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茂松
近日在廣東佛山發生的女性能不能登龍舟爭議,在網絡上引起關注。有輿論認為外界應該尊重當地傳統習俗,也有人批評這不是傳統而是封建陋習。
以上兩種意見背后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是如何處理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張力關系,尤其是傳統與現代二者之間廣闊而模糊的中間地帶。同時,也事關尊重并弘揚傳統文化的分寸感在哪? 弘朝傳統文化等于復古嗎? 弘揚的是形式還是精神? 而形式與精神是否就是簡單的二分關系等問題。
宗族傳統是中華文明傳統家國意識的社會根基所在。宗族的凝聚即叮謂敬宗收族,離不開祭祖以及祭祀土地、山川等一整套禮儀及其意義系統,而賽龍舟就這一整套禮儀系統之中。地方、民間禮俗在外人、尤其是現代人看來往往有非理性的成分。而對當地身處這套系統內部的人來說卻是天經地義、自然而然,甚至不需要特別深究其意義,更多是照著做, 或者同時反向劃出一些禁忌。
百姓對于禁忌是習慣性執行,并知一其所以然。《禮記》謂“百姓日用而不知”。既是禁忌,就不能混同。傳統龍舟以龍代表陽氣,龍從雨,賽龍舟象征百姓祈禱風調雨順的美好愿望。與龍代表陽,鳳代表陰相應,舞龍舟者在傳統中是代表陽的男性b就像喜事、喪事上的紅白二色絕不能亂一樣,禁忌柞為禮俗中極為重要的構成,對于禁忌的沖擊往往被視為對本地共同體的冒犯。
現代觀念與生活方式對傳統禮俗禁忌形成極大沖去。作家沈從文的小?說《長河》就是表達對此的悵惘。最近歌手羅大佑舉辦網上音樂會,他的《鹿港小鎮》歌詞中“廟里膜拜的人們依然虔誠”,同樣是表達傳統受到現代化沖擊的鄉愁。我們今天的鄉村振興開始重視鄉愁,而鄉愁是要有依托的,那就是世世代代的土地、祖先以及表達對于土地、祖先禮敬之意的一整套禮俗,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同時,禮又絕不是一成不變的,中華文明強調“禮,時為大”,也就是《易傳》所說的“與時偕行”。王陽明曾嚴厲批評弟子王艮穿著復古服飾招搖過市。王船山則尤其強調對于傳統的繼承不在于照搬過去具體的制度,而是把握傳統背后的精意基礎上的創新。
周公制禮作樂,集夏商周三代禮樂文明大成。春秋時禮崩樂壞,如何對待禮這一傳統,儒、道、法三家做出三種不同選擇,道家要回歸早期小國寡民狀態,有復古傾向;法家通過強調新法對禮加以批判;而儒家則取中正之道,以“禮,時為大”,一方面強調“仁”作為禮之精神,從而對于禮加以激活,另一方面則對具體的禮加以損益,以何為方向而保留什么、去掉什么、增加什么,是門極高超的政治藝術。儒、道、法三家共同形成了中華文明內部必有的張力,給我們今天如何看待傳統也提供了啟示。
對于傳統的一種態度是相對純粹的保留,像廣東、江西、福建等地的祭祖。祭祖是自家的事,外人不可擅入,這就存在內外有別的問題。同理,作為當地人祈求風調雨順、具有禮俗性的傳統賽龍舟,還是尊重禁忌為宜。
一種是脫離了傳統而演化為現代的形式、功能。像佛山女子龍舟隊屢屢在國際大賽上獲獎,因為已完全演化為現代體育,所以原來女子不讓登龍舟的禮俗禁忌自然就不存在了。
一種則是介乎于傳統與現代之間的中間狀態,這往往是最為復雜且容易引起爭議的。中華文明傳統強調入鄉隨俗,強調問禮,這本身是明禮的一部分。本地人與外地人對于禮俗的理解、認同可能有巨大落差。外地人可以堅持自己的理念與生活方式,但卻不宜以此來要求本地人。所謂禮是對于對方的敬、讓,.也意味著有自我克制的文化自覺。禮又強調主、客兩方面,對本地人而言,亦有待客之道,要耐心說明禁忌。對于傳統與現代之間的中間狀態,尤其要耐心,要有忠恕之道。把握三種態度的分寸感在于把握禮樂文明的底層結構,進而把握精神、精意,而非簡單的復古?!ㄗ髡呤菄覄撔屡c發展戰略研究會資深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2-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