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月巧 劉智棟
自 2013 年首次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外交場合強調其思想內涵,充分表達了中國建立合作共贏國際關系的愿望與信心,還強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化。其表現形式之一就是防災共同體。
隨著全球氣候進一步變暖,極端高溫、強降水、農業生態干旱、強臺風等極端事件發生的強度和頻次都在逐漸增加,極端天氣事件在21世紀主導著災害的格局(聯合國防災減災署,UNDRR)。近幾年全球氣候變化加劇,地球本身也處于活躍周期、溫度不斷上升,兩者疊加導致了厄爾尼諾、拉尼娜等現象的增加,全球極端災害頻發。在災難面前,人類的命運是相通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因此構建防災共同體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
2021年7月發生在不同國家的兩場洪災引起了災害研究領域的關注。
中國和德國,對比地理位置,隔著8000多千米的航空距離;對比經濟發展水平,德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而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對比政治制度,德國實行多黨制,由獲得議會多數席位的一個或多個政黨單獨或者聯合執政,中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差異性較大的兩個國家卻因為2021年同一個月發生的一系列洪災而有了共同性。
2021年7月17日—23日,中國河南遭遇持續極端強降雨天氣;同一個月,局部發生的極端強降雨釀成了歐洲西部嚴重暴雨洪澇災害。表1列出了兩場洪災的基本要素。

表1 中國暴雨和德國暴雨基本信息表
通過表1可以看出,中國和德國兩個國家雖然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水平、政治制度都不同,但是面對災害,防災減災是各國不得已都要面對的重任。因此在防災減災方面,各國在追求自身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 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這就是防災共同體的內在聯系,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目標之一。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就是源于面對世界經濟的復雜形勢和全球性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面對災害各國領導人都是第一時間作出重要指示,采取必要行動。
2021年7月中國河南省遭遇歷史罕見特大暴雨,發生嚴重洪澇災害,特別是7月20日鄭州市遭受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后,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在防汛關鍵時刻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始終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抓細抓實各項防汛救災措施,并派出解放軍和武警部隊迅速投入搶險救災,為做好防汛救災工作注入了強大動力、提供了堅強保障。李克強總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題會議部署,深入河南災區考察,要求抓實防汛救災措施,加快恢復重建,嚴肅認真開展災害調查工作。
同樣,歐洲西部發生嚴重暴雨洪澇后(圖1),歐洲各受災國領導人第一時間展開應急指揮,投入到救災工作中。德國國防部長卡倫鮑爾7月16日宣布,啟動軍事災難警報,暫停所有其他國內任務,強調救災是“重中之重”的工作。據報道,德國聯邦國防軍出動了數千名士兵協助警方開展救援活動,出動坦克清理道路的障礙物,使用直升機將被困在屋頂的居民轉移到安全地帶。

圖1 7月18日,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洪水中損毀的房屋
除德國之外,比利時首相德克羅宣布7月20日為全國哀悼日,悼念洪水遇難者,稱這次洪水災害可能是比利時歷史上最嚴重的災難之一。進入緊急狀態的還有荷蘭。荷蘭位于萊茵河、默茲河的下游,由南而至的洶涌洪水,沖破堤壩,導致大面積泛濫,淹沒了城市。南部的林堡省(Limburg)多個市鎮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其中魯爾蒙德鎮災情最為嚴重,疏散萬余民眾,荷蘭政府已宣布洪水為官方災難。
自然災害面前,防災減災是各國政府的責任。雖然當前的國際形勢是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樣化,但當災害對人類生存構成嚴峻挑戰的時候,不論人們身處何國、信仰如何、是否愿意,實際上已經處在一個命運共同體中。
中德兩國這兩場洪災造成損失嚴重,其中一個關鍵原因是未按預案啟動應急響應。
《鄭州市防汛應急預案》明確了啟動Ⅰ級響應的7個條件,其中之一為“常莊水庫發生重大險情”,常莊水庫20日10:30開始出現“管涌”險情,鄭州市未按規定啟動Ⅰ級應急響應。鄭州市以氣象災害預報信息為先導的防汛應急響應機制尚未有效建立,應急行動與預報信息發布明顯脫節,直到20日16:01氣象部門發布第5次紅色預警,鄭州市才于16:30啟動 I 級應急響應,但也沒有按預案要求宣布進入緊急防汛期。
歐盟洪水預警系統(EFAS)早在洪災發生4天前已對德國和瑞士可能發生大洪水發出預警。然而,負責向大眾溝通這一預警的聯邦內政部下轄的德國聯邦人口保護及災害救援局(BBK),卻沒有調度和指導州縣政府實地撤離、保護的職能和權限。
相反,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伍珀塔爾市(Wuppertal)及時進行預警,警察、消防員、官員等首先通過社交媒體敦促居民待在家;隨著水位上升,當地政府在15日凌晨出動了流動警告車,通過警笛來提醒居民撤離到高地,避免了人員傷亡。
保護公眾安全是政府的職責,防災減災就是職責的體現。災害發生前制定應急預案,災害發生時根據預案啟動相應級別的應急響應,進行搶險救災工作,災害發生后根據災情及時修訂預案。
“共同體”一詞在英語文獻材料中一直被視作“社會”(Society)概念的“補充用語”。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1855—1936年)第一次將“共同體”從社會概念范疇中抽離,將其表達為一種以血緣、感情以及倫理為紐帶建構的社會組織形式。因此,災害共同體也是社會共同體。
中德兩國洪災救援事實再一次證明,單純依靠政府和專業救助隊伍進行防災救災是遠遠不夠的。面對災害,每個人都是救災的主體,無論是施救者,還是被救者,都屬于防災共同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不同地區間的抗災合作正在加強。
河南洪澇災害發生后,國家有關部委、解放軍和武警部隊、消防救援隊伍、民兵、預備役部隊、中央企業以及社會救援力量、志愿者和廣大干部群眾全力以赴投入抗洪搶險救災(圖2)。截至7月21日晚23時,登記報備救援隊、社會組織、基金會等207個,救援人員2287人,救援車輛501輛、各類舟艇293艘、發電機54臺、帳篷50頂、破拆裝置、救生圈、照明裝置、急救包、水泵等裝備物資若干。已到達一線25支隊伍,積極開展社會協同、物資搬運、帳篷搭建、安全排查、群眾轉移、搜尋搜救等應急志愿服務,另有58支隊伍在途,124支隊伍備勤。

圖2 洪水過后,搶險救援
與災后的社會積極救助相比,災前的社會應對意識不足問題顯得尤為突出。
德國曾發生過多次洪水災害,在防汛方面可謂是“久經考驗”的國家,但對本次洪水規模、破壞力明顯認識不足。正如萊茵蘭-普法爾茨州辛齊希鎮居民海科·蘭姆克所說:“盡管2016年也發生過洪水,但沒有人預料到阿爾河的水位能夠沒過居民區,20分鐘內,水淹沒了我家的一樓。”
德國氣象局發言人烏維·基爾舍稱:“這些小河流從未出現過這樣的事情,沒人能做好準備,因為沒人料到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河南省委7月13日就宣布進入“戰時狀態”,直到20日8:30鄭州市在召開防汛緊急調度視頻會時才提出全面動員各方面力量全力做好防大汛、搶大險、救大災工作,整個過程未實際開展全社會組織動員,沒有提前有效組織廣播、電視、報紙、新媒體等廣泛宣傳防汛安全避險知識。由于組織動員不力,20日當天許多群眾正常出行,機關企事業單位常態運轉,人員密集場所、城市隧道、地鐵、城市地下空間以及山丘區臨河臨坡村居等,沒有提前采取有效的避險防范措施。
在應對自然災害方面, 要想有效降低災害造成的損失, 必須動員全社會, 形成社會共同體。
防災減災,不僅要做好預案、提高災害意識,還要充分發揮科技手段在防災減災救災中的作用,一旦災害來臨時,能夠科學有效地應急避險。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指出,“大道至簡,實干為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關鍵在行動”。僅依賴各國政府主觀經驗來進行判斷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因此各國還需要加強科技合作,形成科技共同體,提高預警水平。
極端災害往往超出當地官員、專家和民眾的預料,造成惡劣影響也是在所難免的。如果按照應對常規災害的應急預案來進行響應,往往會措手不及。鄭州市政府面對此次洪災仍以常態化目標要求應對重大雨情、汛情,沒有精準施策,措施空泛。
德國之聲報道,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的阿爾韋勒縣許多民眾表示,他們并沒有收到本次洪水災害的任何警告。因此,德國聯邦民眾保護與災害救助局(BKK)負責人曾表示:“我們的工作并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
歐洲是全球災害監測預警、應急救援機制比較完善的地區。2003年,歐洲委員會和歐洲太空總署聯合啟動了“全球環境與安全監測計劃”(GMES),2013年更名為“哥白尼計劃”(Copernicus),旨在利用衛星和現場觀測數據,開展環境、安全的實時動態監測,包括大氣、海洋、陸地、氣候變化、安全、應急六個領域,為歐洲各國決策者提供依據,為自然災害等緊急響應提供技術支撐,保障歐洲可持續發展。
哥白尼計劃框架下,還成立了歐洲洪水感知系統(EFAS), 提供氣象預報、洪水指標、洪水預報、季節性預測、洪水影響預測和洪水監控預測技術等方面的服務,旨在開展和支撐洪水災害來臨前的應急準備,特別關注大型跨國河流流域。此外,還成立了哥白尼應急管理處(Copernicus EMS),用于提供不同災害的應急響應信息。
EFAS在早些時候向合作伙伴德國發送了“極端”級別的洪水警報,但沒想到洪水會造成如此之多的人員死亡和失蹤,說明“警告鏈”出現了中斷,德國有一個“支離破碎”的系統,涉及不同州的許多部門,導致各地做出了不同的反應。
因此科技發展要形成共同體,該共同體是防災各階段的,包括預報、預警、接收、響應等各個環節;該共同體還是各部門、各地區、各國家的。全球系統下人類共同面臨著自然災害的威脅,加強地區間的技術支持是任何國家和地區不可逃避和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人類社會中, 自然災害對處于不同地區, 不同國家的人而言, 往往是我們共同面臨的災難。防災共同體是實現災害領域的互聯互通,構建災害領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更好地豐富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