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和菲律賓舉行“肩并肩”聯合軍事演習。演習中,一艘美軍艦船格外引人矚目,它就是服役未滿一年的“米格爾·基思”號遠征基地艦。作為噸位僅次于美軍現役的核動力航母、目前全球最大的常規動力艦船,“米格爾·基思”號不是正規軍艦,而是“民改軍”艦船。
“民改軍”艦船,即由民用船只直接改造或者直接采取民用標準建造的軍艦。軍艦和民用船只,早先曾是一家。蒸汽輪船出現前,二者差距并不明顯。近現代以來,隨著科技發展和戰爭頻發,軍艦的指標要求提高,二者開始往不同方向發展,差距逐漸拉大,但功能并非完全互斥。美軍遠征基地艦,是近年發展的新艦種,該艦種以民用大型運輸船改造而成,基本構造為雙層擴展甲板,之間以立柱支撐,上層為飛行甲板,可搭載武裝、運輸直升機,下層為集裝箱任務艙,可存儲掃雷艇、快艇和武器彈藥等,采用模塊化技術實現多用途平臺功能。美軍作為軍事大國,不乏航母建造技術,也不缺經費,依舊選擇“民改軍”艦船作為“海上巨獸”使用,可見“民改軍”艦船有其獨特優勢。
民用船只生產成本低廉,以美軍“米格爾·基思”號為例,9萬噸的龐然大物造價僅為5億多美元,而10萬噸的“福特”號航母,造價高達130億美元。“民改軍”艦船服役周期短。據統計,各國“民改軍”艦船如果由民船直接改造,僅半年即可形成戰斗力,即使從零建造,一年時間也綽綽有余,戰時更會成倍壓縮時間。目前全球驅逐艦和兩棲攻擊艦的建造周期約為2年,普通航母的建造周期長達7年至10年,造一艘航母的時間足夠造出一支“民改軍”艦隊。“民改軍”艦船使用方式靈活。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大量民船被各國改造成登陸艦、運輸艦,輔助航母參戰,活躍于各大海戰場,發揮的作用不亞于正規軍艦。
“民改軍”艦船雖有優點,但大量采用民船標準的優勢也成為其劣勢,為遂行作戰任務帶來巨大隱患。首先是防御力堪憂。當前,信息化條件下的海戰呈現空、天、電、網、水面、水下多維一體,民船在建造時不必考慮自身防護問題,但“民改軍”艦船走上戰場這將會是致命傷。其次是抗毀性不足。民船航行環境較為安全,海況惡劣時可以停航規避,考慮到經濟成本,航速通常為十幾節,使用的鋼材屈服強度一般是200兆帕至300兆帕,先天使用的材料和設計結構注定“民改軍”艦船不會有較強的抗毀性,普通導彈的破壞力在其身上會成倍放大。
(摘自《中國國防報》)