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晗

擱20年前,戶外圈和越野圈其實是涇渭分明的兩個圈子。那時候圈子人少,大家層次都差不多,也都很驕傲。玩戶外就認認真真地爬山,鍛煉心肺,有心里崇拜的“大神”,也有信得過的隊友們。玩越野的呢,那時候車固然沒有現如今的好——即便是那時候的“霸道”,較真兒的話性能上也比不過當今如日中天的坦克300。那時候的越野人后備廂里更多的是鍬、鎬、拖車繩和軍大衣,也不乏背著備用油桶的。玩戶外的和玩越野的,都是彼時的“小眾”。他們以自己的小眾身份為榮。
局面是隨著人們的消費能力越來越高逐漸改變的。“玩戶外”和“玩越野”的門檻越來越低了。這其實是好事兒——強身健體、陶冶情操還拉動內需,皆大歡喜。“越野人”的后備廂里多了很多原本是“戶外人”才會帶的裝備:先是睡袋帳篷,然后就桌椅板凳、帳篷天幕乃至油鹽醬醋甚至冰箱廚房都裝下了,誰叫咱空間大呢!“戶外人”的背囊不過幾十升的容量,越野車拾掇一下八九百升的空間就有了,甚至一千八九百升也不足為奇。這就讓我們能夠輕松地帶上各種能讓我們在戶外更舒服的裝備,車頂還能架著頂帳和側帳。這些家伙能讓我們在更遠的地方過得更舒服。這讓背包客們羨慕極了。
再然后疫情來了。能背著200L油走出荒野或者踏著38英寸輪胎翻山越嶺的越野車一時沒有了用武之地。驢友們也是一樣,別說“7+2”了,可能街頭的小公園都不太容易去。被禁足了的“野人”們該怎么辦呢?只能在市內找一塊草坪或一塊河灘,假裝還在山野。很快,那些只攀登過早高峰的人們也加入了進來——一來實在是沒什么可玩的,二來“戶外”這件事兒看起來就很酷,照出來照片又適合“發圈”,于是大家一股腦地擠進來了。運動商店的帳篷賣脫銷,農家樂甚至郊區的停車場紛紛新做了牌匾,改叫“露營地”了。草坪和河灘們座無虛席,倒真變成停車場了。販子們更是大發其財,幾十塊到幾萬塊的產品都供不應求。尤其是自媒體領域,雨后春筍般出現了很多“大明白”,煞有介事地講述著露營的這般那般。莫名其妙地,“露營”這個字眼就成為了風口。
其實也沒有那么莫名其妙。市場在哪里,資金就會在哪里,消費就會在哪里。疫情時代,市場好像不是那么順應規律,這塊市場也算厚積薄發。但我還是想忠告大家,即便是在風口上也要理性對待——幾萬塊錢的裝備,看上去很美的擺拍照片,真的不是“詩和遠方”。真正的“露營”是野外生存,不是公園作秀。最關鍵的是,你千萬不要把這種“露營”的態度帶到真正的戶外,那可能會害了你。
我的觀點是這樣的:再專業的裝備,哪怕幾百萬的豪華房車,也不如一個快捷酒店睡著舒服。C02B6480-6D09-49DE-94DD-DD65FE50D7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