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興東
以2018年制裁中興和華為為標志,美國針對中國發動的“科技脫鉤”已進行了4年。拜登政府整體延續了特朗普的路線,并加以升級和深化 「綜合起來可以歸納為:借助美國霸權地位,狙擊華為等中國科技領軍企業的崛起;借助美國科技優勢,通過割裂中美科技的長期依存關系,遏制中國科技發展進程;借助意識形態站隊和“價值觀外交”,試圖自上而下強行重估全球科技產業鏈和供應鏈。美國欲以此實現繼續維持科技霸權地位,謀求壟斷經濟利益和單邊國家安全的戰略目標。
推動中美“科技脫鉤”已成為美國政府和政策精英的共識,在戰略方面完成了基本框架塑造及人員機構的排兵布陣,在法律和政策方面陸續進入落地階段。無論形勢如何,美國對中美“科技脫鉤”的沖動已經不可回避。我們必須丟掉幻想、直面現實,冷靜迎接這場深刻的調整和變局。
首先,短暫沖擊不可避免。我們長期以來與美國形成的科技相互依存關系,未來一段時間內將持續遭遇美國各種政治力量驅動的沖擊波,由此對我們產業鏈供應鏈產生的潛在影響,必須形成相關預案。同時,要做好回不到過去的心理準備。過去30年,大多數科技企業根植于美國核心技術和產業生態之上,實現了成長和發展。但在新的形勢下,繼、續依賴基于美國技術創新的產業基礎和生態是不可能的。
其次,短期損失不可避免。美國政府的“規鎖”“小院高墻”等成略能否真正奏效,當前還是一個未知數,但短期內我們必須承受降低對美國科技基礎依賴程度的影響。美國有著自下而上、層層遞進的完整創新生態,“脫鉤”對其科產業的影響相對有限,因此當前是一場不對稱的戰斗。化解“脫鉤”陣痛沒有靈丹妙藥,關鍵是,今天付出的學費,能否真正警醒我們:大國的科技發展必須根植于自身核心技術、創新基礎與產業生態。中國科技企業必須改變過去低成本研發的發展模式,將高比例研發投入作為企業基未配置,將核心技術的持續攻關視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來源,并且對未來科技實施長遠布局。沒有全球一流的高等教育,沒有強大的基礎研究,就無法形成一個大國可持續的創新基礎和產業生態。將壓力轉變為動力,將危機轉化為機遇。今天我們縮回拳頭,是為了不遠的將來更有力地打出去。
再次,開放必須長期堅持。美國的“脫鉤”戰略,核心是逼迫我們與全球化“脫鉤”。如果我們將自主創新理解為封閉、隔絕、排他,那無疑正中美國下懷。事實上,美國和歐洲的網民加在一起,只占全球網民數量的1/5。除了繼續深入歐美市場,全球化還有著更廣闊的空間等待開拓,有更多增長點和創新動能等待發掘。在創新方面,我們需要尋求比美國更開放的模式,只有堅定開放道路,更大力度地擁抱全球化,才能挫敗一切封鎖企圖。
未來只有在這幾種情況下,美國可能真正停止“科技脫鉤”:一是我們具備了主導創新的基礎,掌握了核心技術;二是我們的企業具備真正的科技競爭力,可以在全球市場戰勝美國企業;三是成功打掉美國通過科技戰謀求更大利益的“增強回路”,使“脫鉤”措施讓美國蒙受比中國還要大的損失。
可以預計,直到中美科技力量形成新的均勢以前,美國不會輕易結束其“脫鉤"戰略。俄烏沖突等地緣政治突發事件,將強化而非削弱美國深入推進這一戰略的決心。面對這種局勢,我們不能回避,也無須消極。與美國的科技博弈,我們需要一批世界一流智庫,展開持續、深入的跟蹤研究,長期支撐政府科技決策和戰略制定。需要有新的科技政策頂層設計,真正站在事關國家利益的全局高度,整體謀篇布局。要將與科技相關,以往條塊分割、內外分離的政府部門有效地統籌起來。國家科研經費和資源配置,應該重點流向最具創新活力的中青年人才群體。
這場中美科技博弈,將直接影響全球供應鏈重構及未來全球秩序,是真正的決勝于千里之外。只要我們應對得當,不但有機會在科技能力方面實現質的飛躍,還有希望在創新文化和戰略能力方面得到根本提升。所以*讓我們坦然面對并迎接這場洗禮。▲(作者是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求是特聘教授,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數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環球時報2022-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