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小華
張廣才教授既能創作巨幅墨彩大畫,一尺的精美插畫也能信手拈來。題材既有當今都市的時尚美女,也有邊疆地區的民族之花;既有令人神往的古典人物,也有天真爛漫的少年兒童。取材之廣、手法之多、表現力之強、藝術性之高,在當今畫壇實不多見。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形象設計師
在諸多專業協會頭銜以外,張廣才有一個他特別珍視的職務—原國家課程標準“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副主編。從1995年被聘為該套教材副主編至2017年,張廣才教授為該套教材的不同版本共繪制了一千多幅插圖。
20多年來,“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平均每年向全國發行上千萬冊,得到小讀者們由衷的喜愛和歡迎。因此,我們說張廣才教授是一位擁有億萬小粉絲的大畫家是毫不夸張的。
著名美術評論家左莊偉先生在《張廣才插圖藝術》一書中這樣寫道:“廣才教授的所有插圖作品,都有他自己的‘情調,一草一木都經過他心靈的镕鑄,就連細枝末節也往往打有他自己的印記。因此,他的作品充盈著立體的靈性內容,蒙上了一層感情氛圍,產生了一種特殊的審美情調。正是這種特殊的情調,才讓人流連忘返,愛不釋手。也正是這種特殊的情調才真正抓住了孩子們的心,受到孩子們的真誠歡迎。當然,這種情調也凸顯了他對教材插圖的匠心獨運和對孩子們的一片關愛之情。”

語文教育專家、該套教材主編朱家瓏先生在談到該套教材時動情地說:“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張廣才先生,就沒有‘蘇教版的高品位,就沒有‘蘇教版在全國的影響力,廣才先生不愧為‘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形象設計師。”應該說,張廣才教授以他出神入化的作品影響了幾代人,為國家的基礎教育作出了貢獻。
或許是張教授長期從事小學語文教材的插圖工作,經常用兒童的視角觀察世界,又或許是張教授長期在高校從事中國畫教學,與看著他教材成長起來的“80后”“90后”“00后”年輕人打交道,六十多歲的張廣才教授眼神還是那么清澈、純粹,散發出一種沉靜且昂揚的光芒,充滿著愉悅及對新鮮事物的好奇與熱情。
孜孜不倦的求學、從藝之路
張廣才教授是1977年恢復高考后,第一批考到南京師范大學美術系的學生。“那一年,南京藝術學院沒有招生。南師大美術系一個班中,年齡懸殊,長者已過而立之年,少者尚未加冠。我那年19歲,按年齡分屬于‘第三世界,是作為應屆畢業生而被錄取的。”據說當時大學復招后他們這一個班是兩千多名考生中才能錄取一位,這些被錄取的學生曾一度被稱為“天之驕子”。
廣才教授自豪且深情地回憶道:“那時的南師大美術系里擁有留法、留俄、留日和在社會上已聲名顯赫的老師,很多專業課程都由他們親自傳授,這些老師經歷一場文化浩劫之后所迸發出來的工作熱情,深深地感染和教育了我。”“因為學的是師范,老師主張‘一專多能,盡管專業是國畫,但素描、油畫、圖案、美術字等都要學習,那時我們在專業上你追我趕,可以說是廢寢忘食,因此打下了堅實的造型和筆墨基礎。”
1982年,張廣才教授大學畢業,被分配在江蘇豐縣中學(以下簡稱“豐中”)任教。豐中是一所省重點中學,也是廣才教授的母校。該校歷來重視美術教育,學校專門為他安排了一個大畫室,配備了石膏、靜物等教具,這為他堅持作畫和輔導美術興趣小組提供了條件。在交談中,廣才教授拿出厚厚一冊《張廣才素描作品集》翻看著,這其中就有相當一部分為當年的速寫作品,他饒有興致地回憶道:中學是要坐班的,為了報考研究生,他總是早上五點半到校,晚上十點鐘才離校,以至于被校長稱為學校坐班最好的教師。與此同時,他常常利用節假日帶學生下鄉畫速寫,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素材,同時也與當地的老人、孩子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如此看來,廣才教授能畫出如此貼近生活、貼近兒童、情趣盎然、深受孩子們歡迎的插畫作品,也就不足為奇了。
1986年,張廣才教授以總分第一的成績如愿以償地考取了南師大美術學院徐悲鴻弟子楊建侯先生的研究生,專攻中國人物畫。楊建侯先生只帶了張廣才這一位研究生,楊老的人格魅力和治學之道在張廣才的藝術人生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1989年研究生畢業后,張廣才教授被分配到江蘇教育學院(現更名為江蘇第二師范學院)美術學院任教,在高校工作多年之后,為進一步提升自己,他在2007年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中國藝術研究院杜滋齡工作室,做了一年的訪問學者。
一位不甘平庸的拓荒者
多年來,張廣才教授在江蘇第二師范學院美術學院一方面承擔著中國人物畫的教學任務,一方面肩負著繁重的行政管理工作,但他始終沒有忘記對中國畫、人物畫的研究。正如著名美術理論家馬鴻增先生所說:“在教學與創作的歷程中,他始終貫穿著學術思考,也貫注著現實關懷,更著力探尋一條適合自己本性發揮的藝術創作之路。”
“時代呼喚一種兼備傳統藝術底蘊和現代流行活力的中國畫藝術,中國畫只有切入當代現實社會,才能得以傳承與發展;只有贏得青年人的喜愛,中國畫才有未來。”張廣才堅定而自信。他說:“評判一幅畫,一看有沒有新意,新意就是既要區別于傳統,也要區別于他人;二看有沒有難度,難度就是造型能力,筆墨功夫,特別是造型能力在人物畫上顯得尤為重要;三看整體有沒有氣韻,也就是渾然天成的畫面效果。”創作之所以為“創”,就是要求畫家必須有新的發現,老是重復他人,當然與“創”無關;作品也應該包含技術難度,高難度的技巧本身就體現了畫家對人的無限創造力的欣賞和贊嘆。
“大道至簡,知易行難。”從張廣才教授的“時尚都市”系列、“民族風情”系列、“敦煌神韻”系列、“古典仕女”系列作品來看,他已經形成了艷雅華滋、墨彩飛揚、蓬勃大氣且極具個人特色的藝術風貌。其作品既有深厚的傳統底蘊和文化內涵,又有鮮明的時代氣息,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契合了當下人們的審美訴求,得到了業內人士的普遍贊譽。D021EF11-C14C-42F2-AABB-2A26C0ECBC69
經過數十年的人生歷練和藝術實踐,廣才教授說,他越來越欣賞鄭板橋的一首題畫詩:“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鄭板橋之所以在繪畫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善于思考是一個重要因素,他不是盲目地畫,而是在藝術實踐中不停地探索,不停地追求。當今畫界,各種花樣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無所適從,怎么辦?張廣才教授再一次為我們樹立了標桿,他用筆下功夫、文化底蘊,培厚文化傳播與傳承的土層;他善于推陳出新,呼吸現代新鮮的“氧氣”,不斷給人以新的驚喜,讓中國畫枝葉舒展,綻放新芽;他使“高大上”的中國畫擁有越來越多的知音,也讓傳統中國畫更具澎湃的活力。
天道酬勤,行者無疆
張廣才教授為人坦誠熱情,通達友善,詼諧幽默,容易相處,善于合作,少有桀驁不馴的個性張揚,卻有優雅芬芳的書卷氣。他的體諒、寬容和強烈的合作意識,使他在江蘇第二師范學院美術學院院長崗位上起到了凝心聚力的作用。
張廣才的人生信條:“不忘初心,久久為功。”他常說,我們這一代人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成長起來的,又身處實現中華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偉大時代,社會安定,人民幸福,這是藝術家展現藝術才華的最佳時期。廣才教授始終沒有忘記畢業那年,班級黑板上的幾個大字—“各造其極”。他說,那是我們出發時的理想信念,是當時的初心,大家互相勉勵,決心在未來的藝術征程中做出最好的自己。他始終認為,當代藝術家應該依托民族傳統,面向整個世界,在波瀾壯闊的時代變遷中,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不驕縱、不盲從、不媚俗,勇做“中國畫現代化”的推動者和實踐者。
難怪美術大師喻繼高每每見到張廣才,總是情不自禁地用蘇軾的“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來贊賞廣才教授的新作,用諸葛亮的“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來褒獎張廣才的虛心好學與志存高遠。



張廣才,1958年生,江蘇豐縣人,1982年畢業于南京師范大學美術系,獲學士學位;1986年以優異成績考取徐悲鴻弟子楊建侯先生的研究生;1989年畢業,獲碩士學位;2007年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做訪問學者。江蘇第二師范學院美術學院教授、原院長,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研究員,全國中國畫學會理事,江蘇省中國畫學會副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江蘇省美術家協會省直分會會長,江蘇省徐悲鴻研究會副會長,江蘇省中華文化促進會理事,江蘇省當代藝術創作研究會常務理事。
論文《重塑中國畫的國家藝術形象》《感悟生活,激發創造》《大寫意的現代魅力》等在《美術》《中國書畫》《藝術百家》等國家級核心期刊上發表;專著《張廣才畫集—現代彩墨卷》由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江蘇畫刊提名21世紀優秀藝術家—張廣才》由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有多幅作品參加全國性美展和在美國、法國、俄羅斯、日本、韓國、捷克、烏克蘭等國舉辦的國際藝術交流展并獲獎;有多幅作品被國內外重要學術機構和個人收藏。
D021EF11-C14C-42F2-AABB-2A26C0ECBC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