育達不到年齡的預期水平,其典型特征是語言發育落后,識記慢,保持不牢固,再認和再現較困難,因此在智障兒童的記憶過程中,基本是以無意識記為主,有意識的記憶能力較差,所以對于智障兒童來說,無意識記比有意識記稍強,即教師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結合全腦型教學模式,注重對智障兒童大腦發育的關注,在平時的體育活動中要注重自身語言的表達是否清楚,動作的示范是否清晰、標準,幫助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記憶所學內容,并通過記憶與家人、同學進行交流分享,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全腦型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大腦中樞神經對身體的控制作用,提出在全面發展大腦潛能的同時,要重視全腦的發育對學生其他方面發展的促進作用,智障兒童的語言、記憶能力相對于正常兒童來說發育教落后,教師在平時的體育教學中要注重提升智障兒童的語言和記憶能力,達到全面型發展的目的。如教師在教學體操時,可以先給學生播放相關的體操視頻,然后教師教學示范,最后學生跟著視頻一起做操,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自己講解的知識點、自己講解的動作,可以使用有趣的語言,或者與生活中的事物相結合,讓智障兒童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過程中完成對體操內容的記憶,之后教師還可以讓他們回家教教自己的父母相應的動作或者與小伙伴交流心得,讓他們在提升自身語言表達的同時,加強自己的記憶能力。
3.4 全腦型教學模式有利于促進智障兒童身心的全面發展
智障兒童的身心發展包含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其主要表現是兒童在某一方面相對于正常智力的兒童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落后或缺陷,所以將全腦型教學模式運用到體育教學活動中,對于促進智障兒童身心方面的發展來說,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智障兒童的生理方面較同齡人來說動作開展緩慢,其粗大動作或者精細動作開展較為遲滯,在心理方面則可體現在認知、學習、語言、人格、行為、情緒等諸多方面,目前智障兒童的生理方面已經得到了眾多的關注和重視,所以其心理方面的重視程度也應緊隨其后,目前智障兒童的心理障礙主要體現在思維能力較差、意志力差、感知覺遲鈍等,要提高對智障兒童體育教育的效率,關注他們的身心發展才是根源之道。
全腦型教學模式注重全腦的功能開發,開發人的兩側大腦,充分地調動大腦積極性以配合教學活動和日常活動,激發大腦的潛能,提高學習的效率,最大限度地發揮智障兒童的運動能力。教師在體育課堂中,不但要注重智障兒童的生理需求,也要注重他們的心理需求。在需要隊友之間互相配合完成的體育活動中,可觀察安排給互動能力、配合能力較差的兒童,提升他們與同學的配合度;在做操、踢球等運動中,體現出動作緩慢、不靈敏的學生,教師要適當地加強對這些學生的單獨輔導,注意規范動作,強調肢體的協調性;教師將全腦型教學模式運用到體育活動中,既注重智障兒童的生理方面,同時又體現其對心理方面發展的促進作用,是促進智障兒童身心全面發展的得力助手。
4 總結
全腦型教學模式是全腦功能開發、全人教育的教學,這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將全腦型教學模式運用到智障兒童的體育教學中,有其必要性和優勢,可以促進智障兒童的全腦發育,提升他們的自身能力,實現全方位人才培養的教學理念。立足于智障兒童的表現特征,在體育教學中全腦型教學模式是培養智障兒童肢體協調的重要工具、有力抓手、關鍵臺階,所以將全腦型教育模式融入體育教學中是必要的,同時這種模式又可以作用于智障兒童,提高他們的感知、認知能力以及平衡、運動能力等,在智障兒童的發育成長階段和體育活動中,使用全腦型教學模式可促進其身心的全面發展,提升智障兒童自身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 孫瑞. 全腦型教學模式在智障兒童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9.
[2] 高學民.智障學生全腦型體育教學的實驗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12):70-74.
[3] 張行. 全腦型體育教學模式對學齡前兒童身體素質影響的研究[D].山東體育學院,2020.
[4] 杜銀玲,姜凱,蔡小龍. 柔力球雙側肢體運動在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基于全腦型體育教育模式[C]//2015第十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2015:1082-1084.
[5] 施敏,葛曉藝,高學民.全腦型體育教學模式在中重度弱智學生教學中的實踐效果研究[J].中國學校體育,2006(06):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