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一位鄉村教師對教科書提出的批評,在網上得到很多人認同。這位老師提出:現在的教材“城市化嚴重”,會使得農村孩子對養育自己的那片土地的陌生感、疏離感越來越重,還可能誤導農村孩子“厭惡、逃離”自己的家鄉。
這位老師舉例說,像數學所對應的練習資料、試卷,隨便一道題都是以高樓大廈、超市、大商場、電影院,這些描述對象來出的題,很少以山坡、田野、村莊、干農活、放牛、砍柴這些來作為描述對象。
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視角,但教材不是個人作品,也不單屬于哪個群體,它是給包括城市和農村在內的所有孩子學習的,不應該受到教材編纂者個人生活經驗的限制,更不應該讓農村孩子產生“被忽略感”。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目前我國居住在鄉村的人口超過5億,占總人口的36.11%。如此龐大的群體,其生活情景應該在教材上有所體現。
不該忽略農村學生,不僅是因為他們人數眾多,更是因為教育公平是社會的基礎性公平之一。這種公平,不光表現在“人人有學上”,也應該表現在不管什么地區、什么民族、什么性別的學生,都能同樣地適應教材、理解教材。當農村從教材視野中消失,農村的孩子必然有一種被忽視感。這種被忽視感積累到一定程度,很可能會令孩子感到自卑,甚至對農村感到厭惡。
當然,我們無需就此把城市和農村對立起來,強行要求講了多少城市的內容就一定要講多少農村的內容。城市和農村都是組成中國社會美好畫卷的一部分,它們各有特點,互為補充。教材編纂者要考慮到不同學生群體的感受,把各種需求盡可能多地容納進來。
鄉村要振興,就需要無數熱愛鄉村的人投身鄉村建設。如何讓人了解鄉村、愛上鄉村,教材或許是“第一站”。在課本中、在練習冊中,我們期待看到廣廈高樓,也期待看到田野廣闊,期待看到農民在麥浪滾滾中豐收,也期待看到工人在車間碼頭奔忙,這些真實的人間煙火,是孩子們最好的學習素材。
(摘自《中國青年報》6.1)C63EA412-E0B4-4D3B-BD73-2236547DE7B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